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話說明了時間的重要性。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我們不光要訂定務實的計畫,付諸實際行動,還要利用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因為最後的行動成果都可見「單位時間」的運用效率。不會管理時間,什麼也「做不到」。
「番茄時間管理法」你用了嗎?
我不管走到哪,都會聽到很多人說自己「很忙」。「我很忙」這個詞在很多年前,儼然成為成功人士的標誌,更成為現代人的口頭禪。現在,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節奏非常快,時間明顯不夠用,不管多麼努力,總感覺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沒時間完成。於是,人們迷戀這種「很忙」的狀態,一旦覺得自己不忙,就好像被主流社會拋棄了。
誠如我有位客戶所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怕自己閒下來。一閒下來,就會感到恐慌,彷彿有什麼該做的事沒去做,或是被這個喧鬧的世界給遺忘了。於是,我拚命加班找事做,以證明自己和別人一樣活得很精彩。」
在我看來,有這種「很忙」的感覺恰巧證明他不善於管理時間,是人生失敗的特徵之一。特別是現在很多年輕人普遍沒有時間觀念,因為剛步入社會,或剛進新公司,還在適應期,沒有調整計畫,也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時間管理辦法,就只好用「我很忙」來自我安慰。
我們現在的人際交流和獲取訊息的管道非常多,但是利用時間的效率卻相對低。史密斯形容說:「對現在的人們來說,即便是安心的把一件最簡單的事情做好,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人們隨時會被身邊的訊息打斷,手機響了,郵件來了……許多意外因素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將處理任何一件普通小事的時間都拉得很長。」你也會因此感到很無奈,不是嗎?現在問題的重點已經不是工作量的大小,而是時間的分配。我們無法懂得有效率的利用時間,就像所有精力都被時間預先支取了一樣。
在工作或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一開始,我們有些好的體驗,所以效率非常高;精力集中,興致頗高,而且鬥志高昂;對時間有強烈的急迫感,對方向有清晰的定位。但是時間越久,隨著內心乏味與精力鬆懈,你可能開始走神,興趣下降,工作效率也越來越低。
一位學員曾經說:「接受任務的前期就像初戀,但慢慢的我便進入了『七年之癢』。時間真是殺手,它殺死我對一切有意義事物的興趣。」
該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讓自己更能集中精神工作呢?這是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換句話說:「如何讓時間在我們的行動力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在我看來,最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就是「切分時間」,像流水線一樣進行管理。例如運用番茄時間管理法,從微觀角度分配和管理時間,發揮每個時間單元的效率,提升行動效能。
我們把一顆番茄視為一個工作週期,以每二十五分鐘為一個單位,稱之為一個「番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我們要一直處在工作狀態中不能間斷。當二十五分鐘結束時,讓自己休息幾分鐘,再進入新的「番茄時間」。依此循環,直到完成計畫內的工作。
具體操作的原則是:
‧ 每個番茄時間都是完整的,不許分割 ,不存在半個或一個半的番茄時間,我們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原則。
‧ 如果你在一個番茄時間內,做了與當前的工作無關的事情,那麼這個番茄時間便是無效的,也沒有任何意義 ,必須作廢重來,進入一個新的番茄時間。每當一個正在進行的番茄時間被破壞,你無法享受破壞的成果(去偷懶),這是對走神的懲罰。
‧ 番茄時間管理法只適用於工作 ,在生活上無法應用,即使強制應用於生活上,效果也不盡理想,因為生活中的事情存在太多可變性,不像工作有很強的規律可以遵循。
‧ 自己的番茄時間只適用於自己,無法與別人比較 。不同的工作,在運用中產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就算是工作相同,運用的方法不一樣,工作效率也會不同。所以,你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因為這種對比不具任何意義。
‧ 利用番茄時間來管理時間和分配工作,使用的數量並不能決定任務的成敗,只是為了提高做事效率。所以,不要覺得有了這個方法,做任何事就一定會成功。記住:效率不等於效果。事實上,你只是獲得更高的效率,能充分發揮和利用時間,以達到時間管理的目的,這有助於你養成良好習慣。
‧ 最重要的一項原則,就是你一定要擁有一個適合的作息表,要符合作息規律,也是自己所喜歡的,這樣才能更合理安排時間,堅持下去。一個不懂得維持身體健康的人,即使學會番茄時間管理法,也不會得到好效果。
有了這些原則,剩下的就是如何具體實戰的問題。在細節方面,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 第一、先做規畫。** 上班後(或早晨起來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規畫今天必須完成的任務 ,把想到和要做的工作列一張清單,寫在隨身攜帶的筆記上,或在電腦桌面上做一個醒目的表格。
第二、設定番茄時間長度。 根據工作規畫,設定你的「番茄時間」,用手機或鬧鐘就可以,設定二十五分鐘的倒數器,然後開始工作。你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設定「番茄時間」的長度,原則上二十五至三十分鐘為佳。
第三、休息時間。 在二十五分鐘後,放下手邊工作,休息一會兒。這是重要的時刻,你可以站起來伸個懶腰,眺望遠方,放鬆一下眼睛。你也可以聽音樂五分鐘,以舒緩的曲子為佳。但是,不要利用這個機會打瞌睡。
第四、按順序進行。 訂下番茄時間後,就要按照規定不停工作,直到完成這個任務,然後把這項工作從清單裡槓掉,再繼續下一個番茄時間。所有工作要按照優先順序進行,先處理緊急和重要的事項,再處理那些不怎麼緊急和不太重要的事項。
第五、階段性工作。在進行四或五個番茄時間後(具體數量可自行決定,原則上不超出自己身體的承受力),就必須強制休息一個番茄時間,這是為了能提高後面利用番茄時間的效能。
做「減法」的四個執行步驟
我們想要讓自己每一分一秒的思考重新變得更加高效,讓自己計畫清單中的重要工作可以真正執行,而不是被無用的思考拖累,就需要一個簡潔的步驟為思考做減法,縮短決策和計畫時間。
第一步:為自己準備思考筆記本
首先,建立一個「思考筆記本」,建議以「週」為單位進行統計,記錄每天二十四小時做了什麼計畫、如何思考和部署、如何完成,以及效果如何。我強烈建議,不要使用電子設備記錄的方式,而是使用原始的紙張記錄法,這有個好處:親筆寫在紙上反而會讓你留下深刻印象,並能提醒你這是件鄭重、嚴肅的事情。
這個筆記本的內容可以五花八門,任何事都可以記在上面。例如,幾點到幾點完成一件工作,經歷哪些思考的過程,遇到哪些問題?你如何理解和關注一則新聞,你為此瀏覽了哪些網站,參與多少討論?在這些繁瑣過程中,你學到了什麼?
我相信,不用多久時間,只要一個星期,就足以讓所有人驚訝於自己浪費時間的能力,發現自己在思考方面的複雜和無效程度。有學員就告訴我,他在這個筆記本上看到自己每週有三天以上的時間都在緊張的思考,想了許多事情,結果卻什麼都沒做成。他驚嘆:「我這才知道那些不知所蹤的時間,到底跑哪裡去了!」
第二步:找到最浪費時間的那些思考
完成筆記本後,一個核心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 哪些『思考』是浪費時間和不必要的? 」從自己依賴性最小的那件事情下手,不要猶豫,先把它槓掉。例如,你在臨睡前習慣抽一支菸嗎?我知道大部分「癮君子」都有這個習慣,他們認為此舉能讓自己更有效的思考很多事,因為香菸的刺激性能幫助大腦產生靈感,並且降低焦慮。但實際上,這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抽完一支菸再去睡覺,便能決策你的人生大事,為何每天都在重複這個動作?類似的壞習慣是在用一種徒勞的意義欺騙大腦,這些都在刪減之列。
你也可以在筆記本上看到自己這星期花了多少時間玩手機:起床後和臨睡前都有半小時,那麼這段時間你在想什麼?如果把這一個小時用來處理別的事情,會有更好的安排嗎?堅持一星期不玩手機,把這個時間放到我們的「備用時間」中。然後,接著做後面的減法。例如,減少每天瀏覽網頁的次數,強制性設定網路瀏覽資訊的時間,例如:只有晚餐後五分鐘或去廁所的時間。
做減法就是在清掃思考的路障,追究無效思考的根源。史密斯說:「我們就像動物園裡的貓熊,閒下來後找不到真心想做的事情,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打發時間,這種隱藏的無聊導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漫無目的,可是當真正重要的工作臨頭時,我們仍然用這種低效能的手段應對,不是在做減法,而是無意識在做加法,為麻煩增加新麻煩。」
舉個例子,當「做加法」的人弄丟提款卡後,他們第一時間做的事情,並不是打電話向銀行掛失,而是急忙到朋友圈發布一條消息博取同情。這便是許多人為自己的思考和行動額外增加的無效環節,而他們卻對此缺乏清醒的認知。
「做減法」就是讓自己重新看待平時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意識到是什麼阻礙了自己夢想成真。當我們從做減法中找到那些迫切要去完成、卻從未開始的重要計畫後,才能反省過去渾渾噩噩的行為,才有動力來制定簡化思考的計畫。
第三步: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前面
當我們逐漸減去無用的環節時,一些重要的東西就會浮出水面。例如,我們應該開始做要緊的工作,而不是一起床就去刷朋友圈;我們應該第一時間回覆客戶的郵件,就昨天的問題進行溝通,而不是帶著問題去公司;我們應該立即為自己準備熱騰騰的早飯,而不是起床後花半小時挑選要穿的衣服。
有些事沒那麼要緊,就可以省略或放在後面。難道不是這樣嗎?在這一步,你要堅持、強硬的對自己說:「如果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重要的計畫,我就必須關掉手機、電腦以及音樂播放器,我不能考慮任何其他事,特別是吃喝玩樂!」這時不要理會潛意識的乞求、協商和威脅,不要向它妥協,堅持先完成有較高價值的思考環節。
把「思考筆記本」和做完減法後的「瘦身筆記本」對比,跟著念一遍,為了高效行動,促使內心釋放新的暗示──「我不要給自己藉口!我要抓緊時間做正事!」
第四步:重複優化的步驟並且獎勵自己
「重複」是養成習慣的好方法。意志力再頑強的人,也很難在一開始就建立新習慣,尤其是當他對抗的是「滲入骨髓的懶惰」與「無聊而愉悅的思考」時;這兩種習慣屬於人的本能,伴隨我們的一生,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挫折和反覆。這時,你要掌握強大的武器:不斷重複,直到形成新的本能。
當頑強的意志力占上風,打敗懶惰與無聊的潛意識,完成一次重要的思考時,你可以適當的獎勵自己一次。例如,聽十分鐘音樂,允許什麼都不做的冥想五分鐘等,以放鬆精神。學會獎勵,也要能夠適當原諒偶爾的失誤,拒絕完美主義。當做減法的計畫遭遇意外或被突然而來的事件打斷時,不要有罪惡感。原諒計畫中的不完美,寬恕這些小挫折,這樣潛意識對新習慣的接受會更輕鬆。
這四個執行步驟非常簡單,每個人都可以順利理解它的內涵並且容易做到。本質上,它就像冬天時候從沒有暖氣的被窩中起床那樣輕鬆,完全取決於你的一念之間,還有是否能夠每天堅持下去。
如果有什麼秘訣,那就是「堅持」!只需要你願意動手去做,養成習慣。不去進行煩心的思考,不要總嘮叨「是不是少做一步」「是不是有什麼事情沒想到」。事實上,這個時代已經夠複雜了,簡單思考對我們來說是件幸運的事,更何況它能帶來高效的行動。
運用這四個步驟,找到自己真正渴望實施的計畫,想清楚需要做什麼,在內心必須有一種強烈的呼聲告訴自己,它是重要的,然後制定一個時間表,對未來的每個環節做一次資源配置,刪減所有不必要的環節,只留下那些不可或缺的東西。做完減法,再盡力一項一項改善,讓自己成為一個高效工作者。
本文摘自《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遠足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