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陽春極簡、只有聲音,估值卻超過10億美元!其他巨頭能複製第二個Clubhouse嗎?
介面陽春極簡、只有聲音,估值卻超過10億美元!其他巨頭能複製第二個Clubhouse嗎?

2020年6月,一款橫空出世的聲音社交程式Clubhouse傳出還沒正式上架、使用者才5,000人,估值就已突破1億美元。時間快轉到2021年1月,Clubhouse正式宣布完成B輪融資,雖然未透露實際數字,但媒體早已盛傳估值超過10億美元。

雖然目前只支援iOS,Clubhouse的每週活躍使用者已達200萬人,且黏著度很高。2020年1月起,Clubhouse也正式飄洋過海、在東北亞一帶引爆,上面已可看到相當數量的日本以及中文使用者。

究竟Clubhouse在紅什麼?以下我將就產品本身、以及產品以外的角度分享使用10天後的心得。

把空間留給聲音

Clubhouse是個用起來相當簡單的App, 核心功能為創建房間,然後使用行動裝置的麥克風說話 。房間可以是私密或公開;說話可以一人也可以多人;說話的當下若聽眾有問題也可「舉手」爭取加入說話的行列。

延伸閱讀:矽谷投資人追捧、藝人名流搶著排隊!語音社群平台Clubhouse有什麼魔力?

Clubhouse相當刻意地保持極簡本色。例如,整支App沒有提供任何聲音以外的互動功能;許多介面的操控方法是得「長按」某個按鈕或圖示才會跳出選單,將畫面元素以及UI層次降到最低。

此外,Clubhouse從登入流程開始的摩擦力就極低。收到邀請簡訊後,我花不到5分鐘就「覺得」自己已經完整掌握了這支App,接下來的課題只有「可以用來幹什麼」。

剛開始使用時,我對Clubhouse的「陽春」感到不可思議,頻頻與朋友說:「這竟然是個估值10億美元的App。」使用一陣子後,我佩服它的「極簡」, 因為它把所有空間都保留給最重要的主角:聲音

限量且殘酷的邀請制

Clubhouse的另一個產品設計特點是邀請制。邀請制不稀奇,包括Gmail在內的許多產品在最一開始都曾用過邀請制的成長手段。不過,Clubhouse在邀請這件事上有三個有意思的設計。

第一、 邀請肯定是限量的 ,而且被邀請者的個人檔案上會永遠留下「誰邀請你使用」的資訊。部分使用者們會戲稱這叫「爸爸/媽媽」,或是「上線」。

更有意思的這個資訊可被向上追溯,也就是能夠一路看到上一代、上上一代的邀請者,一種「族譜」的概念。因此,當我熟悉App後,第一時間就發了邀請給「股癌」,立刻逞了一下當老爸的痛快。

第二, Clubhouse的使用者帳號建立在手機號碼、而非常見的電子郵件信箱之上 。因此,若要邀請朋友加入,也必須獲得對方的手機號碼、並讓Clubhouse存取iOS的聯絡簿。

第三, 如同Facebook、Twitter等產品,Clubhouse會根據擷取到的聯絡資料建立「社交圖譜」,也就是號碼與號碼之間的連結 。通常會記錄在電話聯絡簿當中的電話號碼都是「有關係」的對象;就算是為了邀請而新加的電話號碼,也會因為限量及族譜的設計而被逼著盡量邀請認識的人。

圍繞社交資本結構的設計

最後一項產品特點是Clubhouse相當重視社交資本結構,其中我認為最精妙的一個設計是房間內的角色分群。 Clubhouse將每一個社交房間內的角色分成三大類群,並依照社交資本結構的大小由上而下排列

  • 最上方的第一類群是「 講者 」,而講者中具有踢人、遞麥克風等最高權限的角色則叫 moderator(房主/主持人)

  • 第二層開始的分類是「 聽眾 」,不過是「講者有在追蹤的對象」。這設計非常有意思,因為它除了幫助講者鳥瞰全場、看看自己的朋友是否在現場,也精準掌握到多數人在進入一個陌生的社交場合時,都想認識「名人/主人/正在講話的人」的朋友。

  • 第三層就是非親非故的 一般聽眾

重點核心圍繞於人

然而,若進一步思考Clubhouse究竟為什麼有魅力,我認為跟產品可以「做」什麼無關,跟「誰」做這些事比較有關。

「傻子,重點是人啊!」

Clubhouse給我的感覺大概有點像上面這句常見的標語。

例如,有一天早上,我一邊泡咖啡、一邊聽Thiel Capital的董事總經理Eric Weinstein開了一間房間、歡迎2020年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Tulsi Gabbard加入Clubhouse。我加入該房間的時候有超過2,700位聽眾,相當驚人。

又例如幾天前,伊隆.馬斯克正式受邀加入Clubhouse,並表示將加入一場對談。消息一出即轟動全球,更扯的是活動當下因為Clubhouse每個房間有人數上限,結果人們紛紛開了馬斯克房間的「轉播房」,粗估至少同時有超過4萬人在收聽。

燦笑馬斯克elon musk tesla.JPG
圖/ Reuters Connect

延伸閱讀:Clubhouse席捲全球,連馬斯克也愛用,還能一起K歌、追劇!矽谷獨角獸爆紅有這6大關鍵

上述效果不是偶然,而是Clubhouse及其投資人精心打造的結果。Clubhouse的天使投資人有Naval Ravikant這種Twitter百萬追蹤等級的矽谷意見領袖;後續的主要領投者也是在矽谷享負盛名的a16z,每次光是a16z創辦人Marc Andreessen用Clubhouse開講就能引發熱烈討論。

因此,從產品設計及市場成長手段上,可以看到Clubhouse與上一個十年的社交產品之間有一個巨大差異:不是一開始就大門敞開、走人人平等的庶民路線,而是挑出特定領域當中的領頭羊、誘使他將自己的同溫層帶入、並利用各種機制建立起社交金字塔結構。

複製一個Clubhouse困難嗎?

由於Clubhouse的產品極簡、又引爆了大量的使用能量,可以想到上至科技巨頭(例如Twitter)、下至新創無不磨刀霍霍、準備好「抄作業」,甚至「麻吉大哥」黃立成都透露他即將要推出類似產品。

不過,我認為要做一個具有類似功能的產品不難、但要複製Clubhouse則相當不容易。

首先,第一個在做產品上最容易踩到的陷阱題是「更多功能」。Clubhouse已經極盡精簡之能事,後繼者通常會想在它的「不足」上面建立差異化,例如認為使用者只用聲音交流一定不過癮、做個文字聊天室甚至傳訊功能吧。

然而,一旦打開了「更多功能」的潘朵拉之盒,很有可能產品一方面越來越不像Clubhouse、同時卻越來越像其他產品。例如,若雙方可以傳文字,那就一定可以傳表情符號、圖片、貼圖、甚至檔案。如此一來,這到底是Clubhouse,還是LINE?

其次,若同樣要走極簡路線,會發現很難複製Clubhouse的漂亮成長數據,因為功能可以抄、但矽谷及其產地只有一個。 換言之就是「文化」問題

美國矽谷地圖_silicon valley_shutterstock_448884280_Lr.jp
圖/ shutterstock

例如,台灣很少見一間小有成績的公司、老闆親自出來主持活動或跟人互動,如果要露臉,多半是「受邀」的角色,更多時候是呼籲「好好賺錢就好,出去演什麼講」。

我不認為台灣(甚至亞洲)與矽谷這兩類文化之間有什麼優劣,畢竟做生意是件很在地的事,哪邊的文化崇尚什麼行為就要去配合,而不是對做。但我想強調 Clubhouse的魅力跟植基的文化與社會行為準則之間有很大關聯

因此,若台灣或亞洲出現Clubhouse-like的產品,那麼一定得是瞄準不同的使用場景,例如我就一直聽到有人著墨於成人情色的方向。

小結

Clubhouse已經有一些因為先進者優勢而累積出來的網路效應,未來的關鍵將是怎麼繼續強化這個網路效應。關於這點,官方透露將推出「創作者獎助金計畫」,看到這消息時我確實有點驚訝,沒想到砸錢綁樁這件事會來得這麼兇、這麼快,但這對於有很好募資條件的Clubhouse來說絕對不是問題。

clubhouse
圖/ 截圖自Twitter

延伸閱讀:你有Clubhouse邀請碼嗎?語音社群瘋狂成長,創辦人:正考慮推訂閱制讓創作者獲利

另一個許多人關注的議題是「Clubhouse怎麼賺錢」。我認為這點對Clubhouse 的挑戰不是「可以做什麼」,而是選擇問題。

Clubhouse要注意力就有注意力,每天有幾百萬人花大量時間使用,因此絕對具有發展廣告商業模式的潛力。Clubhouse要有名人就有名人,包含美國、日本都已有企業經營者、政治人物、藝人、球星在使用,因此絕對具有發展to C或to B收費機制的能力。甚至退一萬步思考,Clubhouse也可往一個單純的工具發展、走SaaS商業模式,當然這點應該不是它的投資人想要的。

上述煩惱堪稱「奢侈」,而這也是矽谷與台灣軟體/網路創業者之間的最大不同點:我們很少(如果不是沒有)有產生「奢侈的煩惱」的機會,且若真的遇上了,很大機會找不到人可以分享該怎麼辦。

本文授權轉載自:曼報
責任編輯:文潔琳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造AI無法取代的人才力,聯發科技攜手Hahow for Business培育跨域人才成果豐碩
打造AI無法取代的人才力,聯發科技攜手Hahow for Business培育跨域人才成果豐碩

在AI新世代浪潮下,兼具軟實力與硬實力的「T型人才」已躍升為企業人才培訓的新焦點。以聯發科技攜手 Hahow for Business 推出的「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為例,正是企業積極布局未來、培育全方位新世代人才的具體行動。

人工智慧的快速演進,正全面重塑我們對「學習」與「人才」的想像。隨著知識獲取門檻變低、學習方式持續翻轉,企業人才培育模式也迎來嶄新變革。在這波轉型浪潮中,擅長單一領域的「I型專才」往往難以應對多元挑戰,相反的,具備專業深度與跨域協作能力的「T型人才」成為企業招募與培育的核心焦點。

以理工科學生為例,雖然在校期間累積了紮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基礎,但往往在進入職場後,因為溝通表達、協同合作與專案管理等軟實力相對薄弱,面臨諸多挑戰、無法發揮潛力。為縮短「學用落差」與提升新鮮人的職場適應力,聯發科技攜手Hahow for Business在2025年共同推出「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將工程師的個人效能訓練藍圖,提前至實習階段。計畫透過Learn-Apply-Reflect與10%-20%-70%學習策略,打造出「自主學習→練習→實際應用」的學習循環,全面加速準聯發人的培養、為企業注入新世代的競爭力。

聯發科技與Hahow for Business以「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加速培育人才

聯發科技始終堅信,每一位年輕人都蘊含著無限的發展潛力,只要能匯聚多元能力,即可激盪出創新火花、點燃成長的力量。這樣的理念也體現在「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logo設計:6道光芒象徵聯發科技永續經營的六大基石–全球觀、創新、人才、公司治理、綠色營運與在地實踐;而5道光芒則代表個人效能聚焦的5項關鍵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溝通簡報與影響力、專案管理、創意思維與成長心態。

SPARK計畫為實習生提供清晰的學習路徑,結合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個人練習與小組作業,同時搭配實體知識萃取工作坊,形成自主學習、同儕學習與應用及反思的學習循環。讓實習生不僅可以學習知識與實用技能,並真正將軟實力應用於工作場域。舉例來說,線上課程學習涵蓋「金字塔表達法」、「定錨點架構」、「ANSVA結構」與「SMART原則」等工具,並在為期兩個月的實習中,透過每週的應用練習、知識萃取工作坊與同儕小組報告,系統化強化關鍵軟實力,讓學習不僅止於「知識的獲取」更是「行為的展現」。

hahow
圖/ 數位時代

來自國立清華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的實習生彭同學深有感觸的說:「能進入同一間公司,代表大家的硬實力相差不大,真正決定我們能否做對事情、把事情做好,是有沒有足夠的軟實力協同合作與向上管理,建議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培養,並且持續不斷精進。」

國立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的實習生鄭同學同樣肯定軟實力的重要性。她說:「在學校,教授指派任務通常有明確的評分指標,但在實習時,主管交付的任務往往保留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為確保彼此有共識,我的作法是主動思考任務的目的,以手寫筆記進行結構性思考與建立清晰的表達邏輯,在與主管進行口頭報告時,則是以『金字塔表達法–先結論、後細節』的方式進行溝通,持續修正與取得共識、精準展開下一步。」

「理工科學生很容易陷入技術細節、分享時不自覺就是滿滿的專業術語,但這樣的溝通模式未必有助於專案進展。」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網路工程學系的實習生洪同學表示,有效的溝通應該要跳脫技術本位,站在對方角度,說出讓目標聽眾共鳴的話,才能推進合作。「透過這次實習,我學會以『定錨點架構』讓溝通內容更有邏輯與說服力,以及透過『ANSVA–Attention /Need /Solution /Visualization /Action–架構』強化提案表達,就算面對全新的領域,也能快速盤點重點,並與團隊展開更有效的協作。」

「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創造的成效十分亮眼。活動期間在校園舉辦的多元跨域校園講座滿意度高達 94.6%;而在實習階段,儘管實習生同時承擔主管指派的專案任務,平均完課率仍高達 87%,並獲得大量正面回饋。許多實習生分享:「無論未來職涯選擇何種方向,這段期間累積的軟實力,都將成為持續突破與創新的關鍵資產。」

三大學習目標,支持年輕人才快速適應跨部門協作及全球化職場環境

聯發科技長期深耕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育,積極推動學生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緊密整合,以加速新世代人才的成長與轉型。此次首度與Hahow for Business合作「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實踐三大學習目標:首先建立創新與成長心態;其次強化簡報與溝通影響力及團隊合作;最後,培養問題解決、專案管理與行動決策能力。

Hahow
圖/ 數位時代

同時參加「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與3個不同專案計畫的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實習生李同學表示:「實習期間,我必須同時處理三個專案,時間被各種會議切割得十分零碎,參加每場會議前,我至少得花費10分鐘翻閱紀錄或回想進度,改用實習期間學會的心智地圖追蹤專案進度後,只要 1 分鐘就能快速掌握最新狀況,執行效率大幅提升。」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的實習生董同學則認為:「軟實力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在事前做好規劃、提升溝通的精準度,更關鍵的是,隨著這些能力不斷累積,將更有勇氣面對挫折與挑戰,不會輕易喪失對科技或對人的熱情。」

整體而言,聯發科技攜手 Hahow 好學校的合作,不僅著眼於短期彌補能力缺口,更展現企業對未來人才的前膽佈局與長期投資。當理工學生兼具專業深度與跨域軟實力,學用落差得以有效縮減,人才成長曲線隨之加速,產業也能在新世代人才的驅動下持續創新,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鞏固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