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必須符合抓緊資訊與家電整合潮流、終結舊有產品、並且創造出新的需求,就像數位電視、數位相機和遊戲。這是一次堅決的世代交替。科技業回春不再看PC臉色,而是更多冒出頭的新明星。認識新產業,也就能掌握新的板塊遷移力量。
沉寂已久的家電業,今年突然熱鬧起來,為的是液晶電視。
這種塗著銀白或深黑色、長寬16:9、螢幕薄薄一塊的新產品,與傳統映像管電視擺在一起,誰都知道哪一個會吸引注目。此外,液晶電視不占空間、低輻射的特性,將來還可隨播放系統更新,而可以上網瀏覽、做隨選視訊和購物等,全在一個遙控器上就搞定。
**一場革命牽動兩個大產業的繁榮
**
「這不僅是顯示技術的革命,根本就是電視機的革命,」中研院院士、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分析,「背後看的是數位電視的商機。」
這一場革命所牽動的,是電腦與電視之戰。在未來的家庭生活中,究竟是用電腦來看電視節目,抑或用電視來上網瀏覽收發電子郵件,這個問題已爭執多年,資訊和家電業者各持己見,始終沒有結論。
「我們早就認為電視不見了,以後是以螢幕為中心的時代,哪還分什麼這是電視那是電腦的,」優派亞太區行銷副總經理汪志謙說出資訊業者的看法。
「電視機太複雜了,每一家技術都不同,不像PC有公板,把英特爾微處理器和威盛晶片組放上去,功能就一樣,」聲寶總經理何恆春表達家電業者的觀點。
**液晶電視有能力接下PC的棒子嗎?
**
無論如何,液晶電視是雙方達成共識的市場,因為兩邊都在出貨,而且優派有一部分產品是交由聲寶代工。這種組合相當新穎。以往,資訊和家電業者涇渭分明,產品截然不同,連通路都畫清界限。偶爾,有像大同和東元這樣的業者撈過界,去生產電腦顯示器,或者如宏碁去設計有「家電」概念的「渴望」(Aspire)電腦,但都算特例。如今,從產品到通路,兩邊的性格愈來愈難分。
但是,台灣真有生產液晶電視的本錢嗎?液晶電視有可能接下PC的棒子,成為台灣下一個出口強項嗎?
在映像管電視登上頂峰的1970和1980年代,台灣曾參與其中,是RCA和增你智(Zenith)等美國老牌電視機公司的生產基地之一,但隨著台灣的國民所得增加,這些生產線又移往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和中國。而台灣所累積做映像管電視的經驗,後來則轉去做電腦顯示器,並一路在1990年代衝上全球第一大。
不過,不論是映像管電視機或映像管顯示器時代,台灣掌握映像管的能力弱,這項關鍵零組件受制於國外,所以即便出貨量節節升高,獲利卻是隨著產品走入成熟期而愈來愈薄。但是,在即將來臨的液晶電視時代,「台灣掌握了液晶面板,這是我們最大的利器,」明基電通數位媒體事業群總經理陳其宏指出。明基本身生產液晶電視所需的面板,主要由集團另一家公司友達所供應。
今年初,在預估多家液晶面板廠的五代廠(每一代做出的液晶面板尺寸比前一代更大,可切割出更多塊面板,成本更有競爭力)產能將陸續開出,使得液晶顯示器(用於PC)市場供過於求時,液晶面板廠的股價直直落,友達從去年高價60塊一路下探18塊。到了今年下半年,液晶電視異軍突起,帶動對液晶面板需求,友達股價又一路從18塊上漲到44塊。
**只要一年就可長出一個PC產業
**
目前,在全球液晶面板佔有率上,韓國第一,台灣第二,而且兩邊都積極投資擴廠,從目前的五代廠延續到六代和七代廠,戰火愈燒愈烈。日本在5年前是第一,現在是第三,除了夏普(Sharp)之外,其他業者多已停止投資。「韓國有三星,台灣這些面板廠全加起來,也有二星吧,」交大校長張俊彥打趣地說。
在液晶電視的競賽中,目前也以這三個國家的業者為主,與過去PC時代以美國業者馬首是瞻的情況大相逕庭。
何恆春和陳其宏都指出,液晶電視的機會,以日、韓、台三個有電視機生產能力又掌握面板的國家最看好。聲寶本身雖然沒有生產面板,但透過自行或客戶向市場購買的方式取得,目前已幫美國的電腦公司捷威(Gateway)、通路商Best Buy、以及法國的家電公司湯姆笙(Thompson)代工出貨液晶電視。
目前,全世界的電視機市場,一年約1.3億台規模,與PC業相當,如果全數換為液晶電視,就等於長出一個PC產業(進一步報導請見p.64)。美國計畫在2006年時汰換現有類比電視播放系統,改採數位電視播放系統。屆時,原有的映像管電視機,可以添加一個機頂盒(set top box),轉換成數位電視,或者直接採購液晶電視或電漿電視等可以傳送數位訊號的產品。
**景氣霸主換手產業新興竄起
**
科技產品愈來愈家電化,或者說家電產品愈來愈數位化的潮流,造就許多新的明星產業。除了液晶電視風潮方興未艾,數位相機和遊戲機也正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像V8問世後帶動家庭攝影的流行,現拍現看、不滿意當場洗掉重拍,回去後接回電腦螢幕看、而不是送到沖洗店去,數位相機也造就了許多業餘攝影家,甚至改變家人保存照片(不沖洗出來,就存在硬碟或網路上)及報社雜誌社內部的圖片作業流程。
去年第四季,全世界數位相機的出貨量,己超過傳統光學相機,到今年差距愈拉愈大,數位相機和光學相機的出貨比已達2:1,數位相機今年出貨可望破4000萬台,比去年成長68%。
數位相機的熱賣,使得日本的傳統相機業者Canon、Nikon和Olympus等,有了翻身二度成長的機會,而原本位於台中的光學相機業者,也跟著水漲船高,從傳統產業躍昇最搶手的數位產品行列。
生產數位相機鏡頭的大立光電,今年以來每月出貨量迭創新高(主要拜相機手機之賜),即便美伊戰爭和SARS期間也不受影響,一到八月營收已比去年同期成長70%,最近股價熱得發燙,一度衝抵400元大關,擠下聯發科成為新股王。連帶地,同樣生產鏡頭的亞洲光學,股價也衝破250元,而組裝數位相機的華晶與普立爾,股價也都表現突出,數位相機族群是九月份台股最亮麗的一支。
**把握良機台灣還得積極突破挑戰
**
遊戲機是另一個例子。不管是新力的PS2或微軟的Xbox,下一代的新機型都將加入網路連線功能,讓全世界各地的玩家,可以透過上網連線而玩成一片,預料將是電玩遊戲的下一個「殺手應用」。雖然這些設計概念不來自台灣,但組裝工作卻在台灣業者手中完成,包含鴻海、華碩和緯創。
面對這些竄起的數位明星產品,台灣有機會,但挑戰也不少,首先是技術人才的不足。
當一座座新的液晶面板廠陸續完工,準備進入量產時,卻發現根本找不到適合的人。友達、奇美和廣輝等面板廠的徵才廣告一直沒斷過,卻也一直補不齊。九月初,甚至傳出業者聯合到日本招募的消息。「台灣具有光電專長的教授不到50位,懂液晶技術的更不到10位,要靠他們培養學校人才,哪來得及產業界用?」張俊彥焦急地說。
他指出,早先的液晶面板技術,台灣都從日本引進,一直到現在的五代廠技術都是,但是日本接下來已不發展新技術,只剩韓國還在做,「但韓國是不會移轉給台灣的,現在不開始自己研發,將來要吃大虧的。」
數位相機的狀況也類似。其中的關鍵零組件CCD,台灣沒有能力生產,都是向日本進口,當日本業者出貨緊時,台灣就更難拿到貨,等於被日本業者掐住喉嚨。目前的解決之道,是靠半導體的CMOS製程,以晶片功能取代CCD。
其次,是工業設計能力的不足。
不管是數位電視、數位相機或遊戲機,都不像過去PC重功能輕造型的概念,反而是重造型輕功能,「感性」比「科技」重要。「消費者肯花錢,但他對品質和外型的要求也更高,」經過多次市場調查後,優派亞太區行銷經理汪志謙歸納,「再來要比的是品牌和設計能力。」
當全世界都在等待矽谷,想找尋科技業復甦的訊號時,卻沒料到,由亞洲所帶動的數位電視、數位相機和遊戲機產業,正為逐漸回升的景氣,加溫燃起三把熊熊烈火,而台灣,正是在其中添加薪材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