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令人期待的新地標!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造21世紀的劇場
2021年最令人期待的新地標!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造21世紀的劇場

盼了許久,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終於將在今年上半年完工了!竣工後,預計在明年上半年試營運,下半年結合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藝穗節等三大知名藝術節,加上開幕節目和士林周邊美食,以「盛宴」概念正式和大家見面。

「為什麼大家這麼期待北藝?就是因為它滿足了很多對21世紀劇場的期待,」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說。臺灣表演產業在硬體上的問題,一是場館不足,有極大和極小的場地,卻缺乏介於中間的場館;二是內部規劃仍然按照19世紀的鏡框式劇場形式,「但現在的表演,需要更多互動、更沉浸式,甚至要有非典型空間使用的可能性。」而北藝的出現,正可以解決臺灣長期以來場館欠缺的問題。

各種非典型空間,打破黑盒子侷限

「北藝規劃大中小三種規模的劇場,滿足不同演出的可能性。」最大的大劇場,可容納1500席,規模跟國家戲劇院一樣,這是一個指標性數量,當場館要引進一個大型商演時,要達到這樣的座位數,才有機會回收成本。

中型劇場有800席,這不僅是全世界第一個和唯一一個把觀眾席做成圓球狀的劇場,也是臺灣目前最欠缺的劇場規模,「全世界八成的演出都適合在中型場地,北藝能填補這塊市場。」

相比現在常見的扇形劇場,邊緣座位的視角稍嫌不好,做成圓形的好處是,「每個位子到舞臺的距離都是相等的,觀眾跟表演者的關係非常近,更能互動參與。如果莎士比亞活過來的話,這裡就像他的環球劇場,」王孟超笑著說。

小劇場則是全球最大的黑盒子,挑高9米,寬達23米,單面座500席。王孟超表示,全世界劇場有個魔術數字是450席,因為劇場若想只靠演出就能營利至少要有450席,但臺灣許多小劇場都無法達到這個數字,北藝也能補足這個空缺。

更讓人期待的是,這三個劇場還可以變形。像是球劇場可以打開變成三面舞臺,大劇院跟小劇場更可以合併成一個超級大劇場,舞臺最深可達80多米,能創造更多表演可能。王孟超還記得,他曾在德國的魯爾工業區看表演,長達100公尺的倉庫化身為演出空間,黑暗中他隱約看到一些白色東西進場,最後才驚覺竟然是50隻羊!「以往這種戲只能在戶外演出,進不了劇場,但現在可以。有了空間,未來就能實現視覺非常驚人的節目。」

除了這三個劇場以外,北藝還提供很多非典型空間可以使用。王孟超攤開設計圖,隨手一指全是場地,從戶外廣場到室內的多層次大廳,中間的平緩階梯可以表演也可以走秀,還有兩個空中花園及觀景臺全都可以演出,地下還藏了一個偶戲臺,只要升起就能演小戲。「北藝裡裡外外,沒有一個空間不能表演,可以做各種非典型、沉浸式的演出,完全因應藝術家的想像力,打破了黑盒子的侷限,可能性太多了!」

善用科技,為表演加分

除了互動式和沉浸式,在王孟超心中,21世紀劇場還有一個重要元素就是「科技」。但他直言,科技可以幫劇場做什麼,大家還在摸索,不只在炫目技術,「最重要的是,如何用科技創造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感,那才是重點。」

他以日本的新媒體藝術團隊teamLab為例,他們擅長以大型投影和互動科技,打造出聲光效果十足的數位藝術。但在創造新奇體驗之外,如何用科技說一個好故事更是關鍵,最近由施振榮領軍的科文双融公司,就將進駐臺北101的五樓觀景臺,透過8K顯示與5G設備,打造臺灣首個沉浸式科技藝文場域,並製作當代傳奇劇場的「蕩寇誌」數位沉浸版。這些都是科技結合藝術的嘗試,也因此目前北藝也預計納入新興的投影顯示技術,並建置5G體驗區。

在這波疫情衝擊下,表演圈也開始出現把戲劇搬上數位平臺的嘗試,但有人擔憂這會影響票房,或是觀眾在螢幕上的觀看體驗不夠完整。對於數位化,王孟超則提供了另一種想法,也就是拍攝幕後花絮或排練過程,「這往往比現場表演更精彩!你會看到演員凸槌、即興加詞、導演的沮喪……,那個up and down,才是drama,就像實境秀一樣,這不但不會妨礙票房,反而更吸引大家進劇場。」

他認為,數位化的發展,對音樂或影視影響很大,因為載具會被取代,但對劇場表演影響有限,「當你越數位、越網路時,人們會更渴望真正人的接觸。」因此他樂觀看待,科技無法取代真實表演,而是扮演輔助角色,讓表演更互動、沉浸,或是實現異地遠距共同創作,所以藝術家不要害怕科技,反而是要善用科技。

open to all,擴大觀演人口

雖然目前臺灣看劇人口約只占總人口數2%,但王孟超樂觀看待,「這代表還有很多觀眾,等待我們開發。」一來透過製作更多類型的節目,滿足各個年齡層,讓劇場陪伴每個人成長;二來可以開發觀光市場,就像遊客會到美國百老匯或英國劇院看戲一樣,有了場館以後,就能支持常態性演出,滿足觀光客需求。

「北藝的口號是open to all,也就是全民、全藝、全時。」北藝不僅要讓民眾更加親近表演藝術,更希望打破固定的時間框架,演出也能在早上或下午,結合士林夜市得天獨厚的美食商圈,打造一個「好吃、好看又好玩」的觀賞體驗,吸引更多人踏入劇場。

王孟超更希望以北藝為平臺,讓臺灣藝術家與國際接軌。以前臺灣表演團體想要爭取國際曝光,只能靠團體力量單打獨鬥,或是與國外共製,但王孟超透露,雖然臺北藝術節也曾有與國際共製的經驗,卻沒有談判籌碼,因為沒有場館,只能在藝術節一次性演出,也因此共製成果幾乎歸屬國外,「但有場館就不一樣了!」透過輪流演出,未來北藝可以成為跳板,讓臺灣更多表演者站上國際舞臺。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 王孟超
圖/ 數位時代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