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破壞,企業等死!
不搞破壞,企業等死!
2003.08.15 | 科技

組織,曾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推手,也是企業體壯大的重要基盤。然而,當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整體運作的效率與彈性若無法跟著經營環境的變動做出調整,容易陷入停滯、甚至慘遭市場淘汰的厄運。
最先由經濟思想家熊彼德(Joseph Alois Schumpter)所提出的「創造性破壞」理論,在他逝世40週年後,被兩位麥肯錫顧問公司的資深顧問發揚光大,歷經10年的調查與研究,成就了這本幾乎涵蓋美國經濟資本市場規模(囊括15大產業、1000家以上企業)的著作。
本書所提出的兩大理念——「不連續性」&「創造性破壞」,無疑是對企業經營的傳統思維模式提出挑戰。所謂的「不連續性」,指的是企業的興起、存活與失敗,時間短暫且輪替更迭速度過快;因此,無論是以組織改造或併購等方式,因應資本市場需求所做的改變,都是一種「創造性破壞」,或說「必要性的破壞」。
除了闡揚這兩個中心思想,並舉證多種調查數據以支持此論調之外,書中更進一部的以IBM、奇異電器、嬌生等歷史悠久且規模龐大的美國企業為例,剖析他們如何透過「積極的自我破壞」,得以克服企業文化枷鎖,重回市場主流的歷程。
想要常保優勢,務必成為創造性破壞的主宰力量,因為這股力量正是塑造市場、並為市場注入生機的唯一門徑。

書名: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出版者:遠流
作者:Richard Foster & Sarah Kaplan
譯者:唐錦超
定價:420元
頁數:399頁

**開會,扼殺企業競爭力的兇手!

**
會議,是頂著工作制式與必要之名的敵人,用浪費時間和糟糕的決策來打敗你……
開會,是許多白領工作者的夢魘;痛恨,卻又不得不的一種深沉無奈。而大多數的會議,其實都是在浪費時間!
作者在第一章節便開宗明義的指出,大多數召開會議的經理人,會在不自覺的情形下讓開會變得和呼吸一樣自然並視之為必要,然而這些例行會議,不但耗時過久,而且沒有建設性。
首先,會議結構有著先天性的缺陷——「團體迷思」(groupthink),大多數的個人會在會議中做出保持沉默的從眾行為(同儕壓力),而放任爛點子自行發展或是部份力求表現者的高談闊論,一旦這些爛點子再被強化成形甚至成為決策,團體就會默默接受。
一個真正聰明的領導者,會甩開事必躬親才能掌控全局的迷思,做到分層授權;即使不透過會議型式,也能以有效的組織引導(organization channeling),集合眾人之才,區分作業與回報流程、安排適當的責任歸屬;並能以互動及回應效果較佳的一對一溝通,取代一群煩躁不耐的員工集合在會議室裡浪費時間——當3個人以上的人聚在一起時,人性的弱點就會掌握主導權,不但時間白白流失,壞點子、爛決策也會跟著冒出來。
此外,善用電子郵件、視訊系統等先進的通訊方式,不但簡化了團隊與領導人之間的溝通,並且構成了一種新的「虛擬團體」,團體成員不需在地理上真實接近,還可因應需要隨時機動性的變換成員。
大多數的會議其實都可以避免,但真的無法避免時,作者也在最後兩個章節提出一些如何「閃躲」與「作弊」(簡化流程,縮短時間)的教戰守則,教你跳脫「不開會,便無法管理與溝通」的傳統制約!

書名:別開會了,趕快做!
(Stop the Meeting,I Want to Get Off!)
出版者:藍鯨
作者:Scott Snair
譯者:高仁君
定價:250元
頁數:272頁

**別讓你的客戶跑了!

**
塑造並提供客戶價值(Customer Value),是企業突破競爭重圍、邁向巔峰的利器。
當今企業所面臨的險惡環境之一,便是商品過度開發甚至供過於求,使得企業體不惜削價競爭,卻造成利潤大幅衰退、市佔率降低等惡果。然而,惟有具獨創性及高品質服務的商品,才能在客戶心中產生價值,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裡勝出,這就是本書要談的核心概念——「客戶價值」(Customer Value)。
這裡所謂的「客戶價值」,是指企業體能夠對客戶提供什麼樣的價值?也可說是客戶需求的投射。當一家企業著手追求客戶價值時,必須先建立一個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以使客戶價值成為企業經營的核心信念,接著才能發展出一套獨一無二的客戶價值定位,並滿足取悅他的客戶。也就是說企業可以提供優越的客戶價值,戰勝商品化的危機,並在客戶心中創造價值感。
如世界著名的威名百貨便是以價格領導者做為該公司的價值定位,而有些企業則會以提供並滿足客戶需求之高品質服務,做為其最重要的價值定位。
產品或服務自身沒有特色,即使削價競爭,也不見得能殺出重圍,更會招來客戶出走、利潤降低的惡果。本書以客戶價值架構(CVF)為主軸,並輔以多家世界級知名企業(如:威名百貨、UPS、通用汽車等)為案例,指引企業如何在擬定經營目標後,落實到營運、人事、品質與資訊管理系統上,並推衍成客戶價值策略,以合理的價格及良好的服務品質,牢牢抓住客戶的心,以得到源源不絕的利潤,立足於市場而不敗。身處微利時代,價值的創造者才能成為最後的市場贏家。對於有心致力於企業轉型與改造,以提升獲利能力者來說,這將是一本不錯的入門參考書。

書名:創造客戶價值的10堂課
(Crafting Customer Value:the art and science)
出版者:經濟新潮社
作者:彼得‧杜雀西(Peter Duchessi)
譯者:李瓊芬
定價:280元
頁數:253頁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