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想得到,一個遠在瑞士的非營利組織,一年前的決議,掀起歐美服飾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連鎖風暴。
起因在於,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2020年3月決定,暫停給予中國新疆棉花「良好棉花」的認證。 使得BCI旗下成員品牌決定停止使用新疆產地綿花,包含目前仍處在風暴核心的H&M、Nike、Puma與Adidas等服飾大廠。如今這些品牌成為中國新一輪對於西方企業的抵制目標。
事實上,BCI在中國著力甚深,根據該組織2019年年度報告統計,中國是「良好棉花」全球第三大國,產量89.6萬公噸,佔比15.6%,僅次於巴西與印度。報告中也提到,BCI致力於幫助中國棉花農民提升數位科技運用、訓練與資料搜集準確度。
抵制潮衝擊,Nike、Adidas股價大跌
但是風暴已經形成,Nike在25日收跌3.39%至128.64美元,Puma跌3.17%以81.36元作收,Adidas跌幅更高達6%。不過同樣被列為抵制目標的Uniqlo,母公司迅銷(Fast Retailing)26日在日股雖然一度跌破84,000大關,最終仍上漲0.88%,收在每股85,650日圓。
雖然股市漲跌互見,但風暴持續衝擊品牌。至今超過40位兩岸三地藝人宣布終止與相關品牌的合作關係,也有企業高調宣布繼續使用新疆棉花,如日本品牌無印良品、義大利運動休閒品牌FILA均聲明持續使用新疆棉花,Zara也撤下過去譴責新疆棉花的文件,以換取在中國市場的立足之地。
中國轉守為攻,強力反擊西方人權壓力
BBC記者Robin Brant分析,雖然從過去中國民間的企業抵制行動來看,對於企業帶來的營收傷害,也許是雷聲大雨點小。但他也點出,棉花事件反應跨國品牌在中國日益艱難的處境:要一如既往,依據國際組織報告,針對人權議題採取行動;還是冒著被西方世界譴責的風險,以中國市場為先?
德國人權律師Miriam Saage-Maass接受德國之聲採訪,被問到棉花事件對於人權議題的長遠影響時,也忍不住嘆一口氣,「我們很關注這次事件動態:中國對於西方的人權標準不再只是接受,而是積極反擊,在此壓力下西方企業能否一如繼往的堅持人權價值?」
帶頭引戰,中國「戰狼外交」又開新戰場
此外,中國官方持續將新疆議題持續提升至國家層次。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26日記者會上播放年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辦公室主任威克爾森(Lawrence Wikerson)的一段演說影片,指控美國才是新疆議題背後的主使者。在影片中這位前退役陸軍上校提到,美國中情局要破壞中國穩定最好的方法,就是製造中國動盪,「與維吾爾人一起刺激北京」。
面對話被動為主動的中國,目前歐美國家除了企業聲明,政府仍未針對新疆棉花引發的抵制議題發表回應。如何顧及企業利益與人權價值兩大西方國家的前提,恐怕是除了口水戰外,歐美國家要真切思考的考題。
資料來源:ButterCotton、BBC、DW、Wenweipo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