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半導體產業關鍵製程握在哪一國手裡?5大風險是未爆彈?人才為誰服務?一張圖看懂
【圖解】半導體產業關鍵製程握在哪一國手裡?5大風險是未爆彈?人才為誰服務?一張圖看懂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拜登的基礎建設計畫聽證會表示,美國過度依賴來自台灣和中國的晶片,面臨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風險,倡議該投入半導體產業鏈建設,歐洲與中國也紛紛朝自給自足發展,全球進入半導體軍備競賽。

一張圖可以秒懂哪些重要製程把握在哪些地區國家!

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跟美國半導體協會2020年展開半導體產業鏈調查,發現半導體產業過去追求財務效益極大化,生產環節大幅區域分化,暴露了供應鏈上的脆弱,若統計全球「單一區域供應全球半導體產業超過65%以上產能,若該點一旦出問題,全球半導體生產將停擺」的高風險產業環節,報告指出這樣的產業環節高達50個。

台灣韓國斷鏈,蒸發千億產值

BCG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全球半導體業務負責人徐瑞廷舉例,2020年所做的調查顯示,75%晶圓代工產能座落於東亞,但若以晶圓廠所有權來說,4成在美商手中,8成封測產能在東亞,美商掌握12%產能,但若探究製程分布,92%先進邏輯IC產能(10奈米以下)集中台灣,且台灣約生產全球4成邏輯IC產品,牽動的是全球4,900億美元的終端產品產值。

BCG
BCG盤點半導體產業鏈有50個高風險點,只要這些單點失效,整條供應鏈都有停擺風險。
圖/ BCG

半導體晶圓代工(一般製程與先進製程)及封測產能集中東亞,被BCG歸納為50個高風險環節中3個。而對台灣來說,先進處理器與雙面拋光、射頻、基頻晶片設計集中美國。DRAM記憶體集中韓國,光阻製程原料集中日本,也有非常多的高風險環節其實是台灣半導體產業鏈欠缺的。

「東亞受天災跟地緣政治影響較大,」他表示,若天災導致基礎設施受損,或地緣政治衝突干擾晶片供應,舉例若台灣地震導致全晶圓廠出貨中斷,台灣半導體業者將馬上短收400億美元營收,並牽動4,900億美元全球半導體產業及終端裝置產值,這等同於一年全球半導體產值。

徐瑞廷_BCG波士頓顧問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_2015-07-06_賀大新攝影_4987 (1).jp
BCG波士頓顧問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徐瑞廷。
圖/ 賀大新

同樣的,南韓記憶體供應鏈佔全球比例44%,若這條鏈崩潰,若日本終止供應記憶體原料給韓國,南韓半導體產值蒸發650億美元產值,但電子代工大廠們(包含台灣電子五哥)營收可能大減7,500億美元,衝擊竟比台灣半導體斷鏈更嚴重。

美國掌握全先進製程需蓋6~7座晶圓廠

各國意識到半導體已是各國基礎關鍵產業,一旦斷鏈將間接衝擊經濟成長率,紛紛期望扶植在地企業,區域自給自足意識興起,各國紛紛鼓勵半導體業投資。

過去半導體鏈靠優化的產業分工效率,帶來低成本高效益產值,各國自給自足計畫則相反:資金重複投資,但目標是建立區域產業鏈韌性。

徐瑞廷指出,全球四大區域:美、中、台日韓、歐洲若都建立完整自給自足供應鏈,只單純以每一項產業環節自建1~3個供應商來概算,前期投資上看1.25兆美元,隨後每年的維運成本也高達1,250億美元,導致半導體成本上漲35~65%,這還不論終端下游生產成本的反應幅度。

BCG
全球半導體過去逾50年靠專精於產業分工,建立大量的集中化產能效率,促進成本降低,如今各國都想自建自有產業鏈,成本效益不再。
圖/ BCG

因此BCG對美國政府的建議,是建立最低程度以國安為考量的先進製程(10奈米以下)晶圓廠產能2~3座,年產能2~3.5萬片,以維持關鍵基礎設施的運作(如政府、電信、航空及能源等產業),但若包含先進邏輯晶片與相關應用都要自足,則約需6~7座晶圓廠產能,相當於2,000億美元民間與政府補助金額。

若2030年要達終極的全自給自足,將投資1.4兆美元,美國境內要有60~65座晶圓廠才能達成。是故徐瑞廷認為,多樣的生產據點倔確實提供供應鏈韌性,建議以平衡策略,建立基本滿足率,並開放交易達成「韌性」建立目的,並呼籲美國政府應該重視半導體基礎研究,注意理工人才培育。

建議台灣:盤點弱項提前部署,主動出擊建立同盟

對台灣,BCG也建議,台灣產業過去同樣打財務算盤,追求極致效率,但未來還要考慮韌性。由於2~3成產能在台灣以外地區建置勢在必行,雖然建廠成本比台灣高,但各國都樂見供應鏈投資,會給出補助激勵方案,從「韌性」角度來說並非無效率,至少訂單有商業利益誘因(歐洲客戶優先下單歐洲在地供貨),同時還有「相對利益」是分散風險。

半導體產業.jpg
台灣雖有晶圓代工跟封測集中優勢,但也有原料跟設備、處理器設計不足的問題。
圖/ 攝影師:Pok Rie,連結:Pexels

他也鼓勵台灣廠商主動出擊建立同盟,畢竟台灣廠商若到海外自建產能,可能沒效率,徐瑞廷建議,不妨以自身價值鏈優勢協助各國建置供應鏈,同時必須意識到,台灣愈來愈難以在G2(一中一美)之間雙面討好,必須更靈活及小心選定投資據點,「過去台商習慣一套模式運作兩個市場,未來要兩套模式運作兩個市場」。

同時,最重要是立刻就50個高風險環節盤點台灣業者自身弱點,除缺水缺電,思考台灣產業還可能缺哪些項目?比方缺人或缺基礎原料……他建議提前佈局,就能建立台灣產業韌性。

責任編輯:蕭閔云

關鍵字: #台積電 #半導體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