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火星就是情有獨鍾,無論是在科幻電影或是真實的世界中,似乎三不五時就要走訪一下、打聲招呼。就在今年的2月19號,在歷經大約7個月的航程之後,機器人探測車「毅力號」(Perseverance)成功地登陸火星,這並不是機器人第一次代表人類造訪火星,但此次旅行卻和我們台灣很有關係,因為參與太空船設計與實際操作探測車的劉登凱博士與嚴正博士恰恰是出身於台灣的傑出太空工程師,也讓大家共同感受到這份喜悅!
登上火星除了有「人類因夢想而偉大」的象徵意義外,當然也會有它在現實面的考量,想像一下,在這顆在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為相近的行星中,到底擁有多少未知的礦產與能源啊!尤其在地球資源持續消耗、人口不斷膨脹的情況下,也因此即使疫情當前,美國太空總署(NASA)仍然堅持完成任務。除此之外,想要追問的是,這次登陸的毅力號比起往年的探測車有比較厲害嗎?那真會有哪一天換成是人類登上火星嗎?最終的提問是,到底有沒有火星人啊?
讓機器人代替我們上火星
截至目前為止,除了麥特.戴蒙(Matt Damon),這位被稱為「全宇宙最欠救的男人」,曾經在2015年上映的《極地救援》(The Martian)中登上火星之外,還沒有其他人辦得到,但人類倒也不是沒有踏上外星球的經驗,來自美國的太空人阿姆斯壯早在1969年就已經在月球上留下他的足跡,只是火星終究是太過遙遠,現階段想到火星旅行,就只能買單程票耶!
但你以為這樣就能夠嚇阻人類的好奇心嗎?當然不可能!一向創意滿點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肯定不會缺席,他以航太公司Space X執行長的身分推出可供往來交通之用的新型星艦研發計畫,期待有一天能在這顆紅色星球上建立一座百萬人的城市;NASA也依然屹立不搖、堅定地立下人類登陸火星計畫,預計的時程就設定在一、二十年之內,先前還曾廣發英雄帖,招募有志之士到模擬火星環境的沙漠地帶進行訓練,希望讓太空人能提前適應日後進駐火星之後的生活,大家覺得真的會有人參加這項計畫嗎?那可不,某些人冒險犯難的精神是絕對不容小覷,還聽說有人替太太報名,就是不知道他是單純想完成另一半的夢想、還是別有居心?
話說回來,目前還是讓機器人代替我們上火星比較實際些,畢竟它不會在意是否回不了家,而透過一代一代的太空船與機器人探測車的學習經驗,也許在本世紀結束前,真有機會輪到我們人類登上火星。相較於1997年的旅居者號(Sojourner),我們從毅力號的著陸過程就可以看到太空技術的進步,就像跳傘一樣,落地的那一刻可是充滿了危險性,先前搭載旅居者號的母艇是藉由外邊的四個氣囊吸收落地時的衝擊力量,整個母艇其實是一路翻滾、擦撞火星表面後才穩定下來,毅力號則是經由降落傘正面吊掛降落,不僅大幅降低撞擊力道,姿態也優雅許多!
人類新的里程碑
毅力號順利著陸後,接下來就要交棒給嚴正博士所帶領的團隊進行操作,身為NASA有史以來最巨大、最具自主性的探測車,毅力號比起旅居者號在操控上絕對複雜許多,這也讓團隊一直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時差所帶來的影響,火星和地球的一天長短雖相去不遠(24小時40分鐘對24小時),但長久累積下來也相當可觀,換句話說成員是在地球上過火星的日子,更令人傷透腦筋的是彼此之間通訊所帶來的延遲,由於距離實在遙遠,一個訊號來回就是幾十分鐘,想想看如果手機通話,對方要半個小時之後才回話,這能接受嗎?更何況是操作一部功能相對複雜的探測車,也難怪戲稱自己是全世界最貴車輛駕駛員的嚴博士,可是一絲一毫都沒有享受到名車奔馳時的快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毅力號上面竟然還搭載了一部微型火星直升機「創新號」(Ingenuity),並且在4月19號成功首飛,創下地球動力飛行器首次在外星球飛行的紀錄,再次為此行劃下新頁。如此一來,既有地上走的毅力號,又有天上飛的創新號,那他們發現火星人的蹤影了嗎?
由這幾次火星的探測結果來看,真有火星人的機會並不大,但相信人類仍會持續不斷地向外太空探索,雖然有朝一日真的遇見外星人,也不知是福是禍?太空旅行的目的當然不僅止於找尋其他的生命,也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像是藉由1969年的月球之旅,就曾利用所攜回的月球土壤開發出一種僅以少量的水就能完成的快乾建築工法,這原本是為了有遭一日移民月球時用來建造房屋之用,沒想到反而能運用在乾旱地區的建築上;相較之下,除了影像之外,這趟火星之旅倒是甚麼都還沒能拿到,即使如此,光是旅程當中所展現出人類的好奇心與冒險精神,不就已經值得我們珍惜了嗎?
責任編輯:郭昱彣、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