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吸管喝飲料、iPhone不附充電線,為何被批是表演式減碳?揭密「反環保」背後思路
紙吸管喝飲料、iPhone不附充電線,為何被批是表演式減碳?揭密「反環保」背後思路

每年的世界地球日,一大早星巴克門口總會排了滿滿的人潮。

他們不是在排隊買咖啡,而是拿著自己帶來的杯子,等著裝免費咖啡,星巴克希望藉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同樣也是為了環保,星巴克以及很多手搖飲料店的另一件事,現在依然還在被網民吐槽——紙吸管。

不只紙吸管,很多跟環保有關的事情,最初並沒有太多人關心,也沒有太多人實行,直到環保開始把觸角伸向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

披著環保外衣的食物、衣服、汽車、生活用品紛紛湧現,打著環保口號的企業、品牌、組織、偶像眾聲喧嘩。

現在,環保這個詞也變得不再純粹。它開始難辨真偽、充滿爭議。

於是,年輕人也開始「反環保」了。

年輕人開始反「環保的智商稅」

當格陵蘭夏天的冰川不斷解體,北極熊在汪洋中尋找立足的薄冰,南極冰蓋上的暴風雪瀰漫開來,高溫引發澳洲山火,稀有動物從易危瀕危到極危……環保在危機之下成為大勢所趨,也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潮流。

而紙吸管,是年輕人開始抨擊環保的導火線。

麥當勞紙吸管
圖/ 愛范兒

為了跟上環保潮,2018年6月20日起,肯德基就開始在新加坡84家分店停用塑膠吸管,麥當勞很快在9月跟上,星巴克2020年之前開始全球停用塑膠吸管,隨後,大陸的知名飲料品牌也開始推廣紙吸管。

當吸管變成紙的,人們首先要忍受用它艱難地插進杯蓋、勉強維持吸飲料的另類味覺,而且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喝完,不然紙吸管就會變成紙條,在飲料裡柔軟地展開,奶茶、珍珠、吸管旋轉著融合,成為永沉杯底的夢。

麥當勞紙吸管
圖/ 愛范兒

此時人們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我要選道德這邊的環保,還是選慾望這邊的爽快?

不過,當他們得知紙吸管根本沒想像中環保時,夢就粉碎了。

因為再生紙的質量一定比原生紙差,紙吸管幾乎只能作為一般垃圾處理,無法進行回收,它在「一次性」和「可分解」上的屬性,甚至比不過部分可回收的塑膠製品。以紙代塑,還會加劇樹木砍伐、加工製造等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

紙吸管、紙杯、木製湯匙等的確可以減少塑膠垃圾,卻不是解決塑膠污染的根本途徑。

可口可樂新紙杯飲料
可口可樂新紙杯飲料。
圖/ 愛范兒

就像麥當勞、星巴克採用紙吸管一樣,人們發現企業一旦開始環保,我們手中的產品就有可能被「剝削」。

取消手機配件,是另一件引發熱烈討論的「環保事件」。

蘋果在這件事起頭,2016年iPhone 7發布那天,也是3.5mm耳機孔被取消的那天。AirPods開始熱銷,各大Android廠商包括華為、OPPO、vivo很多機型都開始不配耳機。

左邊耳機接口被捨棄
左邊耳機接口被捨棄。
圖/ 愛范兒

蘋果稱取消耳機孔是為了更大的機體空間,理由尚可接受,直到手機充電器也不再是配備。

去年10月的蘋果發表會上,蘋果進一步取消了充電頭,表示大家手中充電器太多了,取消充電頭能縮小包裝盒,消耗更少原料,減少運輸量。

一頓操作猛如虎,蘋果號稱可以減少超過200萬噸的碳排放量。

iPhone 12 盒子變薄
iPhone 12 盒子變薄
圖/ 愛范兒

跟隨後面的,是暗諷蘋果不配充電器的三星,也在Galaxy S21系列取消了充電器,華為、小米的新機同樣採取了不配充電器的策略,不過給了消費者要或不要的選擇。

在手機廠商的「輪番轟炸」下,民眾開始質疑品牌所宣傳的環保,背後或許並不簡單。

在充電器被拿掉、運輸量減少的同時,企業也減少了製造成本和運輸成本,此外,在這個「快充時代」,手機廠商之間並沒有統一快充協議,也就是說,消費者們買了新手機之後,依然需要再買一個快充充電器,這又為手機廠商們帶來了一筆快速充電器的新生意。

充電器
圖/ 愛范兒

回過頭來,充電器還是要生產、要運輸,充電器的成本,則變相轉移到了消費者身上。

其實「環保」的目的,消費者也並非不能接受,只是當環保和方便對立、和自身利益對立,人們環保的心開始變得猶豫不決。

這種猶豫,在他們發現「環保」可能只是外衣時,吐槽來得更加兇猛,環保也成為了眾矢之的。

現在的年輕人,身處無處不「搜尋」的網路環境,也更追求訊息透明化,關於環保的智商稅,不會那麼輕易地交了。

在環保變成一場象徵正確的「秀」時,他們看得更加清晰。

延伸閱讀:比爾蓋茲、馬斯克、貝佐斯都一頭栽入的計畫,為何卻遭專家批「力氣放錯地方」?

年輕人開始反「環保的表演」

近年來,因為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費,而數度遭到嚴峻公關危機的國外快時尚品牌,也無可避免地通過「洗綠」自己,來重新贏得消費者的錢包。

只要一貼上綠色有機的標籤,他們就可以大撈一筆,一線奢侈品牌也大走環保路線,從掀起抵制皮革的運動,到讓時尚人士化身品牌公益大使。

Burberry
圖/ Burberry

但實際上,他們從生產、運輸,到焚燒掩埋舊衣,整個流程上的大量碳排放根本無法避免。

Burberry在2018年和眾多時尚品牌簽署環保協議後,7月就被爆出燒毀2.5億元的商品,H&M更是爆過一次性焚燒60噸滯銷衣物。

當環保不再只是環保,它成了形像作秀、價值觀強硬輸出的藉口時,年輕人開始「反環保」。

他們反的不是環保本身,而是抨擊假環保,以及打著環保的名義卻做著不環保事情的人。

對環保的追求,不止是時尚品牌,更貼近我們身邊的,是飲食的改變。

Sana Sana
圖/ Sana Sana

英國著名智庫查塔姆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曾公佈,根據多國的調查結果,肉類食品和奶製品的大量食用是造成氣候變遷問題的主要原因。

畜牧業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的比例接近15%,超過了全球所有汽車、卡車、飛機、火車和船隻的總排放量。

所以,人們開始大力宣傳素食,新的素食品牌不斷湧現,尤其是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等人造肉公司,掀起了植物肉的消費浪潮。

1620789919176
圖/ 愛范兒

從社會名流、明星網紅,到平民百姓,很多人都視素食為榮,將素食視為食物唯一的未來,倡導全民都應該吃素食,一場新的「表演」又開始了。

在Instagram上擁有130多萬粉絲的素食網紅Yovana Mendoza,就在網上全面展示自己的素食生活和養生理念,以及素食給她帶來的健康、陽光、積極的生活狀態,她也藉此推廣自己的素食產品、素食課程,建造了自己的商業素食版圖。

Yovana Mendoza
圖/ 愛范兒

不過在她經營的平台之外,有人卻發現她在朋友發出的Vlog影片中吃魚肉,發現有相機拍攝時,她趕緊用手擋住。影片爆出後,她的素食形像也瞬間坍塌——原來她只是「線上吃素,線下吃肉」。

Yovana Mendoza解釋自己是為了健康原因不得不吃肉,但網友們已經對她失去了信任。後來,多位外國素食網紅都坦誠說出自己其實也會吃肉,芬蘭網紅Virpi Mikkonen吃素15年,但也因為身體出現問題而重新吃肉。

這裡並不是要抨擊吃素,素食本身並沒有錯,吃肉吃素,都是多元選擇中的一種。但至少要讓消費者知道事實,理性對待和選擇吃素。

Yovana Mendoza 解釋自己吃肉的原因
Yovana Mendoza 解釋自己吃肉的原因。
圖/ 愛范兒

而現實中真正的趨勢是,肉蛋奶消費還在越來越多。

中國的工業和經濟快速發展,讓他們的蛋白質攝取量都高了起來。

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最新研究顯示,中國從1985年到2019年,已經成為全世界身高增長最快的群體之一,19歲的中國男性平均身高175.7cm,女性163.5cm,這個數字現在已經是東亞第一。

肉品
圖/ 食力

在這矛盾、對立重生的環保話題中,很多年輕族群開始攻擊假環保的品牌、捍衛自己的「吃肉權」,甚至還捍衛「碳排放權」。

儘管肉類消費、碳排放都與環保相悖,但他們認為,捍衛「吃肉權」和「碳排放權」,背後是維護的是自己發展的權利,它與全世界的未來都息息相關。

延伸閱讀:看準台灣330萬素食人口!小七推蔬食新品牌,如何做到連產線也「全素」?

環保背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對抗

放大來看,「反環保」的背後,一直以來,都是我們與自然、經濟、社會之間的一場漫長博弈。

從刀耕火種,到化石燃料應用,人類的文明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建立在對自然環境的改造上。

人類近代的進步,就是通過資本擴張、殖民統治,以及最重大的工業革命而實現,背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因為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過於嚴重,工業化的國家,也開始重視起環保。

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圖片來自:United Nations – Office of Legal
圖/ United Nations – Office of Legal Affairs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開啟了第一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問世。

不過對於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環保並非絕對的第一要務,迫於生存壓力,很多中小企業或多或少都會忽視環保,但在提高廢水廢氣排放標準後,企業利潤變成了負值,大部分規範根本無法落實。

很多發展中國家依然在努力實行環保的路上,只是他們卻很可能成為環保責任轉嫁的受害國。

貴嶼鎮的家庭作坊冶金,圖片來源:IPS News
貴嶼鎮的家庭作坊冶金。
圖/ IPS News

中國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垃圾進口國,過去20多年裡,總共累積進口了1.06億噸的垃圾,從1992年開始,已接收全球超過45%的塑料垃圾,在中國汕頭的貴嶼村,甚至被稱作「世界垃圾場」。

後來,貴嶼鎮的環境也無可避免地遭到惡劣破壞——垃圾無處安放、焚燒黑氣遍布、河流充滿污水、年幼的孩童疾病纏身……

但這件事目前依然很難快速解決,因為對於垃圾輸出國,消滅垃圾會耗費資源和金錢,而運送垃圾顯然划算得多,而收納垃圾的地區,又能透過拆解垃圾提煉稀有金屬等,獲得豐厚的利潤。

貴嶼鎮
圖/ Green Peace

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就是會帶來層層的「剝削」,垃圾總要有一個地方去,它會從上往下漂流,直到腐爛一地。

非洲很多貧困地區,還生活在低成本甚至負成本的狀態,更為現實的問題還一大堆,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更難談環保的行動了。

經濟和環保,總是在天秤的兩端搖擺不定。

當漆黑的河流、禿頂的山頭、霧濛濛的城市開始頻繁出現在新聞中,我們看著自己對自然犯下的「罪孽」,希望透過回歸和改善自然從而得到救贖。

在惡劣的環境背後,環保主義者也越來越多。

汙染
圖/ unsplash

真正熱愛和推崇環保的人士,實施的理念是透明的「永續發展」。

他們認為環境和發展並不是對立的關係,工業化的推進,必然會帶來污染環境的惡果,但也是工業化的推進,能讓我們有更多能力和技術來進行環境治理,而大自然可以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一個緩衝。

我們則應該透過永續的管理和深度修復,真實地展示環保的行動,並去號召它。

但現實中這一點的確很難做到,1992年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就已經為「環境和發展」熱議過,至今依然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案。

於是環保主義者中,也出現了一部分「極端環保主義者」。

unsplash-環保
圖/ unsplash

他們認為在人類對自然無止境的索取之下,世界很快就要毀滅,人類很快就要走向末日。因此,為了阻止這一天的到來,人類必須立刻取締燃油車、停用化石能源、全員吃素。

這種完全不現實的目標,自然遭到了很多「反環保主義者」的攻擊。

他們指責極端環保主義者只知道說空話,不食人間煙火。因為不砍樹、不開墾土地,人類就沒有生存空間;關閉工廠,大量工人也要失業;素食愛好者有吃素的權利,每個普通人也有吃肉的權利;現在當紅的新能源汽車,廢棄電池實際上也有極大的重金屬污染……

類似這股「反環保潮」的運動,早在19世紀末的美國就已經經歷過。

美國克利夫蘭總統設立國家森林保護區時,被美國西部一些州指責其為了保護森林,忽視了人的利益。20世紀90年代初,打著保護私有產權旗號的反環保組織——「明智的利用」運動興起,參與人數高達400萬,他們都在反對環保法規,追求自身權益。

Joel Sartore
圖/ Joel Sartore

不過值得謹慎的是,我們的意識,總是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實際上,環保的現實情況往往十分複雜,也難以清晰劃定。

延伸閱讀:奈良小鹿吃得更好了!Apple TV+原創紀錄片揭:少了人類干擾的地球,萬物如何活得更好

環保無需極端化,它是一個多元的命題

為了維持現在的環境,完全放棄技術的發展是不可行的。

人類的創造力,其實才是「終極資源」。誰也不知道哪天新的能源、新的科技就會讓社會天翻地覆,讓現在的環保問題都將不是問題。

為了經濟發展,完全不顧環境也不可行。

畢竟很多環境問題還沒到毀滅地球的程度,卻已經足以毀滅很多人。

淨灘
圖/ unsplash

「科技驚悚小說之父」Michael Crichton表示:

人類面臨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將現實與想像區分開來,將真理與輿論區分開來。這在我們的資訊時代非常地緊迫,非常地重要。

在當下,任何一種極端化的情緒,都無法解決問題。

世界在不斷變化中達到平衡,根本無法維持或達到一個最理想的狀態。

我們經常還會忽視,其實環保本身的定義,就是人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所以,環保並不是要求返回古代,拋棄工業退回原始自然生活;也不是完全自由發展,在經濟起飛後進行任意的排放和改造——而是人和自然的友好共存。

環保本就不是為了地球,而是為了人類自己。

人類只是地球45億年來漫長歷史中的一小段,但對於我們來說,地球是生存的一切,我們必須維護人類自身的居住環境。

只不過矛盾的地方就在於,為了這個居住環境的永續發展,我們有時候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和犧牲。

它可能會是消費體驗上的損耗,可能需要在生活中放棄一些方便,我們從小就知道的很多環保小舉動,實際上堅持做下去也是非常之難——

比如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不要浪費、少開冷氣、多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減少廢棄、多用環保袋、自備餐盒、多種樹、垃圾分類、辦公室無紙化、選綠色包裝、用無氟製品、選無磷洗衣粉……

這些努力現在依然重要,看起來很小,加起來卻很大。

回收
圖/ 愛范兒

環保的好處誰都知道,只是誰都不想自己來為環境問題買單。

1968年,英國加勒特哈丁教授還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理論模型:公有地悲劇。

它指的是在公共資源面前,任何人都有使用權,但每個人都會傾向於過度利用、擴張生產,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最終則會導致資源枯竭和破壞。

這也是造成資源枯竭、生態惡化、環境污染的很大原因。

而要阻止這個「悲劇」並不簡單,它需要制度的管理、需要道德的約束、需要群眾的呼籲、更需要個人的克制。

從每個方面來看,環保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各方面的對抗,也足以讓環保寸步難行。

關於如何在環保中前行,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在《環保的暴力》裡,曾提到過以下幾點:

  • 我們不要由上而下地組織人家的生活,讓我們容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 我們不要屈服於流行趨勢。
  • 我們不要容忍科學的政治化,不要接受「科學共識」的錯覺, 這只不過是大聲的少數而絕不是沉默的大多數所達成的共識。
  • 讓我們對自然保持一種敏感和關注,並要求那些最為高調的環保主義者做到這一點。
  • 讓我們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保持謙卑的態度。讓我們相信其隱含的理性。不要試圖將其延緩或改變其方向。
  • 讓我們不要被災難性的預測所嚇倒,也不要濫用這種預測來為人類生活中的不合理干預進行辯護。

這些點,讓我們得以多角度看待環保,以及「環保」身邊的事與人。

環保是個複雜的問題,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命題。

面對看似正確的事物,保持懷疑的態度很重要。面對看似瘋狂的事物,保持清醒的認識很重要。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責任編輯:郭昱彣、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不只守成,更下一城!看kure.fit、Fullicon、華夏玻璃如何用亞馬遜讓傳產翻轉成國際潮牌
不只守成,更下一城!看kure.fit、Fullicon、華夏玻璃如何用亞馬遜讓傳產翻轉成國際潮牌

台灣上市櫃公司高達七成為家族企業,其中,中小企業佔比高達95%,在二代傳承創新的過程中,不僅面臨信任、制度、認同等管理議題,還必須透過創新思維與數位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深化市場競爭優勢,方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生存、茁壯,甚至是成為產業變革者。事實上,這也是kure.fit、Fullicon與華夏玻璃積極透過品牌重塑、擁抱創新科技,以及透過跨境電商佈局全球市場的原因,並且成功在詭譎市場中屢屢創新突圍、締造佳績。

不只是傳承,更透過品牌經營讓家族企業酷起來!

成立於2019年的kure.fit是一間專注於女性健身器材與居家運動的品牌,透過亞馬遜美國站、英國站與中東站進行產品銷售,2025年上半年度,創下美國銷售年成長率358%好成績。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認為其中的關鍵是:「提供客戶高價值產品與服務,並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快速拓展站點創新局。」

亞馬遜全球開店
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分享品牌打造經驗時,提到父親常說「服務」是家中工廠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這也是他創業以來一直銘記在心的價值。
圖/ 數位時代

黃永沅的創業故事——kure.fit 的成立——與家族企業息息相關。他說:「我父親黃泰翔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幾乎你想像得到的消費性居家電子產品,我們家都生產製造過。為跳脫傳統製造思維、進一步擴展全球布局,2019 年回到家族公司後,我開始積極導入數位化與數據化手法以維持市場競爭力,同時也嘗試建立品牌,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進軍海外市場,讓 kure.fit 在 2024 年憑藉可調式啞鈴組、壺鈴、加重手環等商品大幅提升營收獲利。」

他坦言,選擇亞馬遜全球開店,是綜合研究過市場及相關條件的必然之選。「台灣具有高度彈性的製造實力,卻苦無與全球用戶直接接觸的機會;而亞馬遜正好打開了這扇窗,讓我們能用最經濟、高效率的方式快速測試、修正與擴張,對新品牌來說,是極具價值的通路。」

他進一步補充:「上一代累積的資產讓我擁有比較多的機會探索與試錯,而亞馬遜全球開店則讓我可以用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布局全球市場。」例如,透過參與亞馬遜全球開店官方團隊為賣家提供的在地支持計畫與課程,kure.fit獲得一次性的帳號健檢、選品分析、營運問題排除,以及 1 對 1 經理輔導,大幅提升全球布局與品牌行銷的能力。

類似的二代傳承與創新旅程也發生在保健收納藥盒創新品牌–護立康(Fullicon)-身上。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認為:「二代不是只能接班,相反的,可以透過自有品牌創業、以亞馬遜全球開店將產品服務推向全球各地,創造嶄新的營收獲利。」

把時間回溯到2019年,為解決OEM與ODM客戶削價競爭亂象,李承樺在家人與客戶的支持下,啟動自有品牌–護立康(Fullicon)上架亞馬遜拓展業務,爾後,透過產品設計、功能強化、專利佈局與亞馬遜全球開店擴展國際市場業務,不僅成功將藥品收納盒打進日本站前三的成績、創下4.8/5的高消費者評價,更榮獲亞馬遜全球開店2024年度傑出賣家–「最速全球布局轉型獎」–的肯定。

亞馬遜全球開店
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分享,加入亞馬遜之後,透過世界級的品牌與市場資訊,他更了解專利的重要,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專利已經成為Fullicon營收來源一環。
圖/ 數位時代

對台灣百年玻璃製造商–華夏玻璃–來說,傳承固然重要,但是,唯有突破既有框架才能創造第二成長曲線,因此,成立自有品牌–SOUL ONE,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銷售自有產品以深入了解北美消費者輪廓,例如對玻璃製品的需求與偏好,進而提供最佳產品服務,為前進北美零售商店市場做最佳準備。

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進一步解釋會加入亞馬遜、以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北美等國際市場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品牌形象佳、是北美消費者喜愛的購物網站;其次是可取得消費者回饋聲音以及後台提供豐富的市場洞見,讓團隊成員可以快速調整產品、包裝與行銷等策略;最後是透過功能強大的亞馬遜物流(FBA)機制輕鬆擴展全球業務。」

從上述的kure.fit、Fullicon與華夏玻璃SOUL ONE的布局,可以清楚看到:二代不僅是傳承與守成,更是主動出擊與翻轉市場的關鍵推手,讓家族企業經營也可以很酷且創新。

亞馬遜全球開店
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於專訪時指出,作為企業核心的決策者,在面對爆炸的資訊與選擇時,更應該專注而冷靜,謹慎為公司營運做出最適切的選擇。
圖/ 數位時代

亞馬遜全球開店助二代繼承者高效打造品牌與布局全球業務

亞馬遜全球開店不僅讓企業以自有品牌布局跨境電商,更有助於企業重整商業邏輯、發揮OEM、ODM與OBM的經營綜效。對此,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公司–益麟企業–的業務分成三塊,分別是負責台灣市場的業務部門、以官網與參展等方式經營的OEM與ODM外貿部門,以及由我負責的、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的全球電商部門;其中,電商部門的營收雖然僅占公司整體營收的一小部分,但帶來的成效遠超乎預期。」

首先是產品開模與製造後即可直接(透過電商)銷售,不像過去必須花費1到2年的時間跑市場與找客戶;其次,可以直接傾聽客戶心聲以加速產品功能的迭代與優化,例如方便關節炎患者取用藥品的彈跳保健盒設計等;最後則是挹注外貿業務發展。李承樺表示:「我們有韓國客戶因為看到亞馬遜的Fullicon藥品收納盒而主動找上門、向外貿部門下單,開啟跨業務單位的合作綜效。」

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則直言:「做工廠最怕離消費者太遠。」需要像亞馬遜全球開店這樣的外部夥伴提供協助,讓kure.fit可以突破區域限制、深入了解各個市場脈動,為每一個產品找到新出路。例如,亞馬遜商機探測器與選品指南針等官方選品工具讓kure.fit可以同時掌握產品類別與市場資料以高效布局新市場,如將女性健身器材銷向中東等新市場,讓品牌營運穩健邁向全球市場。

「企業的創新轉型旅程是一個又一個關鍵決策交織而成,亞馬遜提供的數據資料讓我們可以更精準且有憑據的下達各項決策,以更有責任感與使用感的方式推進二代傳承與創新。」關於亞馬遜全球開店帶來的綜效,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如是總結。

總的來說,二代接班不僅是傳承,更是品牌重塑、通路重組與文化再定位的新起點,在這個過程中,與亞馬遜全球開店這種世界級企業合作,不僅有益於簡化傳統外貿的繁雜談判流程,更讓台灣企業可以更精準且高效的方式布局全球、透過出口電商快速回應市場需求,進而加速創新步伐與鏈結業務績效,讓台灣企業走出新路、演變為令人驚豔的「酷」品牌關鍵。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