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段影片嗎?
如同影片中遭逢巨變的小女孩,過去一年來,疫情與一連串天災人禍,也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不安、沮喪、悲傷等負面情緒,也隨之席捲而來。在這個特殊的時刻,這支影片並非一味頌揚美好與光明,而是反過來探討「痛苦的記憶,是否仍需要被銘記?進而成為推動前進的力量」
影片上線後,短短一周內便在全亞太地區突破百萬觀看數,並引起社群上萬則討論及轉載風潮,帶出的多重課題也掀起廣大討論。
這部以電影規格拍攝的影片,其實是屬於記憶體公司金士頓「Kingston Is With You」品牌年度溝通的一環。特別的是在影片中,對品牌而言視為命脈的產品本身僅出現短短數秒鏡頭,反而是專注在以感性的「記憶」創造消費者共感。為何一家硬體公司,會選擇這樣充滿實驗精神的非典型操作?
緊扣記憶創造共感,影響力擴及全亞太
事實上,包含這部微電影在內,一系列同樣以《看見記憶的力量》為主題的線上線下活動、社群溝通、通路宣傳等操作,陸續於今年五月在全亞太地區展開。
在疫情蔓延、網路多媒體興起、而消費行為亦出現巨大變革的今日,要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無法再仰賴生硬的洗腦式宣傳。金士頓在這波溝通中,讓硬派的科技產品與技術名詞暫時隱身,卻運用旗下記憶體、固態硬碟、USB、記憶卡等產品可守護記憶的共同特色,選擇以較軟性的「記憶」作為溝通主軸,用感動人心的故事、以及在社群上發起的五感記憶體驗賽等互動,打造與消費者之間的「共感」。這波溝通操作看似跳脫框架,卻都在在呼應「Kingston Is With You」的品牌精神,向人們傳達記憶無所不在的力量。
讓「記憶」與時俱進,陪伴人們銘記苦難、走過變動年代
金士頓始終相信,影像是最能傳達溫度、引起共鳴的溝通形式之一,因此《看見記憶的力量》系列活動選擇以微電影作為先鋒,短時間打響傳散度。
在過去幾年間,金士頓也曾透過《記憶三部曲》系列微電影,講述老婦人對丈夫的思念(記憶月台)、鋼琴師父親沒有說出口的愛(當不掉的記憶)、以及小男孩對已逝母親的孺慕之情(記憶中的紅氣球) 這三個滿載美好人情的故事,許多觀眾對於當年的經典台詞「Mind the gap」也都記憶猶新。
然而隨著時空變遷,此刻,面對疫情等巨變的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對過往美好記憶的回望,也比任何時刻都更需要面對未知將來的勇氣。
因此,透過《看見記憶的力量》這部微電影,金士頓帶領觀眾將時間軸繼續往後推進,探討「記憶」如何從過去延伸至未來、化為帶領人們前進的力量,並且藉由小女孩與痛苦過去共處的方式,讓每一位觀影者重新反思「記憶」的存在必要與價值。
同時,金士頓也與影片導演羅景壬聯手,以更大格局的敘事,拋出環境開發、天災、文化差異等具備亞太在地連結性的多元議題,成功吸引許多觀影者熱烈分享個人經驗,造就社群討論熱度、進而觸發更強烈的共感效應。
社群與經銷夥伴助力,鋪出「從感動到行動」最後一哩路
為了以行動延續微電影帶來的感動,金士頓更獨家設計了一款充滿文青風格的「五感記憶禮盒」,以聽覺、嗅覺、視覺、味覺及觸覺做為媒介,邀請人們跟隨禮盒中的任務卡,每天一張、連續七天依序藉由不同的感官記憶,重新體驗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找回初衷。每日的任務幾乎都可透過生活周遭隨手可得的物件簡單完成,消費者即使在家中自主防疫,也可高度參與。
同時,金士頓也祭出抽獎活動鼓勵消費者在社群上踴躍分享每天的參賽成果,讓「記憶」帶來的正面力量串聯線上與線下,也讓因疫情分隔各地的人們更能藉此感受到彼此的連結。
為了讓影響力極大化,金士頓除了在官方網站、粉絲頁等自媒體發起活動外,更積極邀請各國經銷通路夥伴一同以促銷活動與社群宣傳全面響應,並運用從微電影、社群挑戰賽等波段操作逐漸蓄積而成的大量能見度,為產品加值、刺激購買行為,達到觸及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
後疫情時代,共感行銷殺出重圍、讓記憶力量深植人心
總的來說,在工作模式與生活習慣面臨巨變的後疫情時代,企業品牌與產品的溝通方式也得隨之改變。
透過《看見記憶的力量》系列操作,金士頓緊扣本業將記憶轉化為動人故事、以好的素材先拿下溝通第一步,進而透過橫跨亞太地區豐富的媒體資源、社群網路、口碑行銷與網紅操作等多元方式,打開與廣大消費者溝通的窗口,並在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認同感後,進而將其鏈結到產品服務上,從而影響消費者行為,成功將傳統的洗腦式行銷轉變為新世代喜愛、認同的共感式行銷,更真正實踐Kingston Is With You的品牌價值,讓無所不在的記憶力量深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