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谷底反轉
科技業谷底反轉
2003.07.01 | 人物

紐約卡萊爾飯店15樓的豪華套房裡,甲骨文(Oracle)執行長艾利森(Lawrence J. Ellison)躺臥在又軟又大的扶手沙發中,掩不住嘴角漾出的得意。他能如此喜上眉梢,其來有自:6月6日那天,甲骨文剛宣布以51億美金的代價,「惡意併購」(hostile bid)軟體業競爭對手仁科(PeopleSoft Inc.),如果這筆交易達成,這將是軟體業史上最大的併購案,不僅規模358億美金的企業應用軟體江山將因此重整,而甲骨文也將一舉竄升到這一產業中的老二位置,僅次於龍頭思愛普(SAP)。在過去,艾利森始終對大型併購案嗤之以鼻,「甲骨文不需要,」他常說,但是在科技產業絕地反攻的現在,艾利森也不能免俗地把併購當成「殲滅強悍對手」與「標定甲骨文未來」的絕佳機會。「強者恆強,」他指出:「我們身處一個合縱連橫的產業,而在這產業裡,你就是需要規模(scale),才能和別人競爭。」

**機會:企業對科技產品的投資正緩步加溫

**甲骨文的這樁行動,出現在科技產業少見的動盪時代中--科技業過去從沒有經歷過如此長、又如此深的衰退。回顧過去,在1985和1990年兩次經濟衰退時,美國企業同樣都削減它們對資訊科技的投資支出,但縮減幅度都沒有超過5%,而且在6個季(quarter)的時間裡就又重返前一次的投資高峰。但此次可大不同,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字指出,美國企業的科技支出由2000年第三季的最高峰(4530億美金)驟跌到2001年第四季的谷底,幅度高達15%,而且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復甦,以時間來算已經歷了10季,如今企業執行長們常常兩手一攤地坐在絕望中,一片死寂的氣氛也籠罩在矽谷上空。
時機雖然這麼壞,但我們也確實感到冰冷的空氣已逐漸躍動起來,企業對科技產品的投資正緩步加溫中。消費者正蹦蹦跳跳地到賣場中去買新商品--例如家用的無線區域網路設備以及可傳輸照片的新手機。市場調查公司IDC預估:經歷連續兩年衰退後,今年科技消費金額將首度微幅成長2.3%,至於科技股則早已一馬當先上漲,以反映離眼前不遠的好時光,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的100大科技公司指數自今年二月中的低點以來,已經上漲了38%。
受到景氣回春中的各種大好機會鼓舞,科技公司也開始大展身手。甲骨文數十億美元併購仁科只能算是最大膽的一樁,IBM、戴爾電腦(Dell)、Verizon電信、諾基亞以及微軟也都紛紛積極出擊。這些行動都出自策略性的決斷:最好的出擊時機就是現在,因為現在它們仍能對積弱的對手們予取予求。「在經濟衰退期能做大膽行動、而且能付得起代價的公司,將會在市場復甦後一飛沖天,」Babson大學F.W.Olin商學院院長萊斯(Mark P. Rice)指出:「而其它人只能在衰退結束後乾瞪眼。」

**野心:重量級大廠策動著產業革命

**
一些重量級的科技公司正部署著「擊倒」(knockout)式的霹靂行動,以戴爾電腦為例,它早已走出原本核心的PC銷售領域,使勁擠入一些新市場。執行長戴爾(Michael S. Dell)相信以戴爾電腦超高效率的製造技術,可以同樣讓它在儲存設備(storage)與網路設備(networking)市場攻城略地。「當你視野放開,一切都開始令人驚艷,」戴爾說。當然,新惠普無疑是它的頭號標的,眼看惠普主要的盈餘都來自印表機,戴爾相信只要他能犧牲一點利潤來削價競爭,惠普將不堪一擊,目前戴爾已經停止銷售惠普的印表機,只賣自己新推出的印表機,而惠普則聲稱由於它們能不斷創新,戴爾搶不走惠普的市場。
讓我們再來看看Verizon電信,在眾多競爭者環伺四周的態勢下,這家紐約的電信公司在今年將投注13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所有地區電話公司總支出的一半),率先進行一系列行動,包括歷時10年、須耗資數十億美金、連結家庭和企業用戶的光速傳輸光纖電纜的舖設工程,有了這些光纜,人們可以進行視訊電話的交談,也可以透過網路觀賞互動電視節目。
最具野心的公司,正佈局著能改變整個產業的策略。IBM就把它的未來下注在一個激進的視野上--它們叫它做「隨選運算」(on-demand computing),這概念的核心就是IBM將提供企業客戶「電腦運算能力」的服務,不論客戶何時需要它,IBM可以如電力一般可靠、簡單地將電腦運算服務遞送到府。為了出擊成功,IBM執行長帕米沙諾(Samuel J. Palmisano)正以「隨選運算」概念為核心改造整個企業,並在今年投下16億美金研發預算於隨選運算產品。
「IBM擁有在動盪時光中大膽投資的歷史,」帕米沙諾說:「身處承平時期,你不會有膽大包天的行動,因為你即使行動,也抓不到任何領先的機會。」

**報酬:產品能秀出好處,就會得到適當利潤

**
身處險惡時機,科技產業除了一心想擊敗對手外,可還是有別的事情得優先擔心,而且這產業的信譽與名聲也正在檢測線上。企業高階經理人團隊必須留意,他們過往貪婪無比的薪資福利,這回可是攤在陽光下,而同時,許多企業客戶也開始質疑它們過去高額的科技投資是否划算,「我個人對科技公司的建議是:在我們的需要上去創新,不要再只把你們工程師有興趣的玩意兒塞給我們,如果產品明白地讓我們看到好處,我們就會給你適當利潤,」通用汽車北美區資訊長麥克尼可(Dan McNicholl)指出。
甚至許多科技公司經理人也懷疑,科技業的產業復甦大概永遠回不到1990年代那種好日子,當時企業科技支出的年成長率一度達到10%的高峰。「我們認為今年科技支出成長率應該比整體GDP成長高一點,但不會再多了,」微軟財務長康諾斯(John G. Connors)指出,甲骨文執行長艾利森更是悲觀,他認為即使科技產業的創新活力如常,靠著股票上市和營收火箭般成長的矽谷型科技公司可是「完蛋了」(kaput),他指出:「就我們所知,矽谷已經死去,它永遠活不回來,因為整個產業已經成熟。」
只有不斷推出震撼人心的新產品、不斷殺低的誘人售價,科技產業才能證明它與眾不同的價值,也才能重新帶動消費者需求的上揚。

**使命:繼續扮演帶動成長的灼熱引擎

**
世界頂尖的科技公司已經跳出來承諾:這是它們的使命。日本的新力公司正準備在接下來三年,投資30億美金在新晶片的研發生產上,這種裝置在未來數位家庭設備中的晶片,融合了運算、瀏覽網頁、遊戲、音樂和影像傳輸等強大功能,使家庭網路設備能變得更上手好用。
行動通訊技術大廠Qualcomm最新的晶片和軟體,已經加速下一代行動通訊服務的誕生,譬如它可以協助消費者用手機拍照,並能即時地把影像傳輸給自己的朋友或企業端夥伴。
但科技業擔心的問題恐怕不只自己產業的未來性,還包括美國總體經濟的健康狀況。整個九○年代,科技業始終是帶動經濟成長的灼熱引擎,科技產業佔美國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3.2%,上升到2000年最高峰的4.9%,即使到了今天它仍佔有4.2%。經濟學家將九○年代後半段美國生產力成長的1/3,歸功於企業投資於資訊科技,同樣在景氣谷底的今天--根據美國標準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首席經濟學家懷斯(David A. Wyss)估計,企業投資科技仍是提昇公司生產力的主力,以年度數字來比較,今年第一季它就貢獻了1.9個百分點。不管總體經濟復甦是懶懶散散 、亦或動若脫兔,科技公司能否提昇創新的效率,都扮演關鍵角色。

**後盾:不景氣中仍有大手賺錢的本事

**
在過去,企業敢於景氣下滑之際大膽投資,事後都證明能為企業帶來巨大利益。去年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一項針對1990~2001年度衰退期的調查指出:在經濟衰退後股票大漲的公司,都曾在衰退期中主動出擊,它們或者投資在研發創新、或者新設工廠、或者完成了絕頂聰明的併購案。
這一次,肌肉最結實的科技公司,正站在點燃創新引擎、解答產業中悲觀者疑惑的最有力位置上--世界前十大科技公司目前手中共有1300億美元的現金(歸功於它們在不景氣裡仍有大手賺錢的本事)。排名第一的是微軟,荷包裡足足有460億美金,這一大筆錢使得它能在進軍協同軟體(collaboration software)市場的同時,還能行有餘力,對下世代的視窗作業系統作孤注一擲的大投資。甲骨文敢放聲併購仁科,乃是它手中還有60億美元現金。英特爾、IBM、思科(Cisco)、惠普和戴爾電腦每個也都手中滿滿,都號稱擁有40億美元以上的鈔票作後盾。
同時,你千也萬別漏掉了口袋深邃無比的芬蘭人。在手機市場最壞的時刻,Nokia拿出它口袋裡114億美元現金的一部份,研發出一系列讓消費者手舞足蹈的新手機,在去年,它就花了30億美金在研發新手機上(較之2000年以來,成長了18%),結果是在今年全球市場上湧入了數量空前、超過2打的Nokia新手機,其中一款名叫「N-Gage」的機種,根本就是「手機+手持電動遊戲機」的二合一化身,「我深具信心,十年內我們能達到20億用戶(2倍於當今所有品牌總合)的規模,」執行長歐利拉(Jorma Ollila)說。
這款Nokia的野心,英特爾正伸出大手助上一臂之力。過去日子裡,英特爾主導了整個PC的微處理器市場,但現在,這家公司正以它財務的強勢和製造上的專精技術,奮力擠入較高成長率的無線通訊晶片市場。執行長貝瑞特(Craig R. Barrett)指出:將電腦運算能力和無線晶片結合,可以催生出新的手機產品,例如手機可以執行某些個人電腦才能作的功能。
但英特爾也將面臨對手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與三星電子(Samsung)的激烈競爭,即便如此,在2001年對新晶圓廠投資了157億美金後的英特爾,仍大膽估計:依自己的強勁肌力,最終可在通訊晶片市場拿到第一或第二的龍頭位置。

**挑戰:如何遊說客戶買更多的軟硬體

**
即便科技公司對未來信心滿滿,但它們仍然得花更多的努力,說服那些對科技產品倒足胃口的企業買家回心轉意。這中間最大的挑戰就是:你得在客戶對目前手上的科技設備怨聲載道之時,還能遊說它們買你更多的硬體和軟體。畢竟那些廣泛密佈在企業內的各種電腦和網路而言,要能上手安裝和管理,真是太複雜、也太昂貴了些。
IBM執行長帕米沙諾正大刀闊斧重整IBM,嘗試挽回這些受創客戶的心。他心中提出的解答是:讓電腦運算變得簡單些,同時將管理科技系統的繁重工作,由企業客戶端轉移到「專家」的手上--譬如IBM。IBM稱之為隨選運算、或其它人稱之為「實用運算」(utility computing)的這概念,道理其實簡單:如果能運用新軟體將不同應用軟體與電腦接駁得更順暢,同時透過Internet把運算能力傳輸給客戶,將大幅降低企業端設備系統的複雜性。換句話說:與其賣給客戶一箱一箱的新電腦,IBM的新點子是把「運算」當作服務來銷售。
IBM當然不是唯一採行此策略的公司,惠普與昇陽(Sun Microsystems)也都爭相搶著領導這場產業革命,但IBM的視野最具野心:它的技術除了能讓客戶端「當機」的電腦系統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IBM還提供所謂的「網格運算」(grids of computers),在客戶萌生需要的那一瞬間,它可以即時提供運算與儲存的服務。如果IBM這個計畫順利成功,那麼IBM將可以享有源源不斷又平穩的營業收入,以及一大群被鎖定的客戶群--這美景就如同當年它的大型主機(mainframe)所擁有的光輝日子一般。
相對於IBM,微軟有著同樣野心、但全然不同路數的策略,以吸引顧客對科技重燃熱情。微軟已投資數十億美金在下世代視窗作業系統的研發上,這套代號名為「長角牛」(Longhorn)、預計2005年推出的新視窗,承諾將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體驗--由軟體本身的視覺和使用感受,到方便存取、搜尋的全新檔案系統,一應具全。財務長康諾斯指出微軟已將未來賭在「長角牛」身上,「如果我們成功,它將提供我們足夠的能力,使微軟成為世界獲利模式最獨特的企業--在可預見的將來!」康諾斯說。

**新世界:一個迥然不同的科技產業輪廓

**
微軟向前挺進,其餘一大串科技巨人則嘗試複製微軟過去成功的模式:塑造一個產業地景,使其中每一個部分都圍繞這個中心企業來運轉。藉由提供一個軟體平台供其它開發者在其上開發軟體,這些公司的技術的確對企業客戶具有特殊魅力。舉例而言,德國軟體公司思愛普就擁有特別技術,可以讓小型軟體設計商在它當家的管理企業財務和生產的基本平台上,開發更創新的應用程式;eBay--這家一度主要以提供世界業餘收藏家買、賣舊貨商品服務的公司,現在正準備開放它的平台,吸引企業來運用它的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創造更火辣的線上交易。
eBay的如意算盤,是能使自己成為服務世界數百萬家企業的全球第一交易市集(marketplace),目前它已經擁有15萬個名叫「Power Sellers」(強力賣家)的企業客戶--包括兜售自家電影中各色紀念品的迪士尼(Walt Disney),當賣家愈來愈多,就會吸引更多買家,反過來又會吸引更多賣家,eBay則在每一筆交易裡抽取交易佣金。
一個迥然不同的科技產業輪廓正在面前浮起,這個新世界中,是由一群超級公司所主導。當年「市場需求一來、雞犬都可升天」的日子已成昨日黃花,今天,唯有手握最創新科技、懷抱最進取策略、現金飽滿的科技公司,才能健康地帶動營收與獲利的成長。
這些公司中有些確實身型巨大,但它們再也不是電腦業歷史中的笨重恐龍;它們不只有錢、有力量,它們還步步為營、小心不誤入歧途(正如許多公司當初被Internet誘惑那樣)。它們打算在別人動手之前,搶先為自己的市場和技術帶來革命,這是一種拳擊比賽裡「連續兩拳」(one-two punch)的攻擊技法:第一拳是賺錢;接下來是在賺錢之餘,那想要深層改變人類生活的意志。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