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麥奶Oatly風光掛牌、估值上看120億美元!它如何從小眾飲品崛起、撼動整個奶製品市場?
燕麥奶Oatly風光掛牌、估值上看120億美元!它如何從小眾飲品崛起、撼動整個奶製品市場?

全球最大的植物奶公司Oatly上月(20)日風光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首日交易股價即大漲19%,終場收在20.2美元,估值更達到120億美元。

《美聯社》認為,這是燕麥奶成功贏得大眾消費者甚至是投資者青睞的重要里程碑,過去只是為乳糖不耐症患者設計的小眾產品,如今已頻繁出沒於星巴克、Target百貨或便利商店中。

根據《彭博》報導,Oatly掛牌上市,說明植物性食品已然不只是「時尚」或「跟風」,「Oatly IPO反映植物性食品企業已成熟,且被肯定有長遠經營的潛力。」顧問公司Oghma Partners合夥人林奇(Mark Lynch)表示。

推出咖啡專用的燕麥奶,從「咖啡師」下手一路推向大眾

Oatly其實不是一間新公司,它創立於1994年,創辦人的初衷是要替乳糖不耐症的人們設計一款能替代牛奶的奶製品。

但公司成立初期成長相當緩慢,業績一直沒有起色。直到Oatly現任執行長彼得森(Toni Petersson)上任,先是改善包裝,讓品牌形象更鮮明易讀,後來更做出讓Oatly未來如此成功的關鍵決策:從「咖啡師」下手。

Oatly
圖/ Oatly

《金融時報》指出,它們發行了一款專門給「咖啡師」使用的燕麥奶,其泡沫就和牛奶一樣,Oatly成長長(CGO)奧爾多茲(Daniel Ordóñez)肯定道:「咖啡是植物奶飲品進入大眾視野的鑰匙。」

Oatly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他們很清楚,要說服美國人嘗試或購買新產品是困難的,因此他們不在大眾消費者身上花費介紹產品的心力,而是鎖定高端或連鎖咖啡店,向咖啡師介紹產品,再透過咖啡師推薦給客人。

「在特色咖啡館,人們通常很信任咖啡師,如果可以透過他們做的拿鐵或是卡布奇諾,喝到Oatly,或是知道Oatly,都很棒。」Oatly北美區總經理梅瑟史密斯(Mike Messersmith)補充道。

截至2017年底,Oatly已經向美國650間咖啡廳供應產品;2018年至2019年,Oatly燕麥奶的銷售額從600萬美元快速飆升至4,000萬美元;到了2020年底,Oatly的產品已經可以在美國8,500間實體店及1萬間咖啡廳被買到。彼得森說,當時獲得巨大的成功,自己也嚇了一跳,但也證實,從咖啡進入市場,進而建立品牌,是正確的。

Oatly風光上市背後,代表替代性飲料正在改變市場結構

在Oatly的招股說明書中寫道:「我們的目標是顛覆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乳製品,並在此過程中,開闢一條新的路。」這樣的宣言,並非空穴來風,事實上,植物性牛奶確實已經形成一個競爭激烈的消費市場。

由於環保和養生意識抬頭,形成一群「彈性素食主義者」的群體,讓植物性替代飲料的受眾,不再只有素食者,奧爾多茲也說,現在的技術讓植物性食品更美味,有助於吸引到更多消費者。

根據研究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的數據,目前植物奶市場規模達170億美元,雖然僅佔規模逾6,000億美元的乳製品市場中的一小部分,但植物奶製品銷售成長速度顯著。《美聯社》指出,在美國,替代性奶製品過去一年銷售額成長15%,其中燕麥奶更是主力,過去一年銷售額狂飆131%,反而是其他人們已經習慣的替代性飲品,像是豆漿、椰奶等飲品銷量都下跌。

就連飲料品牌巨頭雀巢也看上這個新興市場,在歐洲推出以豌豆為原料的植物性奶製品,與Oatly正面交鋒。希臘優格製造商Chobani去年也開始銷售燕麥優格、燕麥奶等相關商品;老牌豆漿製造商Silk也在2018年推出了燕麥奶。

加拿大皇家銀行(RBC)分析師萊瑟恩(Emma Letheren)製出,植物性飲品市場競爭激烈,「每個月都會有一個新品牌出現。」

面對競爭激烈的植物性飲品市場,Oatly現階段要克服的,不再是大眾的接受度,而是要增加供應能量。否則就會像其他植物性食品的先驅: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一樣,在剛起步時遇上需求超過供應,而有供應短缺的狀況。

對此彼得森也告訴雅虎財經(Yahoo Finance),他們計畫將IPO募得的資金用來擴充生產能量,接下來,Oatly計畫在新加坡、中國和英國新建3間工廠,生產在需求愈來愈高的替代性奶製品。

資料來源:BloombergFinancial TimesAssociated Press

本文授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

責任編輯:郭昱彣、蕭閔云

關鍵字: #IPO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