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拉回今(2021)年4月23日,以「修復我們的地球(Restore Our Earth)為主題的全球領袖氣候峰會方落幕,多達40多位與會領袖承諾於21世紀中期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促使著目前已積極啟動的全球電動車趨勢加速進行。綜觀電動車近來發展,Tesla確實搶先奪得聲量,但當傳統車廠群雄並起,誰會是下一個市場新星?從過往發展歷史,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電動車2.0時代,傳統豪華品牌各個嚴陣以待,BMW、Audi、Porsche、Mercedes-Benz、Jaguar、Volvo等紛紛出招,但各品牌受「既有包袱」影響,踏上電動車之路進度緩慢,且推出的電動車款太過與既有燃油車款相像,唯獨僅有其中一個品牌腳步不同,是誰?熟悉全球車壇脈動的產業專家們應該不陌生。
那就是BMW。
傳統車廠先知 埋下超前的種子
從歷史中找答案,是人類在面對茫然未來時尋求解方的熟悉途徑。早在2011年,BMW即以子品牌規格創立專司電動車經營的i品牌;2013年更一口氣推出i3與i8兩車型,一口氣概括都會通勤與純種跑車兩種截然不同的用車領域。其他傳統豪華汽車品牌對於電動車僅止於觀望,身為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豪華車廠,BMW無懼既有包袱、勇於創新的想法,可能就是扭轉後來電動車局面的關鍵。
但也因此「超前部署」,當近年來全球車廠加速電動車發展之際,BMW將先前累積經驗轉換成更佳的研發能量,從近來發表的iX豪華純電休旅車與i4純電四門跑車,就看到了與其他品牌截然不同的超前視角。
如何與過往燃油車保持「最適距離」,是目前傳統豪華汽車大廠面臨的最大問題:所謂的「最適距離」,就是推出的全新電動車,可以兼具既有品牌經典特色與魅力,又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嶄新用車體驗,在經典與創新中找到一個最適當的距離與平衡。如何拿捏?BMW全新推出的iX與i4做了最好的示範。
創新突破
造型設計:
除了車頭大面積直立式雙腎型水箱護罩,iX車身所有造型重新設計,展現與當前BMW X休旅家族不同風格,但又維持BMW招牌的SAV(Sports Activity Vehicle)運動感。
全新平台:
BMW iX以全新平台打造,結合CFRP碳纖維複合材質與鋁合金材質打造兼具輕量化與剛性的車身結構。
動力系統:
同時,iX與i4均採用BMW第五代eDrvie科技,將電動馬達、動力控制模組與變速系統整合為單體,搭配大幅提升能量密度的電池模組。iX xDrive50 搭載容量為111.5kWh的電池,最高續航里程可達 630 公里,最大馬力為523匹,0到100公里加速只要4.6秒;i4搭載容量為83.9kWh的電池,i4 eDrvie40最高續航里程可達590公里,i4 M50最大馬力可達544匹,0到100公里加速3.9秒就能完成。
駕駛輔助:
BMW目前以Level 3自動駕駛輔助為目標,車輛將搭載5組攝影機、5組雷達以及12組超音波感應器,以目前的主動式定速巡航系統為基礎,除了強化現有功能之外,更增添轉向時偵測對向來車等功能。
座艙概念:
打破傳統車廠座艙設計概念,如一體式曲面螢幕(12.3吋數位儀錶+14.9吋中控觸控螢幕)組合而成的控制介面、5G通訊模組,搭配全新的iDrvie 8操作介面;而Shy-Tech隱形科技更展現BMW細膩的設計邏輯,另外像是可電動調光的全景式玻璃車頂、典雅舒適的座椅與內裝等。
充電科技:
BMW於台灣市場超前部署,在全台各地共規劃14座BMW i高速充電站,iX xDrive50充電10分鐘就能補充多達150公里的續航力;i4 eDrvie40充電10分鐘就能補充多達164公里的續航力。
從上述特色可以發現,不論是BMW iX或是i4,在與傳統自家品牌特色的拿捏中,取得了相當好的「最適距離」。若再以iX與i4的標準審視其他品牌電動車款,你或許會感受到Mercedes-Benz EQC的過於保守(未來即將登場的EQA與EQB也不例外,僅有EQS較具前衛感)、Audi e-tron與傳統Audi車款的過於相似、Volvo XC40 Recharge仍沿用現有車款基礎。唯一較為成功的,應該就屬Jaguar I-Pace了,但除了I-Pace之後,未來Jaguar的電動車藍圖似乎有點後繼無力,縱使喊出2030年品牌要全數電動化、零排放,但在I-Pace之後第二台電動車仍尚未出爐,不免讓人有所疑慮。
不僅行駛零排放 綠能生產更是電動車關鍵
電動車雖然於運轉時可達成零碳排的優勢,但在整體生產與回收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效應仍受世人質疑。為了改善此點,其實BMW也及早對應。由於電動車生產電池或鋁合金車身部件的高耗能,對於淨零碳排目標將有所違背,因此BMW早已與供應商達成協議,針對當前使用的第五代電池組僅使用綠色能源生產,且採購使用綠色能源生產的鋁合金材質,主要著重在太陽能為主。日前BMW與全球首家以太陽能應用於生產鋁的公司EGA攜手合作,就是最佳印證。
除了鋁合金,BMW旗下Landshut輕金屬鑄造廠更是全球最先進的鑄造廠之一,此工廠以無機粘合劑生產的成型砂芯製造鑄件,讓鑄造過程幾乎無碳排放。此外,BMW並設定提高再生原料的使用百分比、將碳足跡作為供應鏈的新標準,盡可能的降低碳排,並充分結合電動車綠能優勢,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以iX為例,使用再生能源生產電池搭配回收材料的使用,讓供應鏈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17%之多。
電動車2.0時代決勝關鍵 「車廠優勢」與「消費者需求」兩重點
電動車2.0戰國時代,各大傳統汽車品牌如何找到領先優勢?消費者重視的使用體驗為何?絕對是兩大決勝焦點。一如上述的BMW iX豪華純電休旅車所展現的,不僅切入當前主流的休旅市場,成功保留既有BMW傳統,但也大刀闊斧的創造出過往屬於BMW電動車的全新樣貌,確實是傳統豪華汽車品牌相當成功切入電動車2.0世代的代表作。
而在消費者重視的使用體驗方面,要讓其「從油轉電」,無縫接軌的便利性絕對是基礎,電動車的續航力、充電效率與速度、如何佈建縝密的充電網絡、如何在購車時協助消費者建構家用充電裝置等,都是當前消費者最在意的環節。以iX為例,iX xDrive50充電10分鐘就能補充150公里的續航力,最遠續航力為630公里;i4 eDrvie40充電10分鐘就能補充164公里的續航力,最遠續航力為590公里;此外,BMW同步在全台各地共規劃14座BMW i高速充電站。由此可知,積極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也是BMW相當努力的重點。
不過,電動車世代的進化速度猶如光速,BMW能否在iX之後持續大步向前?未來的考驗,才正要開始一關關的測試這些傳統豪華品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