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每一筆無碳行為的綠色能量,養一棵虛擬的樹,日積月累下來,就可以在沙漠裡種植一棵真正的樹。在中國,由個人參與的節能減排活動,大部分發生在「螞蟻森林」App裡。它以「獎勵式」的機制為主,且能起到增加社交樂趣的作用。
最近,歐美興起了一系列的類似產品,與螞蟻森林相反, 它們是以「懲罰式」的機制來運行 。每一次的日常行為都會被換算成對應的碳排放,當數值高到連用戶都看不下去時,便能透過「 交罰款 」來抵銷碳排放量。看似「烏托邦」的程式,卻有一些產品在近兩年內陸續拿到融資。
想法固然新穎,但質疑也隨之而來。目前它們大多為教育使用者的「公益專案」,未來是否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此外,是否能真正地解決環保問題?
以15美元購買一張「贖罪券」
「 Wren 」是一款進行個人碳中和的產品。2019年在YC畢業之後,又在去年(2020)拿到Paul Gramham和VC Union Square Ventures的150萬美元資金。
首先,Wren透過一些問題生成個人的碳足跡報告,例如「一年內長/短途飛行多少次?」、「住宅有多少平方公尺?」、「你多久吃一次紅肉或乳製品?」等。 這些具體行為都會被換算成平均碳消耗量。
中國人均每年碳排放約為9噸,若你的測算結果落在這個級距,需要每個月支付13.57美元(約380元台幣)用來碳中和。而數值越高,用來抵消的費用也越高。
拿到這筆錢後,Wren會為用戶做些什麼? 在抽成營運成本之後,它將透過資金資助的方式來參與全球碳中和的環保專案 。
例如在烏干達北部,使用當地能源所產生的煙霧相當於一人每天抽兩包菸,一家能源公司透過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能源的方式,到了2023年,將滿足烏干達20萬戶難民家庭所有的烹飪燃燒需求。在亞馬遜雨林地區,Wren資助了一家基金會,他們使用衛星影像、無人機來檢測和防範非法砍伐雨林的現象。
另一個產品——「 Joro 」,亦採用類似的商業模式,在去年獲得包含紅杉資本在內的250萬美元種子基金。比起 Wren, Joro則更進一步連結到用戶的信用卡內,自動估算出使用者在購物時所產生的碳排放 。
但信用卡無法為Joro同步每一次的消費明細,那麼Joro的估算又是怎麼來的?開發商對此解釋道,「我們能夠知道用戶去全食超市(Whole Foods)花了100美元,透過對用戶的調查來得知其一週的飲食情況。利用這些資訊的交叉組合,我們推斷出一個人花費的一美元會產生多少碳排放,進而給出一個即時的碳足跡記錄。」
Wren、Joro等應用程式,從產品功能上來看,幾乎沒有技術壁壘。有投資人表示,Wren說服他們投資的關鍵在於「 透明度 」。在過去,用戶對這類偏公益專案的投入會感到遲疑,通常就是因為不夠透明,例如「真的有一棵樹被實際種下了嗎?」而Wren採用的方式,便是定期測量種下了多少棵樹,並把它們的GPS座標和實施種植的農民資訊一起放在網路上,以證明碳封存量。
從目前來看,即便在有限的規模之下,它們還是發揮了一些作用。截至目前,透過Wren資助給氣候專案的資金超過116萬美元, 被抵消的碳排放已達82,702噸 ,且官方會對這些數值進行即時更新。過去一年裡,使用者在Joro抵消的約為50萬棵樹木能夠吸收的碳排放量,透過Joro的減排指導及朋友間的「用碳比較」, 早期用戶大約減少了10%的碳排放 。
一場個人化的碳中和
計算下來,現今能夠為「愧疚」買單的也只有幾萬名用戶,證明這也只不過是一小群人的「信仰遊戲」。但事實上,Wren這類產品想要傳達一個核心價值觀:即便用戶不了解宏觀的結構和複雜的演算法則,也能感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如何影響全球環境及氣候。「 若你每年排放9噸的溫室氣體,就相當於每年砍伐8棵樹 。」諸如此類的表達,引發許多使用者的情感共鳴,而平台則提供一個能夠親身參與其中的最短路徑。
即便如此,它還是過於「烏托邦」,無法在短期內大規模的實踐。在中國境內,也有計算碳足跡的工具,但更多也是作為教育使用者的存在。
中國當前的碳排放計算體系是以生產者原則為基礎,政策所約束的主體幾乎是企業,而非個人消費者。「除非將來中國的政策向消費者傾斜,否則Wren『懲罰』消費者的商業模式很難在中國推行。」一位產業人士對此評價道。
也就是說, 它的落地基礎是政府對消費者的碳排放徵稅或罰款 ,如此一來,消費者才有動力以「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邏輯,在Wren這類平台上用更少的成本支出來換取最小的利益損害。
然而,Wren、Joro等平台的出現仍具有啟示意義,目前已有六家企業與Wren 簽約,將Wren的訂閱服務納為一項員工福利。有媒體指出,「如今有許多消費者已意識到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且正反向地對公司施壓。」
或許Wren等平台的啟示意義在於, 將消費者原則也納入碳排放的責任裡 ,相關人士認為,消費者原則在計算上確實比生產者原則更合理,但當前的現實情況是,消費者原則的計算標準較生產者原則更難施行。
2018年,聯合國發佈了一份報告指出,到了2050年,將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以實現零碳排放量。該報告一釋出,Joro創辦人Sanchali Pal立刻決定創建一款「人人皆可參與」的工具。當時距離她大學畢業不過才六年的時間,而Wren三位創辦人的年紀更小,平均年齡只有22歲。他們幾乎表達出相同的觀點,碳中和真正的推動者在於企業和政策制定者,但個人並非完全無能為力。
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廣泛地影響世界。換做是你,你願意每月花費15美元(約420元台幣),進行一場個人的碳中和嗎?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