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碳越多就要付越多「罰款」!減碳App Wren、Joro靠懲罰制拚環保,真能有效嗎?
排碳越多就要付越多「罰款」!減碳App Wren、Joro靠懲罰制拚環保,真能有效嗎?

用每一筆無碳行為的綠色能量,養一棵虛擬的樹,日積月累下來,就可以在沙漠裡種植一棵真正的樹。在中國,由個人參與的節能減排活動,大部分發生在「螞蟻森林」App裡。它以「獎勵式」的機制為主,且能起到增加社交樂趣的作用。

螞蟻森林
螞蟻森林App。
圖/ 微博

最近,歐美興起了一系列的類似產品,與螞蟻森林相反, 它們是以「懲罰式」的機制來運行 。每一次的日常行為都會被換算成對應的碳排放,當數值高到連用戶都看不下去時,便能透過「 交罰款 」來抵銷碳排放量。看似「烏托邦」的程式,卻有一些產品在近兩年內陸續拿到融資。

想法固然新穎,但質疑也隨之而來。目前它們大多為教育使用者的「公益專案」,未來是否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此外,是否能真正地解決環保問題?

以15美元購買一張「贖罪券」

Wren 」是一款進行個人碳中和的產品。2019年在YC畢業之後,又在去年(2020)拿到Paul Gramham和VC Union Square Ventures的150萬美元資金。

首先,Wren透過一些問題生成個人的碳足跡報告,例如「一年內長/短途飛行多少次?」、「住宅有多少平方公尺?」、「你多久吃一次紅肉或乳製品?」等。 這些具體行為都會被換算成平均碳消耗量。

wren
Wren會透過一些問題來生成個人的碳足跡報告。
圖/ 極客公園

中國人均每年碳排放約為9噸,若你的測算結果落在這個級距,需要每個月支付13.57美元(約380元台幣)用來碳中和。而數值越高,用來抵消的費用也越高。

拿到這筆錢後,Wren會為用戶做些什麼? 在抽成營運成本之後,它將透過資金資助的方式來參與全球碳中和的環保專案

例如在烏干達北部,使用當地能源所產生的煙霧相當於一人每天抽兩包菸,一家能源公司透過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能源的方式,到了2023年,將滿足烏干達20萬戶難民家庭所有的烹飪燃燒需求。在亞馬遜雨林地區,Wren資助了一家基金會,他們使用衛星影像、無人機來檢測和防範非法砍伐雨林的現象。

另一個產品——「 Joro 」,亦採用類似的商業模式,在去年獲得包含紅杉資本在內的250萬美元種子基金。比起 Wren, Joro則更進一步連結到用戶的信用卡內,自動估算出使用者在購物時所產生的碳排放

Joro
能計算出個人碳足跡的Joro App。
圖/ Joro

但信用卡無法為Joro同步每一次的消費明細,那麼Joro的估算又是怎麼來的?開發商對此解釋道,「我們能夠知道用戶去全食超市(Whole Foods)花了100美元,透過對用戶的調查來得知其一週的飲食情況。利用這些資訊的交叉組合,我們推斷出一個人花費的一美元會產生多少碳排放,進而給出一個即時的碳足跡記錄。」

Wren、Joro等應用程式,從產品功能上來看,幾乎沒有技術壁壘。有投資人表示,Wren說服他們投資的關鍵在於「 透明度 」。在過去,用戶對這類偏公益專案的投入會感到遲疑,通常就是因為不夠透明,例如「真的有一棵樹被實際種下了嗎?」而Wren採用的方式,便是定期測量種下了多少棵樹,並把它們的GPS座標和實施種植的農民資訊一起放在網路上,以證明碳封存量。

從目前來看,即便在有限的規模之下,它們還是發揮了一些作用。截至目前,透過Wren資助給氣候專案的資金超過116萬美元, 被抵消的碳排放已達82,702噸 ,且官方會對這些數值進行即時更新。過去一年裡,使用者在Joro抵消的約為50萬棵樹木能夠吸收的碳排放量,透過Joro的減排指導及朋友間的「用碳比較」, 早期用戶大約減少了10%的碳排放

減碳
圖/ 極客公園

延伸閱讀:環工、會計領域雙棲!當碳排放量牽動企業獲利,數據全靠「碳審計師」把關

一場個人化的碳中和

計算下來,現今能夠為「愧疚」買單的也只有幾萬名用戶,證明這也只不過是一小群人的「信仰遊戲」。但事實上,Wren這類產品想要傳達一個核心價值觀:即便用戶不了解宏觀的結構和複雜的演算法則,也能感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如何影響全球環境及氣候。「 若你每年排放9噸的溫室氣體,就相當於每年砍伐8棵樹 。」諸如此類的表達,引發許多使用者的情感共鳴,而平台則提供一個能夠親身參與其中的最短路徑。

減碳
圖/ 極客公園

即便如此,它還是過於「烏托邦」,無法在短期內大規模的實踐。在中國境內,也有計算碳足跡的工具,但更多也是作為教育使用者的存在。

中國當前的碳排放計算體系是以生產者原則為基礎,政策所約束的主體幾乎是企業,而非個人消費者。「除非將來中國的政策向消費者傾斜,否則Wren『懲罰』消費者的商業模式很難在中國推行。」一位產業人士對此評價道。

也就是說, 它的落地基礎是政府對消費者的碳排放徵稅或罰款 ,如此一來,消費者才有動力以「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邏輯,在Wren這類平台上用更少的成本支出來換取最小的利益損害。

然而,Wren、Joro等平台的出現仍具有啟示意義,目前已有六家企業與Wren 簽約,將Wren的訂閱服務納為一項員工福利。有媒體指出,「如今有許多消費者已意識到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且正反向地對公司施壓。」

或許Wren等平台的啟示意義在於, 將消費者原則也納入碳排放的責任裡 ,相關人士認為,消費者原則在計算上確實比生產者原則更合理,但當前的現實情況是,消費者原則的計算標準較生產者原則更難施行。

CO2,暖化
圖/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全球企業瘋零碳轉型,開出1,400萬「綠領」職缺!盤點職場3大綠色技能

2018年,聯合國發佈了一份報告指出,到了2050年,將完全停止使用化石燃料,以實現零碳排放量。該報告一釋出,Joro創辦人Sanchali Pal立刻決定創建一款「人人皆可參與」的工具。當時距離她大學畢業不過才六年的時間,而Wren三位創辦人的年紀更小,平均年齡只有22歲。他們幾乎表達出相同的觀點,碳中和真正的推動者在於企業和政策制定者,但個人並非完全無能為力。

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來廣泛地影響世界。換做是你,你願意每月花費15美元(約420元台幣),進行一場個人的碳中和嗎?

最新7月號雜誌《零碳新賽局》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