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放上去之後,真的進帳了一筆錢!」樂團甜約翰、I Mean Us主唱兼鍵盤手曼達(梁丹郡)的語氣中帶了一些驚嘆。
這筆財富來自於NFT(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質化代幣)作品《MANDARK x Happy Kawaii Friends聯名虛擬公仔#1》,由曼達與藝術創作者毛毛合力創作,於今年6月發布在KKBOX旗下的NFT交易、蒐藏平台OURSONG。
截至7月26日,該作品為兩人帶來的收入總金額大概700美元(約2萬元新台幣),雖然說不上是非常大的金額數目,「但你要想想看,這個作品原本只是一篇社群貼文而已欸。」曼達說。
緣起:實體公仔成本太高,轉成NFT販售
一篇社群貼文為什麼能夠變成NFT?必須先了解什麼是NFT。
所謂的NFT,就是透過加密技術把一段影片、聲音、圖像作品等數位創作放到區塊鏈上,這些作品等同於有了自己的身分證,可以看到交易紀錄、擁有者,且內容無法被竄改,除非擁有者將其銷毀,否則該NFT將永久存在。
將創作NFT化之前,曼達和毛毛原本是想做實體公仔,但詢價之後發現成本太高,又遇到疫情,就先將原本計畫擱置,毛毛改成把作品的平面圖上傳至社群。直到與OURSONG接觸後,才決定將其製成動圖,變成NFT作品販售。
而曼達與毛毛對於區塊鏈都不熟悉,也沒有太多加密貨幣的相關經驗,從他們第一手對於NFT的解釋,更能了解創作者怎麼看待這個新穎、未來看似無可限量的時代。
「一開始對NFT真的沒什麼概念,就是看到有些朋友分享,點進去之後發現有點像是競標的頁面,有種財富自由的味道。」第一次接觸NFT,曼達的考量很務實。「對我來說,NFT就是販售藝術的『價值』,只要買家覺得有價值,就可以透過數位的形式買賣。」
毛毛則是先把NFT想成是將傳統藝廊、拍賣模式搬上網,實際接觸後發現,「不管是貼文、自拍都可以賣,想像空間與可能性瞬間大了許多。而且帶有點donate(贊助)的意味,你如果喜歡這位創作者,就去支持他的作品。」
老字號的拍賣行確實也都投入了NFT的行列,佳士得(Christie's)與蘇富比(Sotheby's)已於今年上半年先後拍賣NFT作品,其中最造成轟動的,莫過於美國數位藝術家Beeple的作品《每天:最初的5000天(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拍賣以近6,930萬美元(約19.5億元新台幣)天價成交。
如此天價的作品當然不是隨處可見,但是NFT交易平台的出現,的確讓創作內容多了一個變現的管道,還具備了廣為散布特性,讓作品不再孤芳自賞,也為創作者開啟了新的收入來源。
OURSONG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回聲樂團主唱的吳柏蒼說:「我想這是所有創作人的夢想,現在有機會成真了。」未來,當人們喜歡一首歌、一支影片、一集podcast,除了多點播幾次讓創作者可以得到微薄的分潤和找到贊助商之外,或許還可以給予更直接、實際的回報。
不過,現階段而言,NFT要成為主要收入、甚至養活創作者,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要走。比較明顯立即的影響, 反而是對於創作者思維的激盪和行為的改變。
改變:實體控擁抱數位,更嘗試虛實連動
曼達以自身為例,「我原本是實體控,專輯有實體就不買數位,能多大就買多大(黑膠),發行NFT之後,也開始買別人的數位作品。」毛毛也在一旁附和:「我覺得真的會,以公仔來說,NFT光是能動,就是實體沒有辦法達成的優勢。」
儘管如此,兩人也知道,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實體還是有不可取代的蒐藏價值,所以下一號NFT作品,同樣是公仔,但是會與實體連動,可以在實體通路上買到跟公仔身上同款的衣服,「一種虛擬與實體互相補足的概念。」毛毛指出。
整體來說,曼達和毛毛的NFT初體驗,讓兩人向「創造被動收入」邁出了一小步,但他們還是對於NFT的發行小心翼翼,害怕濫發作品,會給支持者不好的觀感,另一方面則是 對於永恆的敬畏。
「NFT就像回到底片機的時代,照片(作品)會存在一輩子,不是隨便拿手機狂拍狂發,會讓創作者更珍惜作品吧。」毛毛說。
延續關於攝影的話題,曼達接著說,「像是我看到有些人發了別人的照片,說不定被拍的人,並不喜歡過去的自己一直存在著啊。真的要更謹慎地面對NFT。」
討論瞬間進入了哲學的層次,「吼,希望所有創作者都能從NFT賺到一點錢啦。」曼達下了一個帶著所有人脫離思辨泡泡,卻最實在的結論。
責任編輯:林佳葦、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