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zFeed借殼上市了,數位媒體IPO潮來了嗎?
BuzzFeed借殼上市了,數位媒體IPO潮來了嗎?
2021.08.06 | 商業經營

不久之前,當全國各地的報紙和雜誌紛紛倒閉時,BuzzFeed和其他幾家快速發展的數位媒體公司似乎又給新聞行業注入了未來的希望。

BuzzFeed
BuzzFeed。
圖/ BuzzFeed

華爾街和矽谷的投資者向Vox Media、Vice Media、Group Nine和其他新興媒體公司投入了數十億美元,這些公司僱用的媒體工作者完全能夠適應嶄新的數位文化和日益增長的網絡新聞速度,公司的股價和估值一路飆升,創始人也在每一輪融資中大獲全勝。

這種繁榮似乎是基於一種萬中無一的商業模式:向讀者免費提供網絡原始內容,然後收取渴望與年輕受眾建立聯繫的廣告商支付的巨額廣告費。

而現在,情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繁榮得益於對數位新聞的重視和對線上讀者收費的策略。許多專注於新媒體領域的記者已經跳槽到這些擁有百年歷史的機構,而投資者也要求收回他們在這些數位媒體公司風頭無二時投入的資金。

BuzzFeed、Vox Media、Vice Media和Group Nine近年來通過併購擴大了自己的規模,以重新獲得地位,與公司規模更大、線上廣告市場份額更高的Facebook、Google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公司競爭。

Vox Media收購了紐約媒體(New York Media),接者是《紐約》(New York)雜誌及旗下一系列網站的母公司;Vice Media則收購了時尚生活方式網站Refinery29;擁有The Dodo和Thrillist的數位媒體公司Group Nine收購了數位化女性生活方式品牌PopSugar,並創立了一家以上市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簡稱SPAC);BuzzFeed收購了《赫芬頓郵報》(HuffPost),並表示計劃收購另一家出版商Complex,這也是其通過SPAC計劃上市計劃的一部分。

這些併購交易僅僅是個開始。

據三位了解Vice Media的人士透露,公司也正在醞釀上市計劃,在這之前,公司曾向投資者之一、私募股權巨頭TPG支付巨額資金;兩名知情人士說,Vox Media正在考慮幾項收購要約,這些要約將使其通過SPAC計劃上市;另據三位知情人士透露,2017年成立、總部位於華盛頓的新聞網站Axios已經與德國出版巨頭阿克塞爾·施普林格(Axel Springe)就合併的可能性進行了談判(以上八位知情人士都要求保持匿名)。

顯然,媒體界的投資者對充斥著免費內容、靠廣告收入支持的網站失去了熱情——主要收入來自用戶訂閱費用的電子通訊平台Substack開始廣大流行;《名利場》(Vanity Fair)的一位前編輯創辦的時事通訊公司Puck最近籌措了數百萬美元資金;包括The Information和Insider在內的收費制新聞網站正在快速增長。

早在幾年前,傳媒行業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一邊是《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320萬紙質和數字新聞訂戶)、《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340萬訂戶)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600萬訂戶),這些大型新聞機構都是依靠自己的聲望、廣度和經驗來吸引訂戶;而另一邊則是the Information、Insider、Axios和其他一些網站,它們針對特定主題提供高度集中的報導,雖然這些主題的受眾人數較少,但具有高度忠誠性和用戶黏著度。

News
大型新聞機構大多依靠自己的聲望、廣度和經驗來吸引訂戶。
圖/ Flickr CC by filipe ferreira

而今,這兩個極端之間的關係變得模糊起來,BuzzFeed、Vice、Vox和Group Nine發現自己正面臨一場艱難的競爭——既與傳統新聞出版機構爭奪一般讀者,又與Facebook、Google等科技巨頭公司爭奪廣告費。

Axios的首席執行官Jim VandeHei在電子郵件中表示:「如今的傳媒行業裡,你要就做到巨大的規模,要就在細分市場或特定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否則就只能在中間的尷尬地帶奄奄一息。」

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Axios的大部分收入來自贊助協議,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廣告銷售成長了80%;他們估計,2021年的營收可能會超過8500萬美元。

VandeHei則表示,與試圖迎合所有讀者的媒體策略相反,Axios高度關注讀者的需求。

「愚蠢的公司和想法都被市場淘汰了,這是正確的,」他在一封郵件中說,「現在很明顯,如果你為特定的、可識別的受眾提供高質量的產品,訂閱市場就會存在並增長,廣告收入就會滾滾而來。」但他沒有提到任何具體的業務。

兩位知情人士稱,Axios已收到來自阿克塞爾·施普林格的收購要約,交易金額可能超過4億美元,而VandeHei和阿克塞爾·施普林格都拒絕就此事置評(The Information報導了相關會談的情況)。

許多數位公司則將通過SPAC計劃上市重新定位發展戰略的核心。SPAC公司也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即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空殼公司,其目標是收購一家私營企業,並在不受首次公開募股(IPO)複雜的監管條例管控的情況下將其上市。

數位媒體出版公司將這晦澀難懂的華爾街策略視為一種融資方式,其估值水平可與更有利環境下的融資輪相媲美。在宣布借殼SPAC上市的計劃時,BuzzFeed發布了38頁的招股說明書,預計到2024年營收將從2021年的5.21億美元飆升至逾10億美元。 BuzzFeed還同意將這筆交易的估值下調四分之一,為正在尋求上市的競爭對手樹立了一個負面先例。

與此同時,SPAC交易也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今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表示計劃更密切地審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的合併交易,並可能出台新規定使這些交易符合傳統IPO的監管標準。

儘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聲明減緩了SPAC計劃的融資市場,但Vice Media正在與空白支票公司7GC合作,據三位知情人士透露,Vice和7GC最近完成了交易的盡職調查階段,目前Vice正在與投資者接觸,為了完成交易籌集資金。

美國證卷交易委員會
美國證卷交易委員會。

這筆交易可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知情人士表示,Vice很可能會和BuzzFeed一樣降低估值,從57億美元降至30億美元以下。

幾年前,作為私募股權公司TPG 4.5億美元投資的一部分,Vice一直在向TPG支付大筆現金,兩位知情人士表示Vice後來對這些條款進行了重新談判,借殼上市則可以清理他們所有權的結構。對此,Vice拒絕評論。

在華爾街資本青睞的所有數位出版商中,Vox Media可能會扭轉上市公司價值縮水的趨勢。兩位了解該公司的知情人士說,Vox Media預計今年的收入約為4億美元,增長率超過25%。

更值得注意的是,知情人士透露Vox Media今年可能會實現現金流為正的財務指標,這意味著公司的運營流入的現金多於流出的現金,更容易進一步擴張規模,甚至向投資者支付股息。另一方面,這也降低了Vox上市目標的緊迫性。

「對我們來說,這是雄心和機遇的問題,我們很有信心,」Vox Media首席執行官Jim Bankoff說,「我們會在優勢地位上仔細評估我們的選擇。」但他不願對財務細節或任何潛在交易進行評論。

而作為BuzzFeed的競爭對手之一,Group Nine採用了與BuzzFeed相反的策略,在去年12月把自己打包成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並希望找到通過收購Group Nine完成上市的買家。據三位知情人士透露,Group Nine曾與包括Vox Media在內的主要出版商就其通過SPAC計劃上市的可能合併事宜進行過談判,但至今尚未達成任何協議。 Group Nine首席執行官Ben Lerer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考慮到最近的銷售增長,該公司「處於令人羨慕的位置」。

特殊目的收購顯然讓我們有了更大的雄心 。」Lerer表示。

Group Nine的一個選擇是與最大的支持者之一Discovery Inc.達成交易,為了更好地與網路媒體競爭,這家傳媒巨頭最近精心策劃了對華納傳媒(WarnerMedia)的收購,計劃通過內容合作幫助Discovery的流媒體平台吸引數十萬新客戶,使其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目標。

由於疫情期間人們更多得消費線上內容,數位廣告市場得到了蓬勃發展;BuzzFeed、Vox Media和Group Nine都從中受益,不過,與科技巨頭公司獲得的收益相比,他們的利潤微不足道。

「Facebook、Google和亞馬遜吃剩下的‘麵包屑’掉落在Vox、Group Nine和Buzzfeed面前,就是一塊‘大蛋糕’,」廣告公司WPP旗下媒體投資部門GroupM的首席分析師Brian Wieser坦言。

這種體量差異促使以廣告費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數位出版商不斷擴張規模。 BuzzFeed上市可能會給它帶來優勢,除了現金,它還可以使用公司股票作為資本,進行類似此前收購《赫芬頓郵報》的交易。

BuzzFeed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onah Peretti上月表示:「我們將有機會收購更多充滿想像空間的公司。」

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當被問及BuzzFeed是否會考慮進入訂閱業務時,Peretti笑著表示:「當然會考慮——為什麼不呢?」

責任編輯:傅珮晴、蕭閔云

文章授權轉載自:36氪

最新8月號雜誌《區塊鏈上的金融新世界》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買賣屋不再狂刷篩選條件!永慶「AI特助」用AI打造房產科技的個人化時代
買賣屋不再狂刷篩選條件!永慶「AI特助」用AI打造房產科技的個人化時代

人的一生中平均只買一到兩次房,不過面對買房的人生大事,卻最缺乏經驗,幾乎每次都是「買房菜鳥」。從動念開始,到真正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過程中充滿資訊落差與溝通門檻,考驗的不只是預算,還有決策能力。

「永慶認為,房仲最重要的三大價值,在於能否提供消費者安全、公平、效率的購售屋體驗。」永慶房屋總經理吳良治指出,消費者痛點在哪,服務就該做到哪。

永慶房屋
永慶房屋總經理 吳良治
圖/ 數位時代

所謂「安全」,不只是屋況與產權無虞,更包括房價是否合理、是否能杜絕投機與詐騙;「公平」則攸關資訊是否公開透明,買賣雙方對行情、屋況的掌握是否一致;而「效率」則是解決資訊爆炸與流程繁瑣的問題,讓交易更順暢——這三大價值,就是永慶服務設計的起點。

當傳統找房模式逐漸無法滿足使用者對安全、即時、便利與個人化的需求時,科技便成為破題關鍵。永慶房屋以「房產科技領航者」自居,從數位化、行動化一路推進至智慧化、人性化,最終定義出「個人化」的新世代房產服務,不只改變買賣流程,也重塑人與房產科技的關係,為業界開啟下一階段房產科技轉型藍圖。

永慶打造AI特助,開啟個人化買賣屋體驗

「安全、公平、效率。這三大價值講起來簡單,要落實並不容易,需要長期深耕。」永慶房屋業管部協理陳賜傑指出,買房過程從動機產生、資訊蒐集、實地看屋到談價與成交,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痛點,也正是永慶投入科技應用的核心動力。

他舉例,消費者可先透過「買屋力找房」掌握預算落點,或以「地圖/捷運找房」,針對區域快速聚焦潛力物件。同時搭配「誠實安心認證」,快速掌握房屋是否為短期交易、凶宅、輻射屋的屋況,也分享永慶提供的不限屋齡漏水保固保障。

進入看屋階段,永慶也推出「VR美裝」、「AI煥裝」等功能,讓線上賞屋一事更具象、更符合人性,不僅彷彿身歷其境走入房屋欣賞格局、更可以透過生成式AI,搶先欣賞房屋未來裝潢模樣。談價時,更有領先政府2-3個月揭露的「誠實房價報告書」。在交易過程和售後,永慶還有六大安心保障,讓消費者全程安心。

當消費者向永慶房屋經紀人員洽談服務時,永慶獨創的「i特助」將提供強大的「人機協作」服務。陳賜傑說明,i特助以LINE群組為載體,加入買家、家屬、永慶業務與AI機器人,從找房、比價、導覽到與家人討論,都能在平台上完成,讓「個人化」成為貫穿整體買賣流程的智慧服務,實現「一站整合資訊+多人參與決策+專人即時支援」的目標。

至於最新推出的「永慶AI特助」,顛覆傳統的篩選找房模式,直接向永慶AI發問找房,讓找房更容易!消費者可以用口語的方式,向AI特助進行提問,如問社區、問特色、問行情。AI特助系統即時整合龐大資料,自動比對條件推薦潛力物件、分享房屋特色、摘要重點。「目前市場上應該只有我們做到!」他直言。

永慶房屋
永慶房屋業管部協理 陳賜傑
圖/ 數位時代

永慶一步步用科技解決消費者痛點,成房產科技發展史

永慶房屋
永慶房產科技演進史
圖/ 永慶房屋

圍繞著消費者需求,永慶房屋早已踏上科技轉型的旅程,一步步演進至今。永慶房產集團資訊部協理呂學堯回顧,從2000年永慶將紙本住宅資訊數位化開始,率先「e化」做出「永慶房仲網」,不只讓找房效率提升,也同步建置投機客資料庫,累積了9,000多筆投機客資料,為交易把關。隨後,因應智慧型手機普及,永慶再推出「永慶快搜APP」,實現隨時隨地找房的行動化革新。

進入2016年,大數據成為科技趨勢,永慶也積極應用大數據,推出「猜你喜歡」等智慧推薦應用,提升消費者與經紀人員的決策效率。為實踐「人性化」體驗,永慶聚焦網上看照片選物件的模式,查看屋況不夠直覺具象等問題,透過VR美裝、實境找房、AI煥裝,讓消費者即使遠距賞屋,也能輕鬆掌握空間格局、生活環境、模擬裝潢,全面掌握物件潛力。

邁入AI時代後,「個人化」成為永慶聚焦的目標。過去消費者需自行查找彙整,現在則是「不用找,只要問」,AI即可即時整理、摘要、推薦,甚至挖掘原本未被注意的潛力物件。

永慶房屋
永慶房產集團資訊部協理 呂學堯
圖/ 數位時代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技術被業界複製,呂學堯直言:「這些技術表面上大家都能做,但能不能做深、做在對的地方,才是關鍵。」永慶之所以能持續走在產業前端,背後仰賴四項核心能力:

其一、孫慶餘董事長對科技的堅持和遠見,從ADSL到iPad,永慶房屋總是率先導入科技。其二、永慶長期大量投資在房產科技開發。其三、集團內部擁有超過300人的數位與資訊團隊,自主研發不假外求。其四、技術與業務高度同步,能即時回應現場需求,提出真正可用的解方。

呂學堯分享,永慶房屋不斷升級的便利科技,再加上完整的誠實服務,獲得許多消費者的指名服務,如今已是雙北地區門店數量最多的房仲品牌。面對科技的飛速發展,永慶也不斷蓄積自己的科技創新能量,即使永慶數位與資訊團隊已有超過300人的規模,我們仍持續招募更多數位與資通訊領域的人才,為購售屋服務探索更多創意、落地更多應用。

人機協作新時代,誠實房仲角色更深化

陳賜傑表示,當AI能代勞繁瑣的行政作業,經紀人員就能將心力放在真正有價值的溝通與判斷上。他也強調,AI與人是協作關係,房仲其實很難被取代,因為無論如何都得走進實體流程。「進到現場就知道,這個行業有很多『眉角』,許多細節需要觀察與互動才能掌握,AI是看不出來的。」

他舉例,一位台商先生偏好安靜社區,太太則重視生活機能與市中心便利。實際上房子是買給留在台灣的太太住,應以她的需求為主。如何引導雙方表達意見、理解彼此的需求,並促成共識,就是經紀人員的專業所在。「AI可以幫你找到房子,但房仲才能幫你找到一個家。」

最後,在一切都能被自動化的時代,什麼才是無法被取代的?誠實,也許正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技術。先誠實,再成交——這是永慶房產集團董事長孫慶餘提出的六字箴言,也是品牌最核心的堅持。未來,永慶房屋將持續以「誠實+科技」為基底,讓房產科技回歸人性,讓房仲專業發揮更深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