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消費者使用智慧型手機、網路的時間大大增加,消費模式也有劇烈改變,過去一般人在網路上採取「目的取向」型購物,想買什麼直接去電商平台搜尋,如今卻是滑到哪買到哪;同時,消費者對數位渠道的看法和使用方式,也從原先的「實用主義」,轉為「擷取靈感」。
發現式商務 創造全漏斗商機
消費歷程包括觸發、評估、購買和售後服務四階段,在線上購物時代,消費者行為在這四階段不斷改變。為了因應轉換中的消費模式,Facebook「發現式商務」系統恰恰提供品牌和零售商一套新的與消費者互動的方法,形塑消費者未來的購物體驗。
Facebook 創新推出的發現式商務系統包含個人化引擎、吸引互動的介面、廣告刊登和轉換工具、最佳化與成效衡量解決方案等四大面向,能透過 Facebook 工具協助商家預知消費者的喜好,將合適的商品推薦給潛在顧客,提供超越期待的服務,並營造更沉浸式的消費環境。
個人化引擎 依偏好、興趣媒合商品與人
根據 Kantar 與 Facebook 合作打造的系列洞察報告,購物與生活如今在消費者的日常中,已經合而為一,購物歷程會在「觸發」時便同時達成,品牌和零售業面臨的挑戰,不僅是辨識並鎖定已經展現購買意願的顧客,還必須把握適當時機,將品牌商品直接推送到消費者眼前。
「個人化引擎」會依據消費者願意分享的興趣、偏好和行為,由機器學習進行分析配對,媒合商品與人,為不同消費者帶來專屬體驗。藉由個人化引擎服務,商家可以設定靈活的訊號,例如利用 Facebook 像素和應用程式 SDK,為個人化購物體驗奠定基礎。此外,個人化引擎還能協助企業商家將觸角伸向全球,運用在地化的廣告創意,觸及更多客群。例如台灣女鞋品牌 D+AF 就利用 Facebook 的多國多語言動態廣告,在香港、澳門、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吸引廣大的受眾,線上購買量成功提升 53%,廣告投資報酬率也成長 57%。
吸引互動的介面 打造美觀易上手的購物體驗
消費者在「觸發」階段,會愈來愈希望擁有身歷其境的購物體驗。根據 Kantar 報告,78% 的台灣觀眾看過電商直播影片,其中更有 46% 曾透過直播購物,顯示透過強調互動性的直播,逐漸成為消費者可以接受的購物型態。而在「評估」階段中,隨著網路購物日益蓬勃、消費者經驗愈來愈豐富,選購的原因也變得複雜,舉例來說,消費者選擇品牌、商家時,會考量價格、便利性、易購性、商品搭配等多元因素。
發現式商務中的「吸引互動的介面」,讓企業可以透過打造適合行動裝置、介面美觀且容易上手的體驗,幫助消費者快速找到「最出色」的產品。商家能運用 Facebook 家族應用程式的多樣化平台和廣告創意格式,打造具創意的行動優先廣告,並創造沉浸式體驗。例如 Facebook、Instagram 的全螢幕限時動態廣告,能在 Facebook、Instagram 和 Messenger 的限時動態內容間穿插顯示,讓消費者不再受限於找尋已知、想購買的商品,能夠擴大接觸到他們可能有興趣的商品或服務。
台灣時尚鞋類品牌 FM Shoes 便進行不同創意的分組測試,一組是專為 Instagram 限時動態特性製作的原生廣告,一組則是針對此格式重製的限時動態廣告。結果發現,原生廣告包含限時動態的獨有創意素材,鼓勵消費者透過有趣的方式與品牌互動,廣告投資報酬率較後者高出 11%。
廣告刊登和轉換工具 助品牌打造順暢消費環境
無縫接軌的購物體驗有助於消費者完成購買,在「購買」階段中,藉由對話式商務提升保障,品牌也能利用付款整合,為消費者提供干擾最少的體驗。對此,發現式商務便以「廣告刊登和轉換工具」為架構,協助品牌及商家打造順暢無礙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不用離開平台就能完成購買。
從行銷漏斗來看,在「探索」階段,品牌可以與網紅合作,藉由品牌置入內容廣告,共同推廣自家商品或宣傳品牌故事;在「考量」階段,品牌則能透過量身打造的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數位化商店,激發顧客靈感,協助消費者找到理想商品;或利用 Messenger 建立與消費者更直接的溝通管道,增加信任感。例如台灣時尚女裝品牌 VeryBuy 運用 Messenger 將商務對話管道個人化,為顧客提供最貼近需求且能夠吸引他們的體驗。透過個人化 Messenger 體驗,VeryBuy 網站內容的瀏覽次數成功提升 18%,每次加到購物車的成本則降低了 17%。
另外,Facebook 協作廣告也能助品牌拓展觸及範圍,讓顧客用行動裝置就能立即購物,不必親臨實體店面。例如在新冠肺炎影響下,台灣佳格食品去年將戰場從電視廣告轉移至與電子商務平台,在與 momo 合作執行 Facebook 協作廣告後,旗下保健食品品牌桂格(Quaker)與 NurtureEssence 的網路銷售業績提升 34%。
成效衡量解決方案 找出最佳行銷策略
持續優化行銷成效是很重要的,發現式商務中的「最佳化與成效衡量解決方案」,能讓品牌和零售商在不斷的測試和學習中,找到最適合市場的行銷策略。例如會利用 A/B 測試比較不同的廣告策略,或是追蹤轉換次數,讓品牌了解 Facebook 廣告的實質效益。
台灣隱形眼鏡品牌安視優與 Facebook 合作,根據台灣的追蹤者人數將網紅分為「小網紅」和「大網紅」,進行品牌置入內容廣告行銷活動。藉由成效衡量解決方案,品牌發現主打微網紅的廣告,比大網紅的廣告迴響度高出 84%。
如今,面對複雜的消費市場,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在變。Facebook 的發現式商務系統,不僅能兼顧消費者隱私,還能透過主動提供消費者最有興趣的商品,正是在此變動中,引領數位行銷走向未來的最佳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