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時代近了!盤點「半固態電池」電動車:里程焦慮,真的要成為過去式了嗎?
固態電池時代近了!盤點「半固態電池」電動車:里程焦慮,真的要成為過去式了嗎?

電動車的核心零件是「動力電池」,目前主流為「三元鋰離子電池」與「磷酸鐵鋰離子電池」。這兩種鋰電池皆含有電解液,作為電子流動的介質,卻也成為安全性的隱憂:一旦電池遭受撞擊,容易發生外漏,帶來安全風險。 此外,電池性能也容易受外界溫度影響,不僅可能降低效能, 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自燃

三元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約為每公斤250~290瓦時(Wh),磷酸鐵鋰離子電池則約為每公斤150~210瓦時(Wh)。前者能量密度較高,後者則耐溫性與安全性較佳。

而「固態電池」則被視為下一代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可達每公斤約500瓦時(Wh)。由於不含液態電解液,安全性大幅提升。

固態電池有3種:氧化物、聚合物、硫化物

固態電池以「固態電解質」取代液態電解質,依材質不同,目前主要分為三大技術路線:「氧化物型固態電池」、「聚合物型固態電池」與「硫化物型固態電池」。其中,氧化物型固態電池安全性較高,著名的新創QuantumScape即投入此類型的研發。

日本豐田汽車則主攻硫化物型固態電池。2025年初,豐田宣布與日本石油精煉商「出光興業」共同投資213億日圓,建廠生產固態電池關鍵材料「硫化鋰」,預計2027年推出搭載固態電池的電動車。

豐田這款搭載固態電池的電動車,目標單次續航超過1200公里,並於10分鐘內完成充電。若真能達標,所謂「里程焦慮」大概可以先收進歷史博物館。

在固態電池技術成熟之前,部分電池廠商以「半固態電池」作為全固態電池的過渡產品。半固態電池透過加入液體,解決全固態介面接觸不穩的問題,並提升離子傳導性。相較於尚未完全成熟的全固態產品,半固態電池的穩定性較佳。但因仍含液體,安全性仍不及純固態電池。

哪些電動車已實裝「半固態電池」?

目前市面上已有多款電動車搭載「半固態電池」,續航力明顯提升。以下盤點幾款已採用新電池技術的電動車:

蔚來汽車2024年推出的「Nio ET7」最高可選配150kWh、由北京衛藍新能源生產的半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360瓦時/公斤。其續航力高達1050公里,已超越許多燃油車。

Nio ET7
蔚來ET7是中國電動汽車公司蔚來汽車生產的一款大型電動汽車。2021年1月9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都舉行的「NIO Day」上首次亮相,2022年初上市,起售價為人民幣44.8萬元。
圖/ 蔚來

中國上汽集團的「智己汽車」,2024年推出的「智己L6 Max光年版」搭載133kWh、由清陶能源生產的「超快充固態電池」(應屬半固態),續航力達1000公里。

智己L6
智己L6是上汽集團旗下智己汽車推出的一款中型轎車,也是其旗下第四款車型,於2024年4月8日發布,5月13日正式上市。
圖/ 智己

中華汽車原本規劃在台灣上市的MG4,因自製率問題喊卡。MG原為英國品牌,幾經轉手,最終落入中國上汽集團旗下。MG4在歐洲銷售表現不俗,近期將推出搭載清陶能源半固態電池的「半固態安芯版」,電池能量密度180瓦時/公斤,CLTC續航里程537公里。

MG4.jpeg
MG4在歐洲銷售表現不俗,近期將推出搭載清陶能源半固態電池的「半固態安芯版」。
圖/ MG Taiwan

上述車款均已導入半固態電池,未來Nio ET7與智己L6 Max光年版續航力皆突破1000公里,顯示高續航電動車正逐步進入市場,「里程焦慮」將成過去式。

德國豪華車品牌賓士與美國電池新創Factorial Energy合作開發固態電池,近期賓士EQS原型車已開始試用其半固態電池,WLTP續航力高達960公里。現售EQS電動車搭載108.4kWh電池,WLTP續航約753公里,可見半固態電池能顯著提升續航。

另一德國豪華品牌BMW,今年夏天於新i7原型車搭載技術夥伴Solid Power的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390Wh/kg。新電池技術將提升i7續航,同時減輕電池重量。

德國福斯汽車與QuantumScape合作開發固態電池,並透過子公司對其最高投資2.6億美元。福斯有信心於2027年前後將固態電池技術導入市場。

從上述已導入半固態電池的電動車來看,固態電池時代已近在眼前。最快2027年起,全固態電池電動車將陸續問世,屆時電動車將迎來全新紀元。

延伸閱讀:圖解全球電動車銷售排行榜!中國2關鍵壓倒性勝利,特斯拉2025沒力了?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