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漢城
2003漢城
2003.04.15 |

2002年,韓國平均國民所得再次突破1萬美元,回到1997年水準,整個社會從總統到企業主管進行大換血,完成一場沒有槍聲的革命。
45歲的黃璟錫,是韓國LG(樂金)電子數位家電事業本部常務(相當於美國企業的副總裁),主管海外冷氣機和壓縮機銷售業務。黃璟錫能說流利的英語和法語,先前曾外派法國負責當地業務,是樂金目前最年輕的常務,過去要升上這個職位,至少得等到55歲。
黃璟錫不是韓國企業特例。三星電子現任首席手機設計師,才29歲,只有高中文憑,在公司內卻像博士一般受尊重,顛覆了三星過去重學歷,只用漢城、延世和高麗大學等名校畢業生的傳統。
年輕化和專業化,是韓國社會當前流行現象,也是韓國要成為東北亞經濟樞杻的驅動力量。
在1997年金融風暴之前,韓國企業的結構,與日本類似,以規模龐大、轉投資事業複雜的集團為主,稱為「財閥」(chaebol),經營階層年齡偏高,核心幹部都在60歲以上,升遷主要看年資和人際關係。「大企業以前徵才都看血緣(是否有家族關係)、地緣(是否和高層同鄉)和校緣(是否名校畢業),不符合條件的很難進去,」韓國建國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素秋強調。

**經營重點回歸以績效為指標

**
美國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指出,日本在戰敗後為求社會安定以利經濟發展,乃由企業帶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像是承諾「員工終身雇用」和「年功序列」(依照年資升遷),以避免失業和罷工造成社會問題。這原是出於善意,日後卻成為日本企業缺乏創意和組織僵化的元凶。
曾被日本殖民40年的韓國,在企業制度上深受日本影響,而且尤有過之。自1982年派駐韓國的英國資深記者伯瑞恩(Michael Breen),在所著《韓國人》(The Koreans)一書中指出,韓國政府每年會指定各大企業有「配額」(quota),規定要招募多少畢業生,不論這些企業是否真有擴編需求,而聽話的企業才能得到銀行貸款。
金融風暴時,韓國政府和許多企業瀕臨破產,終身雇用和年功序列等承諾跟著跳票,企業為自保而大幅裁員並更新經營團隊,回歸以績效為指標,而不是努力和政府建立關係。這使得年輕有能力的工作者,一批批被拔擢上來,接替原有經營階層汰換留下的空缺。「1997年以前,韓國向日本企業看齊,1997年以後,韓國改向美國企業學習,」知名市場研究機構IDC韓國分公司總經理吳德煥比較。
這是一次社會大換血,在其他國家可能要花幾個世代才完成,韓國卻因為要克服金融風暴這個生存危機,而進行整個社會換血。

**銀行只借錢給大企業

**
韓國所以重生,首先來自大刀闊斧改革積習已久的金融體系。以往韓國政府控制銀行,藉由審核銀行放款業務,來間接控制企業,而企業則私下以政治獻金來攏絡執政者,換取資源,這種「政府─銀行─企業」間的畸型關係,嚴重扭曲市場機制,衍生出許多弊端。
伯瑞恩點明,弊端之一,就是銀行只借錢給大企業,中小企業很難借到錢(他們無法提供大量政治獻金),使韓國產生許多地下錢莊,專門借錢給中小企業,月利率甚至高達15%。因為有暴利空間,大企業在付款給下游中小型供應商時,常蓄意拖欠,票期可拖到半年以上,原本該付的現金則先轉到地下錢莊,賺取高額利息。
此外,銀行在審核貸款案件時,只看企業規模,不看獲利,促使企業編列假帳、或只重視衝大營收,只要有機會什麼行業都涉足,財閥之間彼此事業都很像,比方三星、現代和大宇都有汽車事業,三星、現代和樂金都有半導體事業,重複投資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1998年上台的金大中政府,帶頭進行金融改革,讓體質不佳的銀行倒閉或合併,強迫大企業各有專注領域,不再像過去包山包海,以及開放外資進來標購財務困難的韓國企業,讓韓國經濟逐步走出人為操控,回歸市場機制。
除了引進外資和外國制度,韓國最大的改變,是跨出朝鮮半島與世界接軌。韓國過去是向內看的國家,企業重視國內市場高過國外市場。自1970至2002這32年間,韓國經濟只有9年是出超,有23年是入超,在亞洲四小龍(另外三條龍是台灣、香港和新加坡)以出口為導向的競賽中表現最差,國民所得也是四小龍中最低。

**放眼全球市場才有機會

**
脫離金融風暴後,韓國政府大力鼓勵產品出口,在韓圜當時重貶近5成的有利因素下,韓國在1998年創下出超380億美元新紀錄(1997年入超50億美元),此後年年出超,歷年累計出超終於在2002年打平累計入超。「現在不能只看韓國市場,要看全球市場,走出去才有機會,」台灣LG商品企劃部協理趙昺模強調。
38歲的趙昺模,先前在韓國的大宇集團工作,曾派駐中國成都5年,中國普通話相當流利。
趙昺模離開大宇加入LG後,被派到台北已一年多。隨著韓國企業積極征戰海外,LG和三星都有全球品牌行動,像趙昺模這樣外放的韓國企業主管,愈來愈多。在漢城汝矣島的LG總部,員工有8千多位,但平常進辦公室的不到7千,「很多人是四處飛來飛去,」在總部一樓的大廳中,趙昺模指出。
從向內看轉為向外看,韓國企業迫切需要涉外能力人才,特別是具備英文能力,這也引發韓國上下近年來的學英文熱潮。大學畢業生要進LG,「多益」(TOEIC,一種商業英文考試)至少要考600分,在公司內要被升為主管則需750分以上。三星和鮮京(SK)等其他企業的要求也類似。「在韓國,要找到好工作,英文是必備條件,每次一進圖書館,就看到許多人在看書準備多益考試,」建國大學三年級學生文德一說。
學習中文是另一項熱門課程。漢城街頭林立的英文和中文補習班,與密密麻麻的網咖相互比美。「會說漢語,找工作很方便,將來可以被派到中國,或處理和中國有關的業務,」知名女校梨花大學四年級學生金貞賢說。
文德一和金貞賢是20出頭的年輕人,中英文有相當基礎,心目中的理想工作不一定是在漢城,而是能夠外派,即使留在漢城,也希望工作是與涉外事務有關,而且他們在學期間就已經在準備。文德一曾以交換學生身分在北京進修一年半,今年9月還預計來台北的文化大學進修,金貞賢則是以自助旅行方式,遊歷北京、上海和昆明等城市,親身體驗中國各地民情。
年輕人渴望向外接觸新事物的態度,反映了企業取才標準的調整,過去重視年資和名校背景的傳統,在韓國企業進一步融入國際競爭環境、講求經營績效後,開始質變。

**打破傳統就業觀社會再重組

**
在LG,並不特別強調年輕和外派經驗,但是像黃璟錫這個層級的高階主管,大都不到50歲且有外派經驗。LG在應徵新人時,揚棄傳統考試,改以詢問像「在沙漠中如何賣電視?」這種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測試臨場反應。在LG內部,除非有客戶來訪,否則平常不打領帶,可以穿休閒服上班。對比日本商社職員的西裝筆挺,LG刻意鬆綁外形一新耳目。
去年,三星錄取兩位建國大學中文系畢業生,結果引起校園騷動,因為「破了系上紀錄,以前三星只用前三大名校學生,但現在名校色彩正逐漸淡化,」建國大學中文系教授黃素秋觀察。
員工對企業的態度也在轉變,在一家公司待到退休的觀念不再。「金融風暴後,沒有人相信企業能永遠存在,工作者要為自己的前途負責,不能再把這個責任推給企業,」在鮮京電信(SK Telecom)服務的曹玹淑指出。她先前在三星工作。
當社會更多約定俗成的觀念被挑戰,進而打破,代表社會有更多流動的可能,包含機會、資金、人力和階級的流動,等於是社會來一次重組,把原本被特定個人或團體所壟斷的利益釋放出來,重新分配。
IDC韓國分公司總經理吳德煥觀察,韓國正處在這樣的過程,「在每一個領域裡,都有年輕成員出來提前接棒,這是韓國走出金融風暴,而日本還陷在經濟停滯的差別。」

**自信參與並促成改變

**
誰能想像,過去受韓國政府操控多年的媒體業,現在居然引起許多關注,原因是有一家在網路上出刊的報紙Ohmynews.com,標榜是道地為市民喉舌的報紙,每一位市民都可以當記者,去記錄任何一則當天發生的新聞並拍照,投稿經採用後,每則稿費8.5塊美元(約300塊台幣),現在已有2萬多人投稿,是當紅的新生媒體。
去年,在總統大選前一晚,原本支持盧武鉉的現代企業董事長鄭夢九,宣布撤回支持,選情突然緊張,許多年輕人趕緊以手機發簡訊互相聯絡,為盧武鉉拉票,那一晚在漢城就有幾十萬封簡訊發出。
年輕人用行動支持盧武鉉,把這位歷來最年輕的56歲總統推上寶座,展現他們向南韓的過去說再見,為自己爭一片天的決心。盧武鉉和對手在政見上最大的差異,是和平化解南北韓對立。「讀小學時,課本教我們北韓是共產黨,要把他們隔開,但我沒有經歷韓戰,為何要恨北韓人?我希望朝鮮半島問題能和平解決,」金貞賢說出年輕一代的心聲。
年輕人有自信,因為他們參與並促成改變,但相對也使得老一輩的人顯得失落。吳德煥目前在漢城西江大學進修,同學都是各大企業高階主管,上課時要輪流介紹自己和公司的營業內容。有一次,輪到一位65歲主管發言,他一開始就說自己沒有什麼好談的,「在韓國,我這樣年紀的人好像都該去死了,」吳德煥轉述。
不僅南北韓政府要化解對立,存在韓國不同世代間的價值差異也需要疏通,避免換血後引發敗血症,功虧一簣。這是韓國社會的新考題,而從他們過去解題的能力來看,未來並沒有悲觀的理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網銀體驗到數位品牌革新,國泰世華銀行「CUBE」如何造就質感金融平台?
從網銀體驗到數位品牌革新,國泰世華銀行「CUBE」如何造就質感金融平台?

近年來,銀行業陸續掀起 App 改版潮,介面設計推陳出新。然而,若追溯這股數位美學革命的起點,國泰世華銀行無疑是先行者。

2022 年,國泰世華推出「CUBE」數位品牌,名稱結合「Cathay United Bank」與「Empower」,象徵透過數位力量賦能客戶,讓金融服務自然融入生活。秉持「為可能,竭盡所能」的品牌理念,CUBE 不只是網銀 App,更是國泰世華打造一站式數位金融平台的核心起點。

當多數金融機構仍停留在功能導向思維,強調「快速、簡潔、好用」時,國泰世華已率先從品牌高度切入,以使用者為核心,導入兼具實用性與美學價值的設計哲學。國泰世華做對了什麼?為何能從產品進化為平台?

從功能到美學的品牌蛻變

在數位轉型方興未艾之際,多數金融 App 強調的是效率,但國泰世華選擇再往前一步。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說:「我們的做法是不只要方便,還要具備質感與美感,在簡單的使用前提下,做到『不簡單的簡單』。」

打開 CUBE App,便能看見這種「質感金融」的落實。介面以金融業少見的灰階主色與留白設計,營造極簡氛圍;插畫則以簡潔筆觸呼應,增添現代科技感。從帳務收支、外幣買賣、信用卡到投資、貸款、保險,每個功能都保有一貫的視覺語彙,擺脫傳統金融厚重繁複的框架,傳遞「輕盈」與「透明」的設計觀。

然而,要打造一致的設計體驗,絕非僅靠技術可達成,更仰賴組織文化的支持。當多數金融機構習慣將設計與研發外包,國泰世華則選擇培養內部團隊。陳冠學直言:「外包常受限於專案週期,容易流於短期思維;唯有內部團隊,才能在細節中持續耕耘。」

「品牌就是細節的累積。」他強調,CUBE不只是一款網銀 App,目標更是一個承載金融科技力與美學價值的數位品牌。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強調,CUBE以質感設計與細節堅持,將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金融體驗。
圖/ 數位時代

跨場景串聯的全方位體驗

「在數位服務設計上,最大的阻力往往來自業績壓力,因此才會充斥與需求無關的廣告。我們選擇回到初衷——從體驗出發,減少干擾。」陳冠學坦言。但他也強調,這並非否定廣告價值,而是調整優先順序:先確保流程簡單、介面友善,建立使用黏著度與忠誠度後,廣告才能在對的時間、對的渠道、推送對的內容,從干擾轉為加值。

而這種「以體驗優先」的理念,除了體現在CUBE App,也被落實到 ATM:全台 5,400 台國泰世華 ATM 介面大膽採用零廣告設計,提款流程更精簡至兩步驟,時間縮短近五成,展現「少即是多」的體驗哲學。

對於細節的堅持,也從數位介面延伸到實體卡片。如:國泰世華推出全台首張視障友善的「CUBE簽帳金融卡Touch Card (簡稱:CUBE Touch Card)」,透過圓弧切角與特殊壓模設計,讓視障者能以觸覺辨識卡片方向,更榮獲 2025 年德國 iF 設計獎,展現品牌在普惠金融上的細緻關懷。

而當體驗被放大到「整合生活」層次,國泰世華更進一步推動小樹點生態圈。信用卡回饋不再侷限於帳單折抵,使用者還能將點數轉換為米其林餐廳訂位、熱門演唱會門票等限量體驗。從數位介面到線下接觸點,再到生活金融場景,國泰世華正將 CUBE 打造為「金融+生活+娛樂」的全方位平台。

新世代價值驅動的金融競爭力

當 CUBE 體驗日益成熟,國泰世華開始追問: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什麼樣的品牌才能真正獲得新世代的認同?

陳冠學提出兩大方向:一是持續應用前瞻科技,如虛擬資產等創新場景,讓金融服務始終走在市場之前;二是堅持品牌驅動,透過長期累積塑造認同感。「台灣金融市場相較國外,品牌驅動的氛圍不算強,但我們希望品牌本身成為力量!」他強調。

品牌照片(補).jpg
陳冠學指出,CUBE不只是產品,而是從品牌出發的平台戰略,為國泰世華塑造長期競爭力。
圖/ 國泰世華

這樣的思維,正好呼應新世代的價值轉向。對 Gen Z 而言,金融回饋只是基本,真正影響忠誠度的,是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做一件事是利己還是利他,新世代看得很清楚。」陳冠學說。這也是為什麼 CUBE 堅持回歸使用者為中心,透過細節傳遞的「利他」的品牌態度。

這是否也意味著,金融競爭的勝負關鍵不在於誰堆疊更多功能,而在於誰能將科技轉化為有溫度的體驗、把品牌理念融入每個接觸點?如 CUBE 正在驗證的新模式,以科技創新帶來效率與便利,以品牌文化建立信任與共鳴。當金融服務邁向平台化與生態化,國泰世華已率先勾勒未來格局——讓品牌成為金融服務的真正入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