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Net的構想,是在2000年由比爾‧蓋茲提出來的,規劃了未來10年內微軟的發展策略,把未來賭注下在這個上面,也就是應用程式Web化,將企業所需的應用軟體,直接透過網路,就能彼此整合與互通。這樣的模式,要能滿足各種應用軟體在網路上的需要,一定要有一套產業內都能遵循的規格,不管微軟、IBM、甲骨文或昇陽,都正在合作討論。
微軟與對手競爭的部份,則是誰能在這個規格下,最快開發出最完整的產品,而完整性決定在各種應用軟體間的互通,這也是微軟最大的優勢。與其他廠商相比,他們提供的是自己的平台,然後再由合作夥伴開發應用程式,建在這個平台上,微軟則是在推廣一種架構,不需要平台,每個單獨的應用程式,都能在網路上溝通。
這樣不同的發展策略,也造成發展趨勢上,依資料交換方式的不同,明顯分成兩大集團,分別是微軟倡導的.Net陣營,以及由IBM、甲骨文、昇陽、BEA等廠商組成的Java陣營。.Net架構可利用在各種不同的上網工具上,包括PC、遊戲機、PDA、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互動電視等,是一個「共通」的概念,這也是微軟所有產品發展的方向,而Java則是一套程式語言。
企業要的是連結而不是開放
經常有人說,Java是開放的陣營,因為規格是多家廠商共同制定的,但我認為,這是對開放定義的迷思。Java是程式語言不是產品,產品則是在IBM、BEA或是昇陽等各家廠商的平台上開發,彼此不能直接相通,但對企業來說,這會造成問題,企業要的是連結而不是開放,一個企業內有多少套系統?隨著規模越大,數字從個位數到兩位數越來越多,若能在各應用程式間就能資訊交換連結,才是企業最需要的。
未來對企業來說,IT系統的發展會呈現多元化,企業間的資訊往來更是如此,而這也是微軟策略規劃的重點,企業導入e化的步驟,一定是先有流程再有IT,先把營運模式定義好再找合適的軟、硬體,若這些分屬於各系統的產品不能相通,企業要花多少錢在這上面?
微軟的做法,是把.Net架構的程式碼開放出來,讓各種軟體開發廠商有同一個標準,目前在.Net下總共有33種程式語言可共通,其中絕大多數不是微軟的,但不同的程式語言可以開發出各種共通的應用程式,從這角度來看,微軟才是開放的,Java是規格開放,但產品並不開放。
從市場面來看,微軟的最大競爭對手是IBM,因為彼此都有完整的平台,都有實力影響未來軟體產業的發展,但要讓應用程式彼此共通,微軟還是有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