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NFT計畫剖析:加密藝術NFT成功的5大關鍵
朱銘NFT計畫剖析:加密藝術NFT成功的5大關鍵

現在NFT當紅,各種跨界合作,既有品牌、藝術家無人不磨刀霍霍,準備在這個加密藝術、數位收藏品的新市場裡大展身手,甚至開始有人天真的以為,只要發個NFT,就可以賺大錢,全世界就會買單。

但就算你是世界級品牌,沒有抓到NFT世界要的,乏人問津是必然的結果。

朱銘這個名字,還有無極系列雕像,是亞洲甚至世界級的頂級IP,那深刻的石像雕刻,揮灑的動作姿態,震撼著世人,走進朱銘美術館看著大師的創作,現在你可以在NFT也看到他。

2021年8月26日,朱銘美術館發行國內博物館首次的NFT(非同質化代幣),走入加密藝術認證的世界,讓朱銘2款作品用區塊鏈技術達到「獨一無二」特點,包含「太極拱門」、「廣達號」。

太極拱門日出時刻

NFT
圖/ 果殼mrshell

晴空下的廣達號

NFT
圖/ 果殼mrshell

這兩件作品,希望表達疫情下無人的美術館一景,並做成數位收藏品

這兩款朱銘NFT上市後,奇怪的是,明明是頂級IP,市場反應卻並不熱烈,每一版各發行110顆,截至撰稿前銷售約50件。對照朱銘的其他實體作品,「太極系列」一般中型的木雕大約台幣五百萬元上下起標。朱銘NFT可以說便宜到不行,但發布至今數天銷售狀況不如預期,截至撰稿前銷售約50件。

朱銘太極系列

NFT
圖/ 果殼mrshell

我看完這一輪朱銘美術館發行的NFT,覺得非常可惜,朱銘大師的IP價值,NFT的確有機會用另一種形式發揚光大到全世界,但頂級IP要在NFT世界裡存活,吃老本是不夠的,需要的是全新的思維腦袋,還有要真正擁抱NFT社群。

一項加密藝術專案成功, 有五大關鍵要素 ,這裡我也同步審視朱銘美術館NFT計畫,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1.共同的DNA:

首先你必須了解NFT世界要的是什麼?

2008年比特幣誕生後,衍生出了各式各樣的熱詞:加密貨幣、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在這些名詞背後,都指向一個重要的概念:抗審查(Censorship Resistance)。

「抗審查」顧名思義,就是在受到某個中央威權試圖控制、打壓的時候,弱勢者得以保護自己、嘗試反制的工具。區塊鏈就是一種抗審查的科技,它不是用來攻擊,是用來防禦。

例如比特幣,比特幣並非奪走國家對法定貨幣的控制權,而是提供一個新選項,讓法定貨幣「不再絕對重要」。

很自然地,加密貨幣會和法律、社會、制度發生衝突,但加密貨幣背後的DNA,也吸引了一群相信他的人們,包括NFT社群。

一個頂級IP,你必須要瞭解NFT是一個全新的市場,若跟NFT沒有任何的共同DNA,是無法引起社群迴響,並導引為搶購風潮。

2.NFT策畫團隊的重要性

我過去一年跟不少創造力豐沛的新銳藝術家合作,我看著他們一個一個在NFT加密藝術世界大展身手,我其中一個客戶團隊,他們以「綠色生態」為主軸,發起一場超大型動畫短片NFT創作,前一輪剛結束一場「3333顆NFT拍賣」,15分鐘內在全世界銷售一空,收益超過150ETH。

這看似是一個典型成功的故事,但這個短短的社群「爆買」行為,背後需要一個專業的策劃團隊一手打造,除了藝術品本身的創作,從NFT平台選擇、視覺調性、線上線下營銷、到拍賣模式的設計,一個環節缺失,就不可能做到社群引爆的結果。

這次朱銘NFT計畫,是找學生團隊來進行攝影跟聲音方面的二次創作,我個人的感覺是,這次NFT有點像是學生畢業影片的片頭,不像收藏品,更與加密藝術難搭上邊,但我認為這不是學生團隊的問題,而是NFT藝術專案本來就是一項極為困難的工作。

其實二次創作要成功,難度極高,尤其是在大師成功的作品面前,要玩轉出新花樣本來就極為困難,更何況,你現在進入的是NFT生態圈,來自全球高手齊聚一堂,競爭極為激烈,只有頂級IP是不夠的,沒有專業的策劃團隊,在目前NFT世界裡,將很難脫穎而出。

3.善用NFT拍賣模式

這次朱銘NFT計畫,共計發行200顆NFT,不過銷售模式是最單純的刊登,訂出定價,喜歡的人就買,沒有限時銷售,更沒有拍賣。

NFT目前已經是藝術品拍賣的重要戰場,國際三大拍賣所也已佈局完成,其中佳士得拍賣會今年5月售出一組 NFT 商品,內容是9顆Cryptopunk人頭,分別是2、532、58、30、635、602、768、603和757,該批作品最終以1,696萬美元成交。

拍賣所不是每個創作者可以上架,但是藝術拍賣模式,已經證明很適合跟NFT發行結合,NFT發行者應該要善用拍賣模式,例如典型的荷蘭式拍賣。

荷蘭式拍賣最初出現在荷蘭鮮花市場,是一種要一次拍賣多件物品的拍賣方式,先特定此次拍賣將有多少物品可供出售,並設置最小競價額度;基本原則是出價最高者得標、全部得標者都用最低的得標價買進。舉例來說,如果有8個人要競標4種NFT收藏品,8個人的出價分別是20元、18元、18元、17元、16元,15元、14元,13元,則出價最高的四個人得到購買NFT的機會,而他們的買入價都是四人當中出價最低的17元。

荷蘭式拍賣亦稱“減價拍賣”,已經有多項NFT專案可證明,不同玩法的拍賣模式確實有助於大型NFT專案的銷售成績。

4.語言

NFT是全球性市場,用中文反而限縮了自己80%以上的市場領域,我建議NFT計畫團隊語言一定要用英文,或至少要中英文對照。

語言是貫穿在整個計畫中,不是只有文案寫成英文而已,也包括NFT平台的選擇,還有行銷過程中,團隊如何跟不同NFT社群參與者的溝通。

這次朱銘NFT計畫,不僅商品介紹是繁體中文外,其NFT短片的旁白,也是講中文,中文並非不好或不可以,而是如此語言語系的選擇,等於是將此次NFT潛在目標市場限縮在台灣而已,失去NFT本身的技術特性:全球發行及跨境交易。

語言的選擇,將攸關NFT計劃本身的行銷佈局,以及如何跟社群對話,這是必須要在計畫一開始就要設定好的關鍵布局。

5.IP授權

講到藝術品就必須跟著作財產權一併討論,著作權與所有權不一樣,創作者從NFT創作完成那一瞬間就取得著作權,縱使創作者發行販售NFT,原則上也不影響創作者對其創作的著作權。

舉例來說, Twitter於2021年6月份發售官方版NFT,是類似紀念版數位鑰匙圈的概念:

NFT
圖/ 果殼mrshell

這是一個非常可愛藍鳥造型的動圖,也迅速高價完售,不過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Twitter NFT Terms(也就是IP授權條款),其中有兩個關鍵點:

  • The NFT is a limited-edition digital asset created by Twitter…… (the “Artwork”) The Artwork may also incorporate one or more elements of Twitter’s trademarks and branding (the “Brand”)……are neither stored nor embedded in the NFT. (此NFT藝術創作中可能包含推特的商標和品牌的一項或多項元素,惟NFT所移轉之標的並未包括前述。)

  • Twitter hereby grants to you, solely for so long as you are the owner of the NFT, a non-exclusive, non-transferable, non-sublicensable, worldwide license to access, perform and/or display the Artwork and Brand using the NFT, solely for you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purposes.(推特將授權您非排他性、不可轉讓、不可再轉讓的全球許可,允許您使用 NFT 訪問、執行和/或展示該NFT藝術作品和品牌,但僅限於NFT持有人的個人非商業目的。)

這就是典型的IP授權條款,經過多層安排,IP擁有者若要推出多款NFT數位藝術品或收藏品,IP授權的布局即為重要一環,否則之後將衍生很多著作權侵權爭議,因為NFT的全球流通性,以及再複製或利用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適度限縮IP授權的範圍必須一併考慮。

我觀察目前多數NFT收藏品的IP授權條款,多數NFT的購買者根本不會取得任何著作人的著作財產權,而本次朱銘NFT計畫並未提到任何IP布局或授權條款,未來若有著作權侵權疑義,朱銘美術館可能將難以舉證,NFT持有者的合理使用範圍也難以劃定。

結語

看到這邊,你應該已經發現NFT數位藝術品的發行已經開始專業化,不是個人隨便發行即可,需要全盤縝密的計畫、打從心裡擁抱NFT社群,進而打造屬於創作者自己的全新DNA,否則縱使費信心思,你的NFT也不會被市場看見。

我自己從小就是朱銘的粉絲,這次朱銘NFT計畫讓我非常期待,可惜因為NFT世界並非一般藝術家或策展人熟悉的領域,或者習慣複製既有思維模式,但這並非可以在NFT領域成功的方式,不熟悉新領域時,這時我認為更需要的是跨界合作,讓藝術與加密世界裡的兩個團隊共同合作,擦出全新的火花,期待朱銘NFT計畫有更精彩的後續。

(本文由果殼 Mr.Shell授權轉載自其臉書粉專

責任編輯:傅珮晴、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最新9月號雜誌《2021年台灣網紅生態全解析》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關鍵字: #NF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