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TV+北美訂戶不到2千萬、大輸Netflix!為何搬出A咖男星、科幻大師也救不了?
Apple TV+北美訂戶不到2千萬、大輸Netflix!為何搬出A咖男星、科幻大師也救不了?

當科幻大師艾西莫夫在1942年用老式打字機敲下《基地》第一行字時,他或許並未想到,79年後這部書會被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用於拯救自己的串流媒體業務。

apple tv+
圖/ apple tv+

9月26日,來自國際戲劇舞台僱員聯盟(IATSE)數據顯示,蘋果Apple TV+在北美市場的訂閱用戶數甚至不足2000萬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被蘋果CEO提姆·庫克視作Apple TV+目標對手的Netflix已經擁有2.09億用戶。甚至蘋果輸給了自己的老冤家亞馬遜,截至今年第二季度,亞馬遜Prime Video的用戶量已經超過1.8億。

艾西莫夫的魔力,曾被庫克給予厚望。

就在幾天前的9月24日,Apple TV+被給予厚望的戰略級IP作品《基地》正式放出前兩集。在科幻圈內,艾西莫夫被視為三巨頭之一。 (在國外,艾西莫夫和海萊恩、克拉克並稱為科幻三巨頭)而在北美市場,艾西莫夫是粉絲量最大的科幻作家之一。

讓蘋果對《基地》給予厚望的另一個原因,是《基地》在艾西莫夫作品版圖中的特殊地位:從1942年正式創作算起,艾西莫夫幾乎將此後50年的精力傾注於此,《基地》是這位科幻教父最為龐大的史詩級故事架構。在此前幾次公開採訪中,蘋果Apple TV+相關人士曾把《基地》系列劇集,視作可以比擬《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超級產品。

但艾西莫夫的魔力,也沒能挽救Apple TV+的頹勢。

在播出48小時後,《基地》並未成為熱門款:在爛番茄網站上,《基地》的爛番茄指數和熱門米花指數分別僅為70%和69%。而在中國的豆瓣網上,《基地》的評分僅為7.1分。

apple tv+
圖/ apple tv+

通過超級IP「網劇」帶動Apple TV+發展,是庫克的戰略。在今年9月14日(美國時間)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上,「Apple TV+的2021年秋季片單」被蘋果列作開場產品,而與《基地》同時發布的還有其他4部劇集作品——這也是疫情之後,蘋果最大規模的「發劇」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基地》的冷門並未阻礙蘋果發力串流媒體內容野心。從2020年夏天開始,Apple TV+已經開始大批量買入舊電影和劇集版權,而在今年9月有消息顯示,Apple TV+將從2022年開始每週上線一部新的原創內容。

但豪賭內容,真能挽救Apple TV+嗎?

為什麼是艾西莫夫?

蘋果拿下艾西莫夫《基地》版權的時間,是2019年。

這一年11月,蘋果正式推出Apple TV+,蘋果在原創內容端並非空手而來,在Apple TV+發布同時,蘋果還發布了第一款「原創網劇」——《末日光明》。

曾有美國權威媒體的報導顯示,《末日光明》的單集製作費用已經接近1500萬美元,這意味著《末日光明》甚至接近《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投入規模。

老對手Netflix的成功,給蘋果提供了借鑒。據悉,Netflix憑藉《紙牌屋》一年增長超過2700萬付費用戶的故事,讓蘋果高層印象深刻。而《紙牌屋》被詬病的「昂貴」問題,對蘋果而言似乎無關痛癢——2013年《紙牌屋》的製作成本高達1億美元,而《末日光明》的製作成本超過1.5億美元。

但《末日光明》終究沒有成為《紙牌屋》。

隱藏在《末日光明》「引流戰略」折戟背後的,是蘋果串流媒體內容製作方式所存在的隱憂:為了完成《末日光明》,蘋果不僅拿出了1.5億美元製作費,還請來了一系列圈內「名人」,《末日光明》的聯合導演之一是《飢餓遊戲》的導演勞倫斯,而主演是《水行俠》演員傑森·摩莫亞。

曾有好萊塢人士吐槽過蘋果的「人傻錢多,亂搭組隊」模式。比如當時蘋果選擇傑森·摩莫亞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水行俠》上映後,他在SNS平台上居高不下的流量熱度。

apple tv+
《末日光明》
圖/ apple tv+

「這就是一個用超級流量巨星,匹配奇幻設定,加上很貴的特效組成的網劇,如果放在中國你們會怎麼評價?」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國影評人直言,《末日光明》充分體現出今天蘋果對於內容創作領域的「陌生」,「這顯然不是賈伯斯掌舵皮克斯時期的那個蘋果,賈伯斯估計不會允許自己的團隊做出這樣的劇集。」

對蘋果而言,《末日光明》成為了一筆昂貴的學費——《末日光明》並沒有為蘋果帶來類似《紙牌屋》一樣的話題性和口碑,反而讓一大批好萊塢「待業者」聞到了「飯碗」所在。

據一位熟悉美國影視市場的人透露,2019~2020年,一些製作人和手握版權的人,開始通過朋友和蘋果相關負責人嘗試溝通,其結果之一是,部分被好萊塢從業者視為「搶手貨」的IP成功「脫手」。

一位不願具名的從業者表示,艾西莫夫的《基地》正是這樣的偉大作品之一:在好萊塢,《基地》被視為最難改編的超級IP之一。由於艾西莫夫圍繞《基地》基礎設定創作的故事眾多,《基地》構成了一個龐大且極其複雜的故事宇宙。這不僅意味著漫長的故事線和大量影視劇集,也意味著特效環節的超高投入。

艾西莫夫被視為最偉大的科幻作家之一

在當時北美的影視類雜誌上,《基地》經常被描述為比《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更為宏大的敘事,而《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作者喬治·R·R·馬丁也曾多次表示自己創作時深受艾西莫夫《基地》啟發。

艾西莫多
圖/ 虎嗅網

對於當時正羨慕HBO MAX《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的蘋果高層而言,這樣一個無人敢接手、龐大且稀有的超級IP,正是他們所渴望的。在2019年通過投資獲得《基地》劇集改編權後,蘋果迅速為之匹配了龐大的團隊:超過500人的製作組常年位於愛爾蘭的拍攝基地。甚至在劇集規模上,《基地》也有對標《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之嫌,在早些時候的採訪中,曾有Apple TV+相關人士透露,《基地》每季10集,可能將拍攝8~10季。

以目前公開的資料計算,《基地》單集成本不低於500萬美元,一旦蘋果最終把《基地》拍攝為8~10季、每季10集的鴻篇巨著,那麼至少將投入「4~5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劇集製作模式中,演員片酬會逐漸水漲船高,甚至在中後期演員片酬會成倍上漲,這意味著蘋果最終圍繞《基地》的投入,可能將超過10億美元。

但這種模式真能讓Apple TV+快速崛起嗎?

Apple TV+混得有多慘?

雖然Apple TV+每月訂閱費不到5美元,但依然人氣不高。來自AC尼爾森的調研數據顯示,在北美串流媒體市場,Netflix、YouTube、Hulu、亞馬遜Prime Video和Disney+分佔了近71.4%的份額,而蘋果Apple TV+的市場佔比甚至不足5%。

值得注意的是,不足5%的市場份額,可能也是「沙灘城堡」。北美市場分析機構MoffetNathan的研究顯示,2021年Apple TV+有近60%的用戶是「試用帳戶」——基於蘋果在北美的硬體銷售策略,部分 iPhone、iPad設備會附贈一年的Apple TV+試用機會。

Apple TV+的人氣低迷,直接影響了Apple TV等硬體端的表現。來自Strategy Analytics的調研顯示,在串流媒體相關硬體設備市場中,蘋果產品的市場佔比逐年下滑。在2015年,Apple TV曾一度在串流媒體電視硬體市場佔據近31%的份額,但截至2021年初,這一比例已經低於3%。

Apple TV+原本是為了提振硬體銷量而被推出的。在2019年11月蘋果正式發布Apple TV+項目時,「搭配蘋果硬體附贈一年免費試用權」已經成為了Apple TV+的基本標籤。在當時庫克的幾次公開採訪中,他直言Apple TV+的推出就是為了豐富用戶的內容選擇,並讓Apple TV等硬體產品獲得更多的內容支持。

其實發力Apple TV+,也是蘋果的「不得已為之」。一個隱藏在Apple TV+誕生背後的核心邏輯是:在2019年前後,部分內容方已經開始對蘋果硬體採取防禦性態度。

以Netflix為例,當時Netflix曾推出了一款基於電視設備的互動式內容「Bandersnatch」,但值得玩味的是Apple TV並未被納入支持硬體名單,而三星和Sony的設備均「暢行無阻」。而在早些時候,一些深度綁定串流媒體渠道的內容方,也對蘋果相對封閉的硬體生態憂心忡忡,一些音樂和影片製作方曾公開表示擔心基於蘋果硬體生態的「分成政策」對創作者不利。

蘋果高層看到了「內容方排斥硬體」導致的問題,由於蘋果硬體本身的高價格特點,「內容屏蔽」直接帶來了銷量下滑,在2018年~2019年的北美市場,三星、Sony等品牌推出的部分電視硬體產品銷量大量增加。

作為主動應對的策略,當Apple TV+推出後,蘋果高層試圖向內容方展現出更大誠意:在最早的Apple TV+服務中,HBO、Starz等電影片道不僅被納入生態,而且作為「宣傳點」進行推廣。甚至蘋果高層一度允許Apple TV+和亞馬遜Prime和Hulu打通。

在當時的公開採訪中,蘋果高層在談到Apple TV+時「原創內容」並非高頻率詞彙。但很快這種「開放」的態度,就發生了質變。

但是在Apple TV+上線僅僅4個月後,庫克在2020年蘋果年度股東大會上明確表示「Apple TV+串流媒體服務將只提供原創節目。」也是在這次大會上,蘋果高層第一次重點提出了「專注開發屬於蘋果的原創內容」這一方向。當時美國媒體,把這一消息解讀為蘋果正式向Netflix宣戰的信號。

造成Apple TV+由開放到封閉的變化有內外兩重因素。從外因來看,開放態度的蘋果,並未因此獲得真正足量的第三方內容支持。與Apple TV+合作的部分串流媒體渠道上,會把一些核心劇集列入「渠道獨占」,這意味著用戶通過Apple TV+只能享受到部分「次優內容」或者「老舊內容」。

從內因來看,蘋果高層意識到第三方內容模式對Apple TV+的深層損害——流量並不會沉澱到Apple TV+。當這些用戶看到優質內容後,會對內容提供者諸如Hulu、HBO的品牌認知進一步提高,而並不會對Apple TV+產生依賴。

一個關鍵數據在於留存率。據MoffetNathan的研究顯示,當第一年免費試用機會結束後,願意續費Apple TV+的用戶數佔比不足20%。

於是,蘋果毅然決然地向老對手Netflix的模式進化:通過第一方獨占原創內容,吸引訂閱用戶,並通過持續優質內容,增加留存率與續購率。

但這絕非一場容易的戰爭,因為串流媒體市場在2019年~2020年賽道變得更為擁擠。

就在蘋果推出Apple TV+10天後,迪士尼正式推出Disney+。而在幾個月後的2020年春天,蘋果曾經合作的朋友HBO也轉而成為新的對手——HBO正式推出串流媒體業務HBO MAX。

當時已經有分析師,指出了蘋果Apple TV+即將面臨的核心問題:「內容會直接影響訂閱,如果蘋果有足夠棒的內容,人們也是可能去訂閱的。」

但只需稍微看一看對手的「軍火庫」便不難看出蘋果面臨的挑戰:以HBO MAX為例,在正式上線後,HBO MAX不僅擁有《六人行》、《黑道家族》等優質內容,還擁有《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當時市場上的頂尖產品。

權力遊戲
《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
圖/ HBO

隨著《基地》遇冷,蘋果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做串流媒體原創內容的底層邏輯。

美股分析師劉彬對虎嗅表示,相比於迪士尼、Netflix,蘋果需要做的是改變內容生產模式。

「蘋果的超級網劇項目,無論是《末日光明》還是《基地》都非常重視演員班底,但是忽視編劇團隊——所以Apple TV+上的劇集作品,在北美也經常會出現被觀眾吐槽劇情的問題,而Netflix、HBO恰恰有著不同的劇作理念。」

據劉彬透露,Netflix和HBO並不是用「產品思維」去做劇集的,Netflix和HBO充分吸收了好萊塢基因,並進化為以內容創作為根本基因再融合網路打法的模式;而蘋果目前的內容創作模式,還是比較「產品化」,這是一種更強調「帳面數據」、「短期投入產出」、「單點結算」等環節的模式,並且強調製作團隊成員間的「制衡」。 「比如對導演的權限,是否真的允許創作者充分發揮?再比如,是否有更接地氣的行銷思路,今年Netflix和HBO的新劇,都開始對東亞市場極為重視,從選角上會偏向東亞市場審美;在行銷端也會發力SNS並通過短影片和直播手段來行銷。但這些變化在蘋果的新劇作品中並不明顯。」

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已經擺在庫克面前:艾西莫夫的《基地》是否還會製作成80~100集的龐大規模?還是說,更適合蘋果的方式其實是推出聯動《基地》的艾西莫夫限量款iPhone?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熱門焦點】

1.五倍券數位綁定開跑!如何在官網上數位綁定、加碼券怎麼領,三大方案一次看懂
2.中國限電衝擊台廠!友達調整營運,欣興、長科、建準等昆山與大蘇州廠停工至9/30

最新9月號雜誌《2021年台灣網紅生態全解析》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Apple TV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座艙,凌陽科技C5晶片如何在AI時代掌握邊緣算力主控權?
從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座艙,凌陽科技C5晶片如何在AI時代掌握邊緣算力主控權?

掃地機器人也會說話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不只會自動導航和避開障礙物,還能經由辨識主動發問:「前面是水漬,要幫您拖乾嗎?」這不再是實驗室裡的遠景研究,而是IC設計大廠凌陽科技即將推出的C5平台晶片技術中,正準備實現的日常智慧場景之一。

創立於1990年的凌陽,從消費性多媒體IC設計起家,逐步拓展至車用數位影音、沉浸式聲學系統單晶片等領域。近年來,凌陽提出「C+P Plus 1」的晶片架構策略—也就是以核心運算晶片(Computing, C Chip)加上外部裝置(Peripherals, P Chip),形成一個策略性整合的應用單元(Plus 1),形成模組化、可客製的系統解決方案。這樣的設計方式,不僅能透過先進製程打造更小、更有效率的小晶片(Chiplet),還能透過與生態系夥伴共研周邊模組,降低創新應用的門檻,加快產品落地速度。

這樣的晶片模組策略,展現出凌陽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也顯示在 AI浪潮的趨勢下企業的積極轉型。而如今打造C5平台的能力,正是建立在 C3平台的技術累積與經驗之上。

讓機器「看得見」,C3平台打開邊緣AI應用之門

C3平台具備 AI 影像辨識能力,應用於智慧設備場景。
C3平台具備 AI 影像辨識能力,應用於智慧設備場景。
圖/ 數位時代

「C3的任務,是要讓機器能看得見,」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如此定義這款SoC晶片的角色。他表示,C3 平台是一款整合AI加速器的影像處理系統單晶片(SoC),具備即時辨識功能,能運行CNN(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等深度學習模型,適用於智慧相機、掃地機器人、安防設備等場景。透過感測與辨識畫面中物體、人臉、動作等關鍵資訊,C3讓終端設備不只是可以看見,還能提升裝置主動判斷能力還具備判斷的能力,像是避障、偵測跌倒等功能。

凌陽當初推動C3平台的關鍵決策,來自對邊緣AI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AI技術正從單純的資料擷取,邁向即時決策的全新階段。與其將大量影像資料傳回雲端進行處理,凌陽選擇在裝置邊緣端直接完成分析,不僅大幅提升反應速度,也確保資料安全性與隱私。

這項技術路線不僅展現凌陽在AI應用上的前瞻佈局,更幫助品牌客戶打造具備差異化的智慧產品,為其搶占市場先機。C3平台目前已廣泛應用於IoT、長照與消費性電子等領域,讓凌陽在相關市場搶得先機。

然而,隨著語音助理與生成式AI技術的迅速崛起,凌陽也意識到僅具備影像辨識與判斷能力的C3,已難以滿足未來市場對「互動性」與「理解力」的高度期待。下一代晶片勢必得導入語言理解與生成能力,才能真正滿足客戶對於AI在各場景應用的想像。

早在2023年中、全球掀起ChatGPT與大模型熱潮之前,凌陽就已開始密切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趨勢。當時,凌陽團隊在分析C3平台的市場反饋時,發現儘管機器已能「看懂」影像,卻仍無法「聽懂」語言、更無法「理解」使用者的真實意圖,導致智慧裝置的互動體驗始終停留在被動回應的階段。

用C5迎戰AI互動時代,從晶片到平台加速少量多樣的AI應用

「下一代AI晶片,不該只是影像辨識的機器視覺工具,而應該是一個能『理解場景、理解語意』的互動平台,」黃興生回憶道。正是在這樣的思維驅動下,C5平台的構想逐步成形。

但這項轉型也意味著凌陽必須面對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為了支援大型生成式模型運算,晶片所需的記憶體頻寬從過去的10GB/s躍升至100GB/s以上,晶片面積、功耗與資料搬運效率都成為設計瓶頸。開發C5所需的資源與技術複雜度,遠超以往,這已不再是單靠企業內部團隊即可獨力完成的任務。

因此,凌陽科技決定參與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藉由政府資源挹注,加速推動C5晶片架構的研發、IP整合及場域驗證工作。在本計畫的支持下,凌陽成功建構完整的SDK(軟體開發工具包)工具鏈、模組化平台與開源開發架構,同時擴編軟體開發團隊。「與其說C5是一顆AI晶片,更貼切地說,它是一個完整的開發平台。」黃興生表示。

面對AI應用「少量多樣、快速導入」的市場特性,C5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模組化、可擴充的開發平台。凌陽同步提供韌體、SDK、開發板與可視化工具鏈,並開放原始碼,協助不同領域的業者依場景快速部署。比起 C3強調即時影像辨識的單點功能,C5進一步整合語音輸入、自然語言處理(NLP)與大型視覺語意模型(VLM),具備情境推論與語音互動的能力——讓機器從「能感知」真正走向「能理解」。

舉例來說,在C3的掃地機器人應用中,晶片可辨識障礙物與髒汙物並繞開它們;但在C5平台上,同樣的機器人不僅能看到,也能主動提醒使用者:「前方髒汙,是否需要啟動拖地模式?」或依據內建情境判斷,自主決策是否清理,並提供語音互動回饋。而在長照場域中,則能透過語音確認長者意識狀況,例如在偵測跌倒後主動詢問:「您還好嗎?需要我幫忙聯繫照護人員嗎?」

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展示C3平台,奠定了推動 AI 視覺晶片C5平台的基礎。
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展示C3平台,奠定了推動 AI 視覺晶片C5平台的基礎。
圖/ 數位時代

目前C5已完成初步晶片架構設計,預計將於2026年第二季投片,並於2027年進入應用導入階段。凌陽同步規劃將C5平台推廣至智慧座艙與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結合車內語音控制、駕駛監控與乘客情緒辨識等功能,打造真正具備語音理解與空間感知能力的智慧終端。「AI晶片的競爭力,不再只在於速度與功耗,而在於能否真正理解使用者與環境。」黃興生強調。 C5 不只是凌陽邁向 AI 世代的關鍵一步,更代表台灣 IC 設計產業朝整合平台與價值鏈重塑的重要實踐。。當晶片能讓終端設備具備說話、回應與推論的能力時,象徵的將不再只是技術進化,更是人機關係的重新定義。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凌陽科技
● 董事長:黃洲杰
● 核心技術:車用智能座艙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無線音頻系統、家用影音娛樂系統與Edge AIoT小晶片等產品之研發。
● 資本額:新台幣59億8000萬元
● 員工數:320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