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任務後,再來Mission Impossible!
絕地任務後,再來Mission Impossible!
2003.03.15 | 科技

她還是提出了新一波攻擊計畫,大膽向那些男人們的科技大廠挑戰;這是她一生奮鬥的終曲,還是最後勝利的攫奪?現在正是關鍵…… 。
即使和大股東華特‧惠烈(Walter Hewlett)家族的正面衝突平息300天之後,新惠普的執行長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仍然身處火線之上。
度過了公司合併後緊張忙碌的第一年,菲奧莉娜即將領到一份紅包,公司將發給她現金290萬美金(約值1億台幣)的年度紅利。菲奧莉娜在2002年的底薪是100萬美金,外加680萬美元的股票選擇權。
依照財星五百大企業的標準,這份紅包並不算大:在去年同樣不賺錢的華爾街,摩根士丹利公司執行長裴熙亮(Phil Purcell)領到561萬美元的現金紅利,全年配套薪資價值1100萬美元。不過這份紅包,菲奧莉娜恐怕很難領得安心。
主要是公司業績還沒有太亮麗的表現。2月底剛出爐的季報顯示,惠普的淨利為7.21億美元(每股淨利24美分),但這筆盈餘並非生意有起色,而是建立在不少昔日員工和供應商的痛苦上──惠普和康柏合併後進行大規模裁員、關閉分支單位(全球砍掉約1.8萬人,數字可能還會增加),緊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上一季因此省下7.34億美元。不過,新惠普的業績卻很難看,好幾個部門都呈現衰退:與去年同期相比,企業系統事業群的營收下降了17%,個人電腦事業群則下降19%;只有未併購前的拿手產品印表機事業還算穩健,營收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了9.4%,但獲利卻宣告下降4%,僅有9.07億美元。

**外有強敵的挑戰

**
年關難過年年過,起碼大家都難過;但除了景氣低迷影響,新惠普的最大挑戰卻來自競爭對手。戴爾電腦(Dell)宣稱,要進一步將戴爾在個人電腦市場的全球市佔率推升至40%,並以超低的產品價格(美金199元起)招攬中小企業客戶,同時搶灘印表機領域──這向來是惠普獲利豐厚的金雞母。戴爾長驅直入新惠普腹地,但新惠普深入另一對手IBM腹地的出擊,卻並不順利──惠普想在企業伺服器和軟體服務方面蠶食IBM地盤,要在電子商業(e-Business)應用上分一杯羹,但分析師普遍認為這是場硬仗;例如,惠普在企業伺服器上靠攏英特爾陣營,去年在這個領域和IBM展開廝殺,在產品利潤和運作效能上卻被批評為不如藍色巨人。
惠普像是被夾在三明治中的起司,前有競敵,後有緊跟不捨的追兵。合併之後的新惠普有更多的資源,但一加一是否會大於二還需要時間來證明;在個人電腦和企業運算領域,惠普被迫和戴爾、IBM兩面作戰,然而在任何一面,惠普都缺乏絕對優勢。
觀察家認為另一個隱憂,是惠普將企業運算領域的成敗,全押在英特爾和微軟上,也就是俗稱的Wintel陣營。惠普投下鉅資與英特爾力拱Itanium處理器,並決定逐步放棄研發多年的PA-RISC與Alpha處理器(來自康柏的遺產)。在高階作業系統方面,惠普還聊以和IBM、昇陽抗衡的產品HP-UX,到底是要繼續發展下去,還是等微軟下一世代Windows出爐後棄守,目前也屬未定之數。但業界認為,企業客戶對於Itanium伺服器宣稱的技術優勢,不是沒有疑慮;既有的應用軟體能否順利移植至新硬體平台,也有許多不確定因素。
雖然全數採用Itanium處理器,惠普可因此省下大筆研發費用;但目前PA-RISC與Alpha處理器一年可為公司創造50億美元進帳,佔惠普企業系統事業群營收的1/4強。更重要的是,在關鍵技術領域高度依賴其他公司,對於向來標榜「創新發明」的惠普是一大考驗,「他們只會變成一家賣Wintel電腦的雜貨店,」昇陽總裁麥克尼利(Scott McNeally)忍不住挖苦:「在中高階企業應用領域,昇陽的競爭者只有IBM。」
除了市場和競爭者,新惠普更要面對公司內部的問題。惠普與康柏兩家公司的二合一工程,難度遠遠超乎外界的想像:全球工作人員的去留、產品線的存廢、供應商與客戶的調適、作業流程的整合和不同公司文化的衝擊,在在考驗菲奧莉娜的智慧與執行力。菲奧莉娜的個性好勝,也有堅定的意志力;她在惠普的做法曾經讓許多人燃起希望,但也引發不少爭議。

**二合一的內部隱憂

**
首先是合併案衍生的後遺症。這場世紀聯姻本來就不容易,在大勢底定之前,很少人看好這對伴侶可以順利成婚,更多人認為這是一場無可收拾的災難,菲奧莉娜還得面對董事會對她的不信任,尤其是惠普創辦人之子華特‧惠烈(Walter Hewlett)對合併案的激烈反對。惠烈還在報紙上刊登反對合併的廣告,製作以此為題的網站以召公論,成為資訊界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惠烈的訴求引起許多惠普人的共鳴,尤其擔心合併會傷害惠普的文化傳統和員工權益,「因為對文化融合的擔心,也擔心很多很好的老同事因此被裁撤,」曾擔任惠普台灣區公司董事長的黃河明就承認,他自己也不贊成貿然合併。
無獨有偶,今年一開春,就有兩本菲奧莉娜的傳記書問世,一左一右地再啟美國輿論界的爭議。
在《將近完美》(Perfect Enough: Carly Fiorina and the Reinvention of Hewlett-Packard)一書中,《Fast Company》雜誌資深編輯安德斯(George Anders)稱許菲奧莉娜的遠見和勇氣,認為她用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決心,說服了多數原本抱著遲疑態度的董事會成員,用期望重整產業生態的熱情改變了反對票的心意。安德斯指出:菲奧莉娜不想成為董事會的工具,好像她只是一個來讓企業更上軌道的打工仔;菲奧莉娜要證明她的能力、她對資訊產業的遠大願景,才是讓這家IT老店再創新局的最佳憑藉。

**合併前的風風雨雨

**
不過,另一本今年2月甫出版的《逆勢出擊》(Backfire: Carly Fiorina's High Stakes Battle for the Soul of Hewlett-Packard)中,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資深記者巴洛(Peter Burrow)追蹤菲奧莉娜如何在最後一刻扭轉機構投資者的反對聲浪,特別是讓持有2500萬股惠普股票的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站在她這邊。巴洛認為,菲奧莉娜使用各種手段,最終讓德意志銀行投下贊成票,包括傳達以下的曖昧訊息:如果合併案不成,德意志銀行可能拿不到100萬美金的顧問費(還有日後與惠普的顧問合約)。如果屬實,這不僅是CEO的道德問題,更涉及專業經理人的利益衝突。
惠烈在去年3月對惠普提出訴訟,控告公司提供不實財報預測,誘導投資人針對合併案投下贊成票,並以不當方式影響德意志銀行的正常決策;德拉瓦州法庭在5月駁回惠烈的上訴,解除了合併案的最後障礙。自去年4月開始,惠普公司不再將惠烈提名為董事會成員;但惠烈也發表友好聲明,祝福惠普與康柏合併案能產生更好的結果。這場「老東家火併新掌櫃」的委託書大戰,以及在合併案中出現的風風雨雨,就此暫告落幕。
儘管饒富爭議,菲奧莉娜還是在合併案中獲得勝利;在前任康柏執行長卡沛拉斯(Michael Capellas)離開新惠普後,她名正言順成為公司的唯一當家。菲奧莉娜證明了她可以將兩家公司合而為一,現在她必須證明新公司可以賺錢。
在去年年底,戴爾電腦在個人電腦領域的全球市佔率攀升至第一,並在新惠普擅長的印表機與PDA領域頻頻出招;IBM則在高階Unix伺服器領域提升影響力,併購了知名軟體開發平台廠商Rational,並且繼續投下鉅資開發新世代的半導體技術,還收購了適華庫寶(PriceWaterHouseCoopers)的全球商務諮詢與技術服務部門──原本是惠普重要的合作夥伴,同時也是惠普極有興趣併購的對象。合併後的新惠普成為一個龐然大物,在高階、中階與低階市場都有相關產品;面對競爭對手的攻擊,除了削減成本有一套外,菲奧莉娜得要找到讓公司營收成長的新動力。

**能否再次啟動成長的引擎

**
無論如何,這家天蠶再變的老牌電腦公司依然展現驚人的企圖心。在高階的企業e化市場,面對難纏的IBM,菲奧莉娜發起和應用伺服器大廠BEA的結盟行動,並打算深化與思愛普(SAP)、甲骨文(Oracle)和仁科(PeopleSoft)的合作關係,以對抗IBM在此一領域的龐大勢力。在中階的伺服器市場,惠普獲得康柏強大的ProLiant產品線,在和微軟加強合作的同時,也擴大對Linux作業系統的支持。在利基市場,菲奧莉娜認為根本無須擔心戴爾電腦進軍印表機領域,惠普的競爭優勢非常穩固,戴爾的直銷模式難以撼動惠普根基。在低階市場,她有信心惠普會重奪個人電腦的銷售寶座,公司會強化線上電子採購鏈,同時引進廣受消費者歡迎的直銷模式,以和不斷攻城略地的戴爾爭出勝負。
「我們應該超越目前世界經濟瀰漫的壞消息,」在去年底的演說中,菲奧莉娜重申她對公司的期望,也暗示惠普會更加廣結善緣,以強化自己的競爭優勢,「惠普將會與合作夥伴攜手並進,這是我們獲得成功的重要步驟。」
菲奧利娜的任何決定,都會影響台灣資訊廠商的命運。以新惠普積極推動的「電子採購鏈」來說,就讓台灣的華碩與鴻海嚐到苦頭。去年底,新惠普透過線上競標方式決定2003年康柏桌上型電腦主機板訂單,估計每月有50萬片出貨量,讓大眾、華碩、微星與鴻海拼上老命不計成本搶單;業界人士估計,最後雖然由華碩與鴻海拿到訂單,但利潤被壓縮到幾乎是倒貼的地步,更對其他代工業者造成壓力,深怕日後每家國際大廠都比照同樣方式,讓代工廠彼此自相殘殺,大廠坐收漁翁之利。「台灣做人家代工的,利潤越來越微薄,現在都是ㄍㄨㄟˋ人相助啦,」建碁科技總經理蔡溫喜說得傳神,「跪著的跪,不是富貴的貴。」
在合併案完成後,許多人不看好菲奧莉娜會在公司順利留下,認為她遲早會被董事會請走。
這些懷疑者可能錯了。但如果菲奧莉娜想要繼續獲得惠普的聘僱合約,更關鍵的決定者是市場和客戶,而不是董事會。到今年5月,華爾街和業界將會鉅細靡遺地檢視合併一週年後的成績單;不管她是近乎完美,或者逆勢出擊,這位資訊界的話題女王看來永遠都得和時間賽跑。現在正是關鍵時刻,除了擅長的熱情與速度,她必須為新惠普這家老牌新公司,注入長程競賽中不可或缺的持久耐力。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