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市值首次衝破3兆大關!納德拉如何讓大象起舞?拆解他的重返榮耀之路
微軟市值首次衝破3兆大關!納德拉如何讓大象起舞?拆解他的重返榮耀之路

2024.1.25

在AI風潮帶動下,微軟市值週三突破3兆美元,成為史上第2家市值超過3兆的企業。今年初以來,微軟與蘋果一直在爭奪市值第一地位,本月蘋果一度失去寶座,被微軟超越。

先前彭博社的報導也指出,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上任至今,微軟股價共上漲超過1000%,且在人工智慧助攻之下,也讓微軟成為AI競賽領先者。

彭博根據監管文件推算,納德拉從微軟獲得的總報酬,包括配股、配息、薪資、獎金在內,一共超過10億美元。

納德拉是如何帶領微軟再創巔峰?以下為2021年10月15日的報導,帶你拆解納德拉翻轉微軟的背後秘密。

《你為什麼不想當微軟的執行長?(Why You Don't Want to Be Microsoft CEO)》是《彭博(Bloomberg)》2014年1月所發布的文章。當時微軟第2任執行長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交出大位,媒體竭盡所能嘗試找尋這家1975年創立的科技巨頭下一位繼任者。

後來的故事就廣為人知了,在眾人意外中,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上台接管了微軟,在位5年的時間就被《財富(Fortune)》評選2019年「年度企業家(Businessperson of the Year)」冠軍。

在2021年6月,微軟更成為繼蘋果之後,美國第2家市值超過2兆美元的上市公司。同月,納德拉獲得董事會一致通過,接替獨立董事約翰・湯普森(John Thompson)兼任微軟董事長的職務。截至2021年9月,微軟的市值從納德拉接手時的3,116億美元,跳躍性地成長了6倍以上,達到2.29兆美元。

納德拉翻轉了微軟,甚至讓大象跳起了舞來。

微軟執行長_納德拉
「擔任執行長那刻起,我就把改造公司文化列為首要任務」——薩蒂亞.納德拉
圖/ 微軟官網

改變第1步:認清現實——跳脫以微軟為中心的思維,成為「賦能者」

翻開納德拉的人生,就像是典型的印度裔成功人士模板 :出生於印度公務員家庭,夢想成為板球選手,在接觸電腦後轉換人生方向,大學攻讀電腦科學,到美國進修並移民,並於20幾歲時加入微軟,一路攀登到微軟最高的寶座。

但是讓他與科技巨頭執行長截然不同的,不是國籍、膚色、學歷,而是性格。自納德拉嶄露頭角以來,同理心、溫柔等詞彙就常伴在他左右,並有勇氣拋棄捨我其誰的中心思想,轉換微軟的帝王性格。

納德拉的非典型從上任後的第一個記者會能觀察一二。那是他首次以執行長的身份公開露面,雖然被媒體形容成「一改鮑爾默風格」:沒有好大喜功的聲光效果,但納德拉在會中宣布了適用於蘋果iPad的第一個Office版本,說來簡單,但卻代表微軟踏入了新的方向,不再以自我為一切的中心運作。儘管軟體一定在他掌舵之前就已經開始開發,但由納德拉來發布別具意義。

比爾蓋茲_限編輯用_Bill Gates_JStone_Shutterstock.jpg
比爾蓋茲曾言:「讓每一個家庭、每一張桌子上,都有一台運行著微軟軟體的PC。」是過去所有微軟人的使命,但如今,PC電腦已不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科技裝置。
圖/ shutterstock

不只如此,他也膽敢親手撕掉微軟的天條。

比爾蓋茲宣言:「讓每一個家庭、每一張桌子上,都有一台運行著微軟軟體的PC。」一直以來都是所有微軟人的使命。20多年的時間,的確每一個人都擁有電腦了,沒想到的是,更多人更離不開的是掌上的手機,與微軟沒什麼關聯,就連比爾蓋茲都說:「PC已不再是多數用戶常用的唯一電腦,甚至不是最主要的裝置。」

所以納德拉親手撕掉了微軟的天條,為微軟寫下新的宣言:「賦能地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讓他們成就不凡。」這一次微軟不再唯我獨尊,而是賦能者,就連比爾蓋茲都說:「微軟在納德拉的領導下,跳脫了純以Windows為中心的思維。」

改變第2步:植入同理心DNA——讓同事不再針鋒相對,也更了解客戶需求

而同理心則是貫穿納德拉行事的準則,他於著作《刷新未來(Hit Refresh)》中也提到:「新科技以前所未有之勢顛覆現狀,同理心特別重要可貴。」家人正是我們來到世上所遇到的第一批重要的人,家庭也是學習同理心之地。

納德拉的兒子贊恩(Zain Nadella)在出生時,因缺氧窘迫需要緊急剖腹生產,導致重度腦性麻痺,必須依賴輪椅與家人的照顧。長時間跟贊恩相處,讓納德拉學會用贊恩的視角看世界,把這份柔軟帶進微軟,微軟開放了,不再跟同業壁壘分明,內部也不再劍拔弩張。

曾有漫畫家畫出科技巨頭們的組織圖,其中微軟那張圖,公司內的組織互相拿槍指著對方,沒有比這更貼切形容過往微軟內部的緊張氛圍。但是微軟的員工為什麼彼此對立?原因來自績效考核制度,為了凸顯自我的優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批評,並避免提出任何異想天開的點子。

2017 microsoft build satya nadella 1.PNG-copy
溫柔、同理心是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祕密武器。他文化優先的策略,讓微軟一改帝王性格,並放下自我中心,再創PC時代之後的高峰。
圖/ 截自微軟影片

要讓這群優秀科技人卸下心房,納德拉要求高階主管閱讀《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這是一篇關於懷抱同理心合作的論文,這也意味納德拉要用不同於比爾蓋茲、鮑爾默的管理方式,用合作取代競爭,力量反而更強大。

「我們必須培養更深的同理心,理解客戶未說出口、未被滿足的需求。」為了塑造團隊感,納德拉把不同部門員工打散,組成一個個小團體,由一位產品經理帶隊。思考模式轉變成「客戶」和「微軟」,不必再彼此競爭,才能培養同理心。

納德拉曾說:「在2014年2月冷颼颼的那一天,董事會宣布我將擔任執行長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改造公司文化列為首要任務。」已故的當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過:「文化把策略當早餐吃(Culture eats strategy for breakfast.)。」也就是說企業文化的影響力遠勝策略方向,納德拉一改微軟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並把同理心帶入企業文化中,在商業數據上也取得亮眼的表現。

2021年7月,微軟公布2021會計年度第4季財報,營收達462億美元,年增21%,淨利更高幅度成長了47%。股價方面,從納德拉接手以來,微軟股價在7年時間飆漲,微軟市值也隨之成長了6倍以上。

最強執行長納德拉,微軟股價7年翻6倍
圖/ 數位時代

此時必須回頭看納德拉接棒的那一年,2014年微軟可說是處於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之後最黑暗的時刻。雖然,微軟仍是一家相當賺錢的公司,甚至在鮑爾默任職執行長期間,營收還大幅成長了3倍、獲利成長了兩倍,但資本市場並不買帳,微軟股價一度跌破20美元,證明了投資人對於微軟的前景充滿疑慮。

從《快速企業(FastCompany)》引述研調機構Jackdaw分析師道森(Jan Dawson)對於微軟的評價,可更了解癥結所在:「微軟沒有倒閉的問題,只是他們是否會跌入永久衰退的泥沼。」

在當時,整個科技產業正從個人電腦轉向行動端,更精確的說法,是蘋果靠著iPhone、Google靠著Android,一口一口咬下微軟Windows轉型失利未能獲得的行動市場。

從數據面來看,Windows Phone的市占率跌到4%以下,更別說Surface遭遇難關、搜尋引擎Bing乏人問津,連電腦作業系統Windows 8也是負評連連。在個人電腦時代叱詫風雲的微軟,邁向行動世界的表現差強人意。

改變第3步: 專注成長——裁撤手機業務,全力發展雲端

但要從泥沼中爬出,有同理心還不夠,心態上也必須作出轉變。納德拉曾提到,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的《心態致勝(Mindset)》對他來說至關重要。

書中提到了兩種思考方式,擁有固定思維模式的人,會堅持於參與自己擅長的技能能發揮的活動,因害怕風險不願意嘗試新事物;而專注於成長的人,就算知道不一定會成功,還是把學習新事物當作使命。

這本書意外適合用來描述微軟。PC是微軟能夠大展拳腳的領域,但受限於固定思維模式,讓微軟無法踏出新的一步,把目標放在成長,才是關鍵。也因為微軟能放下以自身為中心的執念,才可以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把最好的產品帶給客戶,而不是為了自尊、推開成長的可能性。

Office 365
在納德拉的方針下,微軟還把最強明星產品Office也搬上了雲端——Office 365,深受許多使用者喜愛,也為微軟帶來營收成長。

納德拉上任後接連裁撤了手機業務、刪減Windows部門的預算、重新開啟了Surface產品線、投入了擴增實境設備HoloLens。其中最關鍵的布局,是納德拉「雲端優先(Cloud First)」的戰略,奠定了微軟重獲資本市場追捧的主因。

不只有商業雲,微軟還把最強明星產品Office也搬上了雲端。2020年微軟雲端相關業務貢獻了595億美元的營收,超越了亞馬遜AWS的454億美元,雖然涵蓋範圍較廣,包含相關的App與服務,微軟仍搶下雲端龍頭寶座。

過去7年以來,微軟在納德拉的領導下也進行了許多關鍵性的收購,2016年以262億美元買下職業社群平台LinkedIn、以75億美元收編原始碼託管服務平台GitHub,再砸了75億美元併購遊戲開發商貝塞斯達母公司ZeniMax。LinkedIn為微軟帶來強大的用戶數據庫、在收購GitHub之前,微軟已經默默地成為該站上貢獻最多開源專案的企業,而在遊戲領域的併購,也替微軟拓展出更廣闊的領域。

Windows 11.jpg
Windows 11宣布攜手亞馬遜應用程式商店,將可運行Android App。

在2021年6月,微軟宣布了全新的作業系統Windwos11,很「納德拉風格」地大力擁抱了Android系統,宣布攜手亞馬遜應用程式商店,讓Windows11將可運行Android App。如同微軟開發iOS專用的Office版一樣,這一次,要讓Windows也能提供使用者需要的功能,儘管那本身不是微軟所開發的資產。

微軟的DNA已經被納德拉更新了,一家願意與他人結合,提供客戶、消費者最好體驗的科技公司——大象真正跳起了舞。

如果去看納德拉公開場合的演說,常會發現他非常喜歡引用詩句,他曾引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史坦納・艾略特(T.S. Eliot)的一首詩:「我們將不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最後,終將回到起點,這時才算第一次認識它。」納德拉所領導的微軟將不停地探索,至少在他擔任執行長任內,想必會反覆回到原點,思考微軟的目標,是讓所有人成就不凡。

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1967年8月19日出生於印度第四大城市海德拉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MBA,曾任職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

最新10月號雜誌《無程式碼時代來了!》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吳佩臻、張庭銉

關鍵字: #微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