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PODCAST 由【台灣微軟、旭時報、數位時代】共同製作、宣傳,完整內容請見《旭時報》
發生了什麼事?
疫情對一般上市公司影響較大,還是對家族型企業更具衝擊?答案很反直覺,哈佛商業評論研究發現,家族企業存續力比一般企業要強;然而,二代的工作不是保本,而是維持企業迎向挑戰的能力。
因為,家族企業以幾代人來思考,而不是以季度的財務表現來思考;這種將長期生存置於短期利潤之上的經商方式,使得家族企業更能在短期衝擊中活下來。 (HBR)
台灣的家族企業多集中在傳統製造代工業,80%的家族企業在5年內會由第二代成員接班,二代接班人普遍認為內部存在抗拒數位轉型變革的阻力。(PWC)
怎麼在接班過程中,讓家族企業數位賦能?企業領導人的數位思維和素養攸關企業迎向大破壞時代的創新能力,也是家族型企業未來存續的關鍵。
機械業的接班挑戰
智慧化趨勢對製造生產帶來革命性影響,機械是製造業之母,供應鏈最上游,台灣的精密機械業在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機械業者的智慧製造能力愈強,愈能有效協助製造業智慧化。
台灣中部的精密機械聚落,多是具悠久歷史的家族企業,面對這波智慧製造轉型的趨勢,台灣機械業接班人都面臨數位轉型的艱鉅挑戰。
導入智能製造可分成三階段,包含「聯網」、「預知」、「認知」;台灣製造業多從機台「聯網」出發,具備基礎監控能力,但是「預測」和「認知」卻總是事倍功半。
「先求有,再求好」的觀念是製造業智慧化卡關的主因,看得見的資料都收集了、儀表板也蓋好了,但是具體要「改善什麼」的問題卻做得不夠。
當製造業主無法透過機台資料協助他們做「更好賺錢」的決策,自然不會覺得「智慧機械」可以帶來附加價值;機械業者要迎向工業 4.0 的全球競爭就更難了。
機械業如何打造智造平台?
站在設備供應的機械業者觀點,如何一步到位,讓智慧機械可以數位賦能製造,不但要「看的到」,也要能支援製造業者「然後呢?」 的需求。
「智」造生產必須以資訊系統,串接人、機、料、法、環多元而異質的資訊源(data source),微軟把這個中樞擴展成「Open Manufacturing Platform (開放智造平台)」, 運用混合雲技術,打造一個兼容而具彈性的 OT+IT 整合平台。
因此,機械業者要支援這樣的設備基礎,本身的數位化也必須到位;支援業界資料交換標準化、支援混合雲基礎是基礎打底工作。
機械設備以模組化和服務化的方式提供,支援製造業的客製化需求,選擇適合的模組, 才有可能促進IoT解決方案的商務回收效益,讓製造業者相信「智慧價值」。
更多精彩深度對談,立刻關注《旭時報》
1:迎接市場新挑戰 「數位轉型」該從何做起?
2:拒被貼上傳產標籤 新管理思維怎麼應用在機械業?
3:盼製造變得更容易與智慧 如何消弭「數位落差」?
4:聯手共創更多可能性 二代接班人改變傳統競爭關係?
5:陳伯佳的管理精神 告訴你從「心」開始改變的秘訣
完整全文閱讀: 《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