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日本車站廣告被罵爆、一天就下架!引發哪些爭議?
「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日本車站廣告被罵爆、一天就下架!引發哪些爭議?

企業發布廣告通常是為了提升社會認知及企業好感度,以促成客戶購買商品和採用服務,然而有些廣告卻適得其反,激起負面輿論聲浪,成為難以收拾後果的「炎上」廣告。

近期,一支刊登於日本車站的廣告因為招來眾多負評,刊出短短一天便宣告下架,該公司社長甚至為此刪除貼文、道歉。為何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過去也有一些爭議廣告的案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反思?

靈魂叩問直戳痛處

10月4日星期一早上,東京品川車站牆上的廣告看板出現大量白底黑字廣告標語,全都寫著同樣的一句話:「你期待今天的工作嗎?」,在日本社群平台上引起熱議。

網友的評論主要以批評為主,包括「我非對自己的工作有期待不可嗎?」、「又不是每個人都為了有趣才工作的」,認為在這個時間地點播這個廣告「傷害了很痛苦但還是得工作的人」、「簡直是反烏托邦(看似平和但充滿弊病,讓人感到絕望的社會)」,上班族們紛紛吐露自己的苦澀心聲。一些人也以此作出迷因圖,將看板換上正能量鼓勵話語、搞笑圖片,苦中作樂。

此廣告由人力資源公司Alpha Drive刊登,在負面輿論蔓延後,於隔日中午便撤下了廣告,並為「不考慮受眾的表達」致歉,表示團隊將努力恢復公眾的信任。該公司社長麻生洋一原先在個人推特上宣傳了該廣告,也在飽受批評後刪文道歉。

「今日の仕事は、楽しみですか」東京品川站炎上廣告
圖/ Twitter

本次廣告刊登的品川車站,每日乘車人數約22萬人,上下班時間總是擠滿了西裝革履的上班族,時常是新聞台拍攝上班情境畫面的取景地,在這次事件也被戲稱為「社畜走廊」。自10月起, Alpha Drive以「增加期待今天工作的上班族」為標語刊登一系列報紙廣告,宣傳其作為人力資源公司的理念,車站廣告便是其中一環。

原先立意良善的廣告,為何會招致這麼大的反彈?事實上,該車站廣告在白底黑字的標語後還有一小段內容,寫道:「如果讓人期待的工作增加的話,社會將變得更加富饒」,實際上是傳達正面積極的態度。然而,雖然該廣告僅是螢幕上眾多輪播廣告的其中一則,並只會在行人眼前出現數秒,但在社群平台上卻成了密集的靜止圖像,帶來更強烈的感受。

另一方面,廣告傳達出「應該做讓自己期待的工作」的價值判斷,並隱含上對下的說教感,忽略了現實中人們的苦衷,容易令人感到不是滋味。

不夠同理受眾惹的禍

前述廣告的表達,對受眾的需求有錯誤想像與期待,也與實際情況不符,可總歸為一句「廣告方未設身處地同理受眾」。過去在英國,也曾有類似例子。

2015年,美國瘦身產品公司Protein World推出一系列廣告,其中刊登於倫敦地鐵的一幅廣告以「準備好你的海灘身材了嗎(Are you beach body ready)?」標語配上身材姣好的比基尼女郎,引起路過行人的不滿。人們抨擊該廣告宣揚特定審美觀、對女性身形的歧視羞辱,甚至出現了破壞行為,有人憤怒寫上髒話,也有人暖心寫道「每個人的身體都準備好了」、「愛自己身體原來的樣子」。

一些民眾也發起撤除該廣告的連署,共有70,000多人簽署響應。英國廣告標準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收到了380多份對於該廣告的投訴,最後該廣告遭到下架,但並非因為人們的抗議內容,而是認為其宣傳的瘦身療效有所疑慮。

然而,Protein World並未對此道歉,面對人們的質疑與揶揄,其在社群平台上的回應仍維持一貫品牌風格與立場,並聲稱此次爭議宣傳帶來了200萬英鎊的額外業績。

訴求社會正義時更需謹慎

另一方面,除了直觀地行銷公司業務項目,一些企業形象廣告,也會融入對社會正義的追求,此舉可能提升品牌高度,但也易踩到紅線,造成不同立場者的對立交鋒,產生「消費族群」之虞,成為炎上廣告。

2019年,吉列刮鬍刀推出一則廣告短片,旨在鼓勵男性成為最好的自己,希望消弭日常中的陽剛崇拜與大男人主義,呈現勸阻男性進行霸凌行為、騷擾女性等內容。

該影片在發布48小時內,觀看次數即超過200萬次,一些人讚揚這則廣告所傳遞的價值,但作為吉列客群的男性族群,對此的反應卻多是負面的,不喜歡該影片的人數(168萬)達到喜歡的兩倍之多。他們認為這則廣告強化了刻板印象、醜化男性形象,助長女權主義,並表示永遠不會再購買吉列產品。

吉列廣告1.PNG
2019年,吉列刮鬍刀推出一則廣告短片,旨在鼓勵男性成為最好的自己,但該則廣告卻引起男性消費者的不滿,引發爭議。
圖/ Gillette via Youtube

吉列品牌總監Pankaj Bhalla表示,引起爭議並非他們的本意,並指出:「男子氣概(masculinity)是一個複雜而多層次的話題,我們期待各種辯論和對話。」

鏡頭回到台灣,2018年全聯福利中心的中元節廣告,被認為影射陳文成命案而引起爭論,觸動了政治議題的敏感神經,也意外延燒出控訴員工過勞的勞權紛爭,在播出5天後下架收場。

炎上廣告策略可說是把雙面刃,恐損及品牌形象,最糟的情況則是被消費者抵制,列為拒絕往來戶;但往反方向思考,相較於一般中規中矩的行銷企劃,炎上之後反倒能創造巨大聲量,觸及更廣泛的群眾。

大眾無從得知這是廣告方的無心之過,或是刻意為之。但企業需體認到涉及爭議內容的廣告,可能帶來的反作用力,預先為公關危機處理做足準備,應是較完善的作法。

資料來源:ITMediaBusiness InsiderBBCFast Company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商務

【延伸閱讀】
1.靠「座標之力」突破演算法限制!聞氫哥引爆社群潮流,酸辣毒雞湯抓住你心也抓住臉書
2.Google 搜尋再變革!AI 黑科技「MUM」將如何影響使用體驗與線上行銷?

最新10月號雜誌《無程式碼時代來了!》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吳佩臻、錢玉紘

關鍵字: #廣告行銷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