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 2035 預見智慧‧移動新未來」論壇圓滿落幕  活絡產業發展與接軌國際趨勢
「VISION 2035 預見智慧‧移動新未來」論壇圓滿落幕 活絡產業發展與接軌國際趨勢

2035年,燃油車跟電動車銷售量將出現黃金交叉點,電動車產值預估將超過6兆美金,為協助台灣產業接軌國際、掌握先機,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攜手外貿協會舉辦第一屆「2035 E-Mobility Taiwan國際趨勢論壇」,揭示在電能驅動(Move)、智能駕駛(Autonomous)、聯網科技(Connect)、人車互動(Interaction)、共享服務(Share)等5個領域的最新趨勢與軟硬體技術發展,邀請國內外產學研專家,從創新技術跟產業應用兩個面向進行深入討論,激發智慧移動的無限可能。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局長江文若十分看重此次論壇,她提到:「氣候變遷跟永續發展將加速全球電動車產業發展,在這個發展關鍵期,貿易局積極透過雙邊平台等方式協助台灣企業掌握各國電動車政策與產業發展,如加拿大、印度等國家,協助台灣電動車相關業者合作搶先機,很期待可以透過這次論壇看到2035年的智慧移動樣貌。」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表示:「貿協將電動車產業視作今年的重要議題,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包括電動車數位產業地圖、E-Mobility Global Demo Day新創競賽,以及電動車產業CEO專班等,期望能更好的協助台灣電動車產業接軌國際、掌握電動車市場先機以及媒合商機。」

「美國拜登總統在今年中簽署《美國供應鏈行政命令》,致力於建立高韌性供應鏈,因此,美國在臺協會(AIT)積極促發雙邊產業互動。」美國在臺協會商務組組長歐德瑞表示,在電動車這個領域,目前已跟17家台灣供應鏈夥伴洽談至美開拓業務的可能性,將進一步透過系列活動深化美國與台灣的關係。

以軟體服務為電動車賦能,加速智慧移動世界到來

「2021是電動車元年,面對蓬勃發展的電動車趨勢,MIH不僅要發展永續、合作共贏,更要進一步制定標準。」財團法人MIH EV 研發院執行長鄭顯聰表示,電動車是智慧移動的載具,如何透過資通訊技術跟軟體服務提供駕駛者、乘客不一樣的體驗,最為重要,也是MIH努力的方向,目前,已成立16個工作小組,針對能源管理、熱能管理、動力系統、車身等領域制定標準,以群策群力的方式加速電動車佈局。

Arm也肯定軟體服務對發展電動車、智慧移動的重要性。Arm台灣總裁曾志光表示,以前講改車,是換輪胎、改底盤,但在智慧移動世代,在軟體服務的加持下,只要一個按鍵,就能夠提升馬力、升級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或者是取得最新的娛樂服務。「軟體驅動的電動車是推動智慧移動世代到來的關鍵,為了加速這天的到來,Arm除提供Cortex系列晶片協助提升電動車運算效能,更進一步推出嵌入式邊緣裝置可擴充開放架構(SOAFEE)降低車廠開發門檻、提供差異化服務。」

從晶片、馬達到智慧交通管理,攜手生態夥伴推創新應用服務

「一個品牌自己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智慧移動新世代,需要透過開放生態系統與跨業夥伴合作。」意法半導體亞太區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Giuseppe Izzo表示,意法半導體除從Digital、Driver跟Power三個層面推出自動化跟產業應用服務以加速智慧移動世代的到來,致力於應用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等新材料以滿足電動車等講求高效能與低功耗的應用需求,還會攜手新創、跨業夥伴提供客戶一個橫跨晶片到電動車服務的全方位解決方案。

大同早在2006年就切入EV動力系統開發,在累積15年的經驗後,將以電動車動力系統供應商身份耕耘市場,攜手產學夥伴一同優化服務能量,如大同永磁馬達與朋程功率零件等,同時,也會開始評估投資電動車設計公司以切入商用車市場。大同總經理何春盛表示:「大同生產的電動公車用馬達(最高)效率高於96%、驅動器則高於97%,節能省電表現與世界大廠一致,接下來,將以台灣市場進行練兵,然後,將產品輸向海外市場。」

西門子則致力於透過數位科技將無縫串聯各種運輸工具,打造乾淨、可靠、人人負擔得起的移動服務。台灣西門子總裁暨執行長Erdal Elver表示,為協助國家、城市解決未來(都市)移動帶來的交通擁塞、能源耗損與碳排放量等議題,西門子鎖定鐵路基礎架構(Rail Infrastructure)、聯運解決方案(Intermodal Solution)、端到端專案服務(Turnkey Project)、機車車輛(Rolling Stock)、智慧交通系統(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充電樁(E-Mobility Charging)等六大領域推出解決方案,並成功協助世界各國、各城市解決交通挑戰,期望能與台灣交通運輸夥伴展開密切合作。

在「2035 E-Mobility Taiwan國際趨勢論壇」上午場的高峰對談由外貿協會黃志芳董事長擔任對談主持人,黃志芳指出在蓬勃發展的電動車、智慧移動市場,想要彎道超車,就不能輕忽結盟的重要性,而這,也是MIH EV 研發院積極邀請來自軟體、科技、硬體、服務、車廠等跨領域夥伴加入的原因。鄭顯聰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將傳統金字塔式的供應鏈打破,轉變為扁平化的合作模式,不做無謂的浪費,以相輔相成的方式達到目標,同時,拿全球資本支持擁有創新技術的新創,激發無限可能。」

下午「智慧移動 產業應用」對談貴賓們共同合影留念
下午「智慧移動 產業應用」對談貴賓們共同合影留念
圖/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從電動車到自駕車,開放共榮有助於活絡生態體系發展

「台灣汽車電子產值預估將從2020年的2,700億台幣增長到2035年破兆的規模,主要驅動力有二:首先是來自歐美車廠的汽車電子零組件跟ADAS等汽電系統需求,其次是台灣對自駕車隊的需求。」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總經理王正健進一步解釋自駕車隊應用範疇包括以自駕巴士車隊取代部分捷運系統,以及長途高速公路的貨車應用等。

勤崴國際總經理黃晟中則認為,從老年化、缺工等市場現況與廠商技術發展等面向考量,偏鄉與觀光巴士是台灣自駕車服務最快落地的應用。「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自駕車應用範疇是從封閉場域、低速可控、可控高速再到全面開放,藉由在過程中累積經驗與技術,將有助於推動自駕車服務普及。」

台灣智慧駕駛執行長沈大維認為,在蓬勃發展的全球自駕車市場,台灣廠商有三大利基:首先是打造一個可以讓自駕車運行的數位道路基礎架構,因為這個涉及在地文化,如台灣機車潮等,必須由在地廠商進行開發;其次是車聯網應用;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以自駕巴士代工模式協助全球各地新興車廠佈局市場。

看好電動車乃至智慧移動市場,微軟致力於透過Azure發展產業雲服務,例如有助於推動智慧移動的Azure Mobility,協助自駕車夥伴更好的發展自駕車與輔助駕駛,例如日前宣布跟通用汽車與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宣布長期策略合作。對此,微軟智能產業雲解決方案亞太區總經理葉怡君表示:「不僅Cruise,微軟的目標是透過Azure、開放合作模式,協助實現『零衝撞』、『零塞車』跟『零碳排』。」

在「2035 E-Mobility Taiwan國際趨勢論壇」下午場的高峰對談中,每一位講者都指出階段性發展的重要性,Optimal車輛設計開發處長嚴上和建議從車開始,他說:「唯有電動車普及,才有可能實現『Drive by Wire』、帶動自駕車的普及。」而黃晟中則指出車聯網、交通號誌聯網等數位基礎架構的重要性:不僅會直接影響台灣自駕車的可行性、普及率,還會影響台灣產業前進國際智慧移動市場的腳步且無論是電動車還是自駕車,都只是智慧移動的一個終端,更重要的是後面的管理平台,期望能透過跨域夥伴合作的方式打造一個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以輸出海外市場,尤其是跟台灣一樣有機車文化的泰國等。而王正健則進一步提醒:「隨著應用的不同,自駕車種的不同,數據資料跟系統平台也需要進一步打通,以加速智慧(自駕)移動生態圈的成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