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上映的《魷魚遊戲》迅速登上Netflix的榜首當然事出有因,不少海內外的前輩也曾撰文分析該平台的來時路、韓風的勢頭和導演演員的個人生涯,此文打算前瞻其可能走向實體之路。
這次《魷魚遊戲》的現象不吝是該平台的成功,或韓國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更上層樓,更反映了現時線上線下如何快速結合的現象。比如為了推廣這部電視劇,就算是在疫情之中,在巴黎街頭也設有官方的體驗店,也在荷蘭或韓國的街頭大玩劇中「一二三木頭人」遊戲,引來大量人潮排隊支持。
此外,民眾立刻運用民間智慧炮製線上的謎因 (memes) 和線下的椪糖,也有人找到商機印製劇中的綠色外衣和粉紅套裝而大賣,更令人驚喜的是韓國文化中心快速應變,於杜拜世博會中邀請來自世界的觀眾一起玩劇中的童趣遊戲。
一個月之內線上線下的回應速度之快,實為人所驚歎,除了證明網店對潮流的市場觸覺非常敏銳之外,也是前所未見的跨國集體現象。
會有亞洲的魷魚遊戲主題樂園嗎?
嚴格來說,暫時沒有跨國的亞洲主題公園品牌,來自美國的迪士尼、環球影城和Six Flags是現在最大的品牌。尤其係迪士尼的興起與上世紀創立的幾大卡通人物和故事相關,漸漸從電影銀幕裡的2D影像化身在主題公園的主角,使樂園成為各地迪士尼卡通愛好者前往朝聖的聖典。
樂園中的設計都與一切外隔絕,利用燈光、音樂、舞蹈、機械和卡通角色刺激觀眾,讓客人可以親身感受到白雪公主或米老鼠般的世界,苦心經營在現代營營役役生活中,尋找快樂的烏托邦,鼓勵消費和娛樂至上,也是老小咸宜的奇妙之旅。
觀乎現時的熱潮,似乎《魷魚遊戲》有能力像迪士尼般由戲劇內容中脫變成多元化的產品,就像當年根據《22世紀殺人網絡》改成的電競遊戲,也有Pokémon樂園曾經曇花一現,其他影視漫畫小說作品如《哈利波特》、《復仇者聯盟》、《超級瑪莉奧》、《機動戰士》和《海賊王》等中的人物也成為主題樂園的角色。
此外,就像以往西遊記之於荔園,亞洲尚有什麼可用的文化資源,來建立獨一無二的亞洲主題樂園?是金庸古龍小說中的武俠人物,還是一鼓韓風吹襲世界下的電影電視角色?
據媒體報導指《魷魚遊戲》已與遊戲開發商接洽中,我認為該片甚至係Netflix憑藉其背後大量劇集和人物,深具潛能擴展內容成像環球影城一類的主題樂園,或密室逃脫的遊戲體驗活動。
園中可以提供種種劇中的韓國食品包括賣到斷市的椪糖,與現時樂園流行的美式熱狗、汽水、爆谷和棉花糖風格不盡相同,讓遊客親身體驗箇中韓風,這大概是同一平台下的名劇《紙牌屋》或《王冠》未能企及的。
而且有趣的是,與到場的陌生觀眾一同參與打畫片或彈珠之類的比賽,這的確是前所未有的,以往的樂園通常會放置像過山車、摩天輪、跳樓機或呇呇轉的旋轉木馬般的機械乘具,最具互動的也許只有碰碰車之類的遊戲。
《魷魚遊戲》的集體遊戲正好顛覆了以往的規則和類型,劇中已登場的六款遊戲以往大概難登大雅之堂,但規則易學、具競爭性,大人小孩都適合。當然像拔河這類體力活動的話,可能要按年齡性別體重進行分級比賽。
加上尚未登場電視劇的第二季 (或更多後繼的片集或電影) 中可能會有更多遊戲登場,這都充滿了主題樂園可玩的點子。有評論指《魷魚遊戲》於疫症蔓延中來得合時,我更期待疫症退去後免除憂慮大玩集體遊戲,這會是大家所期待在大流行以後自由參與的活動嗎?
隨著電視、錄影機、電子遊戲機以及其他娛樂選項的出現,數十年來一直令樂園經營愈來愈困難,近兩年更因為疫情而血本無歸。除了當年荔園結業令人懷念之外,也有香港迪士尼樂園經已連續六年入不敷支,去年更傳出海洋公園可能關門大吉的消息。也許更高的摩天輪和更快的越礦飛車也是無濟於事,改變經營策略和方式的其中一個辦法,可以考慮引入新的遊戲、主題故事和參與體驗,增強互動、4D或VR的設計,甚至加入密室逃脫。
值得留意的是,在《魷魚遊戲》開畫的同一個月,Disney+正式上線成為新的影片串流平台,播放自家製作投資的影片,證明線上線下的生意都吃重,到底這又會如何改變當中的商業生態?看看Netflix未來會否走實體之路來拓展收入來源?
而《魷魚遊戲》也有可能依循迪士尼童話故事的軌跡演化成魷魚遊戲樂園,將號碼456、067、001等經典人物和劇中彩色斑爛的場景再現,成為實體的集體遊戲世界,甚至在園中增設其他主題館,加入串流平台旗下如《Black Mirror》的角色令「黑鏡粉」可以置身於科技未來的超現實中。
雖然《魷魚遊戲》的熱潮能撐多久仍未可知,也許觀眾熱情如過雲雨一下子消退,也許劇中故事和遊戲會繼續發展成電競遊戲和合家歡的實體主題樂園。想像有一日,你受邀請到一個神秘島嶼,參加一個不足456人在場,也沒有456億獎金,更不會因被淘汰而死亡的遊戲,接過那一張印有圓形、三角和正方圖形的啡色邀請卡時,你會翻過去讀背後是一串電話號碼,然後打通電話接受邀請嗎?你期待成為那個007號嘛?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