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舒適的辦公室、一整天沒見人像鬼城!矽谷史無前例的員工革命來了
漂亮舒適的辦公室、一整天沒見人像鬼城!矽谷史無前例的員工革命來了

在這扇窗子面前坐了602天之後,我終於第一次回到辦公室上班。回去是想看看老朋友,也順便給點面子。結果老朋友沒看到,面子給了也沒人知道。

從7月1號園區就開放回來工作,也許是試水溫作為下一步計劃的藍圖。當然這是自願。最早說是九月1號全面回來上班,後來延到十月,現在延到明年一月。這一延再延,也許是為了疫情,也許是為了不願意告訴我們的原因。而這個現象在矽谷非常普遍。

窗
圖/ VOCUS方格子

要回去當然是還是回到原本屬於自己的那個老座位。走進辦公室就像進入一座鬼城,那層樓有近兩百個座位,那一整天包括我在內,只有兩個人,我比在家工作還要寂寞。老早就在媒體上看到矽谷沒人要回去上班,現在多少得到一些印證。

廁所的感應器又恢復到以往的敏捷,裡面也又播放著輕搖滾,拿鐵跟卡布奇諾仍是一大早就在準時那兒等著顧客上門。中午跑一趟餐廳更讓我感動⋯⋯所有的餐點都是兩塊錢一份,餐廳的服務人員比員工還要多,大家全部帶口罩,對每一位顧客都非常親切地招呼。

回到過去專門用來給員工休息和自習的樓層,裡面仍擺設著雅緻的沙發、高腳工作枱和吧枱,就像IKEA的陳列室。這裡提供自取的烈酒和高檔零食,可是一整天沒有一個人走進來。好像有人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在那兒等你來,可是沒人知道,也沒人在乎。

這裡的工作空間是家裡的幾十倍大,網路永遠不會斷,也絕對比家裡安靜。如果需要開會,所有的會議室都已經升級為Zoom的專用會議室。

可是這樣的辦公環境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回來?

OFFICE
圖/ VOCUS方格子

史無前例的抗拒潮

距離明年必須全體回到公司上班的日子只有不到兩個月,可是民調顯示只有19%的人願意每天回來上班。剩下的81%有一半希望永遠在家工作,一半願意彈性回來。矽谷在乎數字,如果有一半的員工不願意回來,兩個月後要如何收場 ?私下問過的同事幾乎都不願意回來,問到如果必須要回去怎麼辦,答案只有「換工作」三個字。事實上很多人根本不用等到那一天就先跳槽了。現在市場好得很,早點跳先搶好的,免得到時候擠破頭。

當然每一個人不願意回來的原因都不盡相同,這些後面我會歸類討論。

總之,看著拒不回辦公室的浪潮日漸升高,Google、Facebook、Apple、亞馬遜、微軟⋯⋯每一家都把必須回到辦公室的日子一再向後推延,話也越說越軟。亞馬遜才宣布不再堅持必須回來上班,把這個燙手山芋推給各個部門自行決定。
這個現象已經在矽谷全面發酵,最後被迫改變的不會是員工,而是僱主。這是一場科技公司史無前例的員工革命。

綜合幾篇報導的重要數字 ,我們就不難了解革命是不是真的正在醞釀中:

  • 疫情之前70%的科技公司都要求員工必須全面在公司上班。
  • 現在有幾家公司仍舊堅持不得而知,但很快就必須要公佈答案。
  • 如果僱主加薪三成鼓勵員工回來,67%的員工會選擇「不必了」。
  • 如果僱主強制規定回來上班,50%的員工說他們會辭職。

這麼大的變化在兩年前是沒有人能夠想得到的。到底是什麼力量在過去的20個月改變了這一切?

答案是「成果」兩個字。

不要再跟我談生產力

遠端工作
圖/ pexels

過去矽谷大型科技公司一直不敢全面推行長期在家工作的原因,是擔心產能會受到影響。除了個人生產力,矽谷更在乎的是整合、溝通與群策群力,這些都非常需要面對面在同一個空間裡建構──但是這個理論從來就無法證實,也無法實驗,以至沒有公司敢冒風險去挑戰。直到疫情來襲必須全面一夜淨空,在完全沒有準備,毫無測試也毫無討論空間的情況下,矽谷的辦公室一夜之間全部空了,可是一切仍需照常無縫運轉──這些,每一家都做到了。這長達20個月的測試到今天都沒停,沒有人敢否認這樣的測試夠長、夠徹底、夠有說服力。

結論是:產能不但沒有受到影響,每一家科技公司業績跟股票都爆漲。所以員工都開始質疑:為什麼我不能用這樣漂亮的成績單來交換自由?

的確,在家工作溝通方面仍會有一些損耗,可是這些都已經用加長工時補齊了。以前下班就走人,人去樓空之後別人也不好意思繼續追殺到家裡。現在沒有下班這件事,那些沒有了結的事也就不知不覺在晚飯後繼續悄悄進行。

所以嚴格地說,損耗的代價已經由員工承擔了,只要按時交出成果,只要公司達到預期業績,過去那一套妨礙產能的陳腐理論就不應該再成立。所以你沒有理由要我回來。

面對每一季的財報,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回答得出員工這樣的質疑。如果提出這樣質疑的高達50%,而且幾乎遍及各大科技公司,這對僱主們來說就是一場無法戰勝的革命。

必須在同一個空間面對面工作的觀念,在30年前是不可挑戰的理論。早期IBM和Yahoo都挑戰過,他們都是遠端工作條件尚未成熟時的開路先鋒,實施後也的確碰到產能和管理問題。後來這兩家公司都改弦易轍,要員工「不回來就滾蛋」。從此在家工作這件事也沒有人敢再提。

那時候潑出去的水可以收回,今天的情況大不相同,如果有CEO膽敢對員工說不回來就滾蛋,最後滾蛋的會是他自己。2020年被疫情逼得潑出去的那盆水,如今已經是覆水難收。現在僱主面臨的是要如何優雅收場,而不引發眾怒。

open office
圖/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以年齡層來分析

要探討背後原因,可以把工程師依年齡分成老、中、青三代來分析:如果30-45算是「中」,那兩頭就是「老」與「青」。為什麼年齡會是因素?因為這和婚姻狀況以及是否有小孩、房子都有關。媒體報導抗拒最強的就是30到45這個年齡層,但這也是矽谷的工作主力。

我的猜測是,30歲以下買房無望又多是單身,比較偏重於豐富的社交生活。疫情迫使他們關在分租的房間裡,如果解封之後還願意繼續關下去,唯一的可能就是他早就搬離到其他城市,或已悄悄展開數位游牧人生。

所以這個年齡層只要還待在矽谷的,應該都願意回來。過去矽谷那些最酷的福利本來就是為他們這個年齡層設計的。只要願意回來,福利都還在那兒等著你。公司裡什麼都有,家裡只要一張床就夠了。

30到45年齡層就有完全不同的考量。最大的因素就是想花更多的時間跟家人在一起。吃不到五星級的免費午餐我可以自己做;用不到公司的健身房,我可以自己買會員卡。美國的小學兩點半就下課,如果雙親都工作,孩子每天的接送是個頭痛的問題,而我們每一個人都走過這段長達六年的路。

除了所得税和醫療之外,美國另外有一項很少提到的昂貴開銷就是育兒費。托兒所的育兒費每個月平均兩千到兩千五,如果有兩個六歲以下的幼童,每月開銷就是四~五千⋯⋯這可能比房租還貴。能在家工作,這筆開銷就全省了。這個誘惑太強大,即使還沒有小孩的人,也可能加入革命行列為將來鋪路。

這個年齡層毫無疑問是抗拒最強烈的。

45以上的老工程師大部分已經沒有育兒問題,工作內容也都偏重於管理和整合。這些人的工作仰賴的是最有效率的溝通,所以會傾向於回到辦公室工作。當然前提是辦公室要有足夠的人,否則是孤掌難鳴。

其他與年齡層無關的共同原因大致也可以歸納如下:

自由與彈性

在家上班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時離開工作崗位,照顧平常那些瑣碎的生活面。那天訂了一組床,買的時候家具行問我哪一天送貨方便,我說隨便。他又問我上午還是下午,我還是說隨便。這種彈性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奢侈。送來後發現一支床腳折斷了,工人說必須明後天補送,問我選哪天,我說我永遠隨便。當下我為我的俐落灑脫而感到光榮。

遠端
圖/ pexels

上禮拜馬桶漏水,我發現裡面的止水閥無法緊閉。跑了一趟材料行,自己花了30分鐘就把問題解決,回頭又人模人樣跳進下一個Zoom會議⋯⋯我沒有耽誤公事也不必覺得歉疚。這麼簡單的小事,在過去都必須留到周末做,不然就得請假。即使請人修也得在家等著,在修復之前那個馬桶就不能使用。以前的周末其實很可憐,家裡所有的修修補補都得在禮拜六完成。說周末用來休息是騙人的。

不要小看這麼小小的自由,它能夠讓我工作和家庭兩頭兼顧。過去家裡有事必須晚到或早離總會覺得有點罪惡。人坐在辦公桌上的一舉一動,甚至包括電腦螢幕上有哪些畫面,似乎都隨時被人盯著看。

有時候實在沒事,很想休息打個盹⋯⋯那種時候還要假裝盯著螢幕專心工作根本是一種折磨。在那個條件下我們沒有不努力工作的自由,裝也得裝出來──儘管矽谷講究的是成果而不是過程,大家仍舊在乎別人怎麼看你。那樣的虛假很令人疲憊。

在辦公室,我們沒有不虛假的自由;在家,我們可以大方做自己。這個差別夠大。

認清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今年春有一位騎登山車的好友在憋了1年之後決定買一輛很好、很貴的登山車。會有這樣的想法我非常能夠體會,因為我也有這種衝動。要買這麼一輛高檔登山車,排隊等候期是3~6個月,顯然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大家都想過更對得起自己的日子。這背後的意義是,人們開始更重視生活。
在坐牢這段期間大家重新開始評估生存的意義。在家上班使我們更認識生活與生命,工作的優先順序早已經被重新洗牌。

在家把門關上的日子裡,大家才開始過真正的生活。疫情迫使人們重新思考自己與工作之間的關係。疫情把生活空間變得狹小了,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淡了,但人們的視野反而擴大了。我們看到工作以外的一切,也認識到要合情合理活下去,就必須對生命和生活有更多的投資。

在家上班才更能周全照顧到生命與生活。

通勤與房價

一群老同事約在一間酒吧見面聊天。有人開了一個小時車趕來聚會,可是我記得他明明就是住在附近。打聽一下才知道他在疫情初期就悄悄搬走逃離蛋黃區。在大家都在辦公室的日子,矽谷人必須要在通勤和房價兩者之間做個選擇。要買到價格合理的房子,就必須忍受通勤的煎熬;不想把生命耗在方向盤上,就得忍受天價的房子。從矽谷蛋黃區每往外擴張一小時車程,房價就便宜三成。口袋有多少錢,和你能夠忍受每天幾小時通勤,成為一個無奈的生存天秤。

開車,駕駛
圖/ pixabay

長期在家上班就沒有通勤這件事,人們可以退到蛋白區之外買房,照顧到自己的美國夢,過去那個天秤已經沒有任何作用。不過這個賭注的前提是,以後不可能再回到通勤的日子。

這是一條沒有回頭路可走的單行道。

攪局的新創公司

當大公司正在煩惱要如何面對這一股抗拒潮的時候,市場上也跳出了程咬金,打著可以永遠在家上班的旗幟出來搶人。
新創公司礙於資金,很難在福利上與一線科技公司競爭,過去總是眼睜睜看著他們把人才搶走。新創公司本來就趨向於支持在家工作,並不是他們走在時代尖端,而是他們沒有大公司跨部門之間溝通的障礙。我在新創公司待過兩年多,整個公司就是一個部門,所有溝通上的繁文縟節幾乎全部免除。

新創公司鼓勵在家工作是因為實體設備不足,並不是因爲他知你心──如今這項弱勢反而成為競爭的強項。所以他們用永遠在家上班拚命挖人,同時自己也永遠省開銷。

LinkedIn 九月曾經公布一項數據,70%的謀職者在搜尋的時候,都限定只考慮可以在家上班的工作。已經嚐過自由的滋味,就很難再走回頭路。過去矽谷那些駭人聽聞的福利在後疫情時代將會淪為此一時彼一時的蠅頭小利。大部分的員工都認為自由比福利重要⋯⋯甚至比薪水重要。

在家工作的下一章

當然這麼重大的改變必須是漸進的。矽谷不會走上強迫員工帶著一肚子怨氣回來工作那一步,他們不敢那麼笨,但也不可能放牛吃草,讓動輒可以容納上萬人的園區就空在那兒。兩個月後,最可能的發展就是大家各退一步,一半時間在家工作。未來辦公室將會成為社交和建構協力的場所,而不再是執行工作的地方。生產與溝通各有不同的需要,自然也應該可以在不同的環境裡執行。

未來的工作將會慢慢走向人與AI的互動,辦公室也將完全成為過去。那樣的時代還沒有到,但疫情卻意外把我們向前推進了10年,把員工放在未來,而僱主卻仍然留在原地。

明年開春後的中間路線,會是以後AI時代全面在家工作的墊腳石。這個趨勢不會停下來等那些不願意加入的僱主。留在原地的公司就找不到人,也留不住人。

槓上開花的小禮物

〝每周工作四天的時代即將來臨〞

革命成功後可能帶來另外一份槓上開花的小禮物,那就是每周工作四天的時代即將來臨,因為員工已經學會了禮拜五自動休假。這種事在辦公室時代叫做曠職,在疫情時代叫做老子累了。前面四天大家工時都拉得很長,禮拜五還一個公道也沒什麼不對。所以禮拜五不敢有人約開會,不敢有人敲你,甚至連email都沒有,一切都是靜悄悄的。

既然是這樣大家也都不必假裝坐在電腦前面敷衍了。若真有活要幹就幹活,累了就自己休個假吧。

這很可能也會是未來僱主順水推舟的福利。反正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在帳面上給不給都沒差,公開支持周休三日對於企業形象還有加分作用。你不給,別人若搶先給了,你還是留不住人。

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VOCUS方格子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職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