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再昭示,文化創造之路永遠都是由善意所鋪成的,但不等於其結果一定很美好,這些試驗也許會成功,亦有些可能會失敗。資本家政治家的謊言固然帶來不少禍害,而創新創業家的虛罔也曾鑄下不少大錯。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走向未來,但在迎接改變的同時必須小心,不要活在謊言與虛罔之中。
直到目前到底「元宇宙」(metaverse) 會為我們帶來什麼仍是未知,大家在全球大流行帶來虛擬化生活中,看到這個借勢而起的概念固然有其基礎。《22世紀殺人網絡》、《I, Robot》和《Black Mirror》等的影視片集,揭視了人類恐懼未來虛擬世界會是惡托邦,但我們大可避免過度誇大其貢獻與破壞性,音樂停下之前過早下定論是其烏托邦或惡托邦也是不必的。
有言在先,今日大家對元宇宙的期待與批評,也可能在日後被事實所否定,可能犯錯的當然也包括這一篇文章。
元宇宙的變與不變
現時我們可以想像元宇宙來臨之後的變與不變,不變的是元宇宙的存在建立於電腦機械之間的合作,背後依靠種種能源、生物性和實體物質的支撐,不然虛擬世界並不存在。
正如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夫於《逃避主義》一書所言,人類逃避之路中創造了文化。在元宇宙以前,前人也不斷嘗試真實世界以外的可能,比如棋盤、宗教、小說、影視、音樂到電子遊戲。舉例來說,金庸古龍等前輩所編織的武俠世界,也是一種虛擬建構出來的社群,想像俠義精神與江湖的存在,由此解讀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一書可以看成一代代的中國說書人建構其非實體世界的嘗試。
探索太空與建立元宇宙不一樣,前者是千億萬年自然而成的太空世界,後者是憑人類想像所建立的虛擬世界,處處皆見人的身影和欲望。而且每一種新的社會秩序都會製造出勝利者和失敗者,比如現時的網際網絡和社交媒體強化了英語霸權。我們可以想像當元宇宙機遇處處,也會有很多人不得其門而入,問題在於你是前者還是後者而已?
建立元宇宙的網路公司價值中立的金玉其外之下,其價值取態必然隱藏其中,因此盲目相信元宇宙的價值中立是自欺欺人的逃避現實。也看不到有什麼理由能說明,種種朋輩職場欺凌到其他暴力或剝削,不會被複製到虛擬世界之中。
未來的虛擬空間將顛覆了人類過去的共識和想像,不等於完全沒有譜,今日大家擁有的資本、國族、權力、語言和地理因素可能在虛擬世界中仍具影響力。現在包裝出來的元宇宙是基於去中心化的網絡所組成,給人的印象平易近人而且好玩有趣,請小心,我們不容易知道設計者背後懷有什麼目的,可能是為了日後支配其他參與者,也可能是為了借元宇宙中的交易來換取巨富,最終延續了財富不均的社會不公。
因此於元宇宙是逃避不了不公平的現實問題,可能日後有大批無法買到相應的眼鏡和儀器的人,因此沒法參與虛擬世界。或者因為付鈔能力各異,有人會有方法買下比較具優勢的器材和虛擬世界的標籤或NFT來裝扮自己。我們必須謹記無論是幾次元的宇宙,沒有絕對公平的世界,在梁山沒有,在舊金山沒有,在井崗山也沒有。日後的世界誰擁有能源、伺服器、網絡、數據和虛擬世界控制權,可能就像今日誰有黃金、石油、土地和原子能的多寡一樣。
由Web 1.0到所謂去中心化的Web 3.0,這個時勢必然製造新的利益與新貴。就像農業社會造就了中國印度波斯的亞洲帝國,工業社會造就西方霸權及其征服世界的帝國主義,資訊社會間接結束了上世紀冷戰,並建立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化社會。那麼在 21 世紀的新科技社會下,又會為世界帶來什麼變局?
新的虛擬空間帶來新的遊戲規則,就如舊日農業社會的鄉里之情已不復再,建立於農耕遊牧文明的宗教道德可能不再適用,日後活在元宇宙中的禮儀舉止要求有可能大有不同。而且因為新科技霸權會製造新知識體系,舊制度與新秩序之間的利益關係也有待磨合,而為了符合工業製造而訂下的考試教育標準也必須改變,換言之,日後的教與學的機制也會面臨大變。
責任編輯:吳佩臻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