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茲伯格的黑色喜劇
閔茲伯格的黑色喜劇
2003.02.01 |

各國菁英企研所是自由企業體制培養「捍衛戰士」(Top Gun)的場所。企研所的產品稱做MBA,有人的解讀說是Married But Available,這未免不太端莊;另一種說法是──Management By Analysis,或者乾脆是Mentally Below Average。
我想閔茲伯格寫《為什麼我痛恨搭飛機》(經濟新朝社,2002)這本書時的心情,一定是打從心底贊同這個說法的。
「變革」、「培訓與發展」、「客戶服務」、「定價策略」、「策略聯盟」、「顧客忠誠度」、「效率」、「溝通」、「全球化」、「行銷」、「品質」、「維修服務」、「標竿學習」、「使命宣言」、「行銷研究」、「結構」、「人力資源」、,以及「賦權」。
偉大吧!
這就是閔茲伯格這本書各章的主題,涵蓋了「管理」這領域裡幾乎所有重要的課題。
不斷出現的新詞據說代表嶄新的、更有效的新管理工具。

**理性管理過度分析的結果

**另類的看法是這些新詞,不過是菁英企研所名教授與策略管理顧問產業,再加上頂尖財經媒體(Fortune、Business week、HBR、Forbes、Economist……)共同串謀炮製出來的「流行陰謀」。有限的幾項元素(開叉、不開叉;單排扣、雙排扣……),設計師與服飾工業為了共謀刺激銷路,將之拆解、組裝,每季推出新流行(難道貴公司TQM做不好,推行六Σ的就會好嗎?或者TQM做得非常徹底了,六Σ還需要嗎?)
所謂的管理新工具,不過就是經營事業這門幾千年的古老行業中經典的執業藝術(Practicing Arts)一再的修辭與包裝罷了。
閔茲伯格黑色喜劇風格的「管理」劇碼主題意旨重點還不只此。
一般同意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組織的社會,組織以「效率」為最高「理性」,以「分析」為最銳利工具,編組成有效率的工作機器,操控這種龐大工作機器的專業管理階層(Mangement Class)--他們連身材看起來都非常講究效率的樣子--個性冷靜、理智,非常強調數字管理(黃仁宇不也說,資本主義體制的基石就是組織運作上必須在數字上可以管理嗎?)

他們眼中只看到統計與會計數字,很少關切數字背後(或前面)的人,他們一般認為「價格」是一切「價值」的充分統計量,而「分析」是唯一正當的管理工具。這樣以強調理性分析、價格、成本算計的管理階級主導的高效率工作機器,將會趕走所有的承諾、熱忱及Human Touch,甚至消滅組織內的試誤與學習基因。
而創新經濟中的企業體因為要經常地對付各種「理性分析」中誤算、誤計與攸關成敗的(而又是在理性算計外的)意外事件,它們逐漸演化出實驗、適應與學習的組織基因,而不仰賴所謂的分析與遠見。
因此「理性管理」分析過度的結果極可能是創新不足。
不過閔茲伯格不是用這麼嚴肅,這麼蛋頭風格的表達形式。他以飛航經驗的切片取樣,細節景的凝視與略帶誇張的蒙太奇鏡頭剪接,表達他對「效率組織」與「分析管理」的不以為然,風格是黑色喜劇形式的嘲弄,語調卻不免是沈重的。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