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辦公,主管好慌!混合工作到來,到底怎麼管?
遠距辦公,主管好慌!混合工作到來,到底怎麼管?

新冠疫情雖然趨緩,但在辦公室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已經回不去了,許多企業因應時勢宣布更彈性、靈活的政策,讓員工能夠在遠距或辦公室兩個場所間自由選擇,混合辦公模式(Hybrid Work)將成為新常態。微軟最新發佈的工作趨勢指數報告(Work Trend Index),調查,顯示員工們一方面期待能夠有與團隊面對面協作的機會,卻又同時希望保持遠距工作的彈性。

雖然員工喜歡,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熱烈擁抱這個趨勢。這陣子我幾次受邀出席活動去分享混合辦公理念,總是發現:比起專業職的工作者,管理職更希望花更多的時間在辦公室裡。主管看不到員工就沒有安全感,先入為主認定不見面就無法完成任務,也不可能創造團隊歸屬感與向心力。我認為這是舊式管理的迷思。

既然遠距工作的浪潮擋不住,主管與其擔心員工不在辦公室就偷懶打混,不如來瞭解如何管理混合辦公。剛好我帶領團隊虛擬遠距工作超過5年,最近常跟主管們分享疫後混合辦公潮流下的團隊管理心法。

心法一:改變思維,從傳統管理到資訊時代管理,確立目標導向的工作模式

傳統的管理思維,把員工當生產工具

最近很多主管階級的朋友跟我抱怨,遠距工作看不到員工,不知道他們在幹嘛,內心深處都很糾結,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在偷懶,恨不得員工家裝上攝影機。如果你也有這種衝動,請注意,其實你已經不自覺把員工當成囚犯了,而主管自己則成了一個獄卒。

這種傳統管理方法,是工業時代管理工廠的思維:把人限制在一個空間裡,在一段固定的時間內做機械化的工作。這種管理思維之下,員工只是你的生產工具。

尊重員工特性,以成果目標為導向

但進入資訊時代之後,現在的知識工作者只要有一台電腦及網路,任何時間與地點都可以工作。我建議主管們,以「最終產出的結果」來衡量工作成效,而不是員工「在辦公室裡待了多久」。

辦公桌並不是生產線,現代管理必須轉換觀念,尊重每個人不同特性。例如有些人是晨型人,也有些人是夜貓子,管理者最好也能夠讓員工選擇,在他最有創造力、最有想法、最有效率的環境與時間工作。

舉例來說,如果我今天需要做計劃,需要非常專注,我會選擇留在家裡,避免人際來往的干擾。當我今天做的事是需要大家共同協力、互相討論激發創意,或者是必須要發揮見面三分情的效應,讓對方點頭贊同提案,我就會到公司上班。

混合辦公是一種讓員工保持彈性,以便更有效率完成任務的工作方式,微軟的混合辦公守則第一頁寫著「Where and When You Work Best.」,我認為是真切點出了混合辦公的優勢。

遠距工作 remote work
有些人是晨型人,有些人是夜貓子。若主管能給予更多工作自主權,讓員工在自己效率最高的時間工作,會對公司整體帶來更多幫助。
圖/ shotterstock

心法二:信任員工、賦能團隊

只要主管不信任員工,就會懷疑他會在監控不到的時間與地點趁機偷懶。根本的解決方案不該是招募會偷雞摸狗的員工,然後再花無數的時間與心力去防堵。一開始就應該選擇能夠信任、能夠自律的團隊成員,接著主管做的就是相信他有能力可以自動自發完成任務。

主管不需要像父母、老師或警察跟在一旁緊迫盯人,主管應該要做的是「賦能」,提供員工完成任務需要到位的資源,包含資金、人脈、知識與適時的引導。 當領導者能夠給予團隊足夠的信任、足夠的授權與足夠的支持,遠距將不再是個問題。員工不用將時間浪費在通勤上,能夠兼顧工作與家庭,對工作的滿意度提高,快樂的員工工作更有效率,組織也能夠更穩健的完成業績目標。

心法三:精煉思考,做有效溝通

很多人認為遠距工作溝通效率不彰,連帶還會影響工作進度,沒辦法像在辦公室一樣,把人叫到面前來就完成任務交付。但請想一想,你是交代了任務沒錯,但團隊充分理解了嗎?事實是,要讓團隊動起來,不管見不見面,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啊!

交辦任務前,主管必須要深思熟慮:目標是什麼?應該如何去執行?我期望要有什麼樣的結果?主管必須要先能說服自己,才能說服團隊。在遠距辦公的情境中,主管沒辦法想到甚麼就張嘴喊人去做,更可以藉機訓練自己養成批判性思考的慣性,要求自己先整理清楚思緒後再進行溝通。

thinking
遠距工作的情況下,領導者更需要花時間想清楚目標、規畫專案與團隊走向,並做好資源分配,才能讓時間與人力的效益最大化。
圖/ Pixabay

領導者要先願意花時間想清楚目標、待解決的問題、資源如何分配、成效如何衡量,才跟團隊溝通討論。這時候,因為目標與行動方案都很清晰,讓團隊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溝通的過程會非常有效率。

主管「想到甚麼就喊員工去做」還會帶來另一個缺點:無法確實追蹤與落實任務成效。如果主管常常這樣,團隊會為了老闆一時的好惡常常在做虛工。我的工作習慣是就算只是口頭跟人討論一件事,一定會寄一封e-mail把剛剛討論的事項做摘要,進一步確認正確性,同時附上明確的行動呼籲,把要做什麼事、應該要發生的時間、預期的成果都列下來,這對自己以及對對方都是一個尊重,也是展現當責的態度。

心法四:真心對待團隊,創造歸屬感

Daniel H. Pink的《未來在等待的人才》這本書提到未來的人才需要更多的右腦技巧,未來將會變成更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然而,團隊的歸屬感並不是見到面就會有的。有些人就算是每天見面,但總是一張撲克臉,真心換他人的無情。心靈距離並不見得因為拉近物理距離,就會更靠近。

team-work
「歸屬感」是提升團隊向心力的重點因素,即使是遠距工作,只要適時釋出關懷之意,讓員工感受到人情溫暖,也能創造歸屬感。
圖/ xFrame

讓團隊有歸屬感,不是每天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就辦得到,主管必須真心對團隊成員感興趣,真心地關心每一個人,希望大家每天工作都能感到幸福與滿足。就算在遠距,也可以適時用通訊軟體關懷對方,在會議開始前留點時間Small talk,問問彼此的現況?有沒有碰到什麼問題需要幫忙?把焦點放在他人身上,花時間關心別人。不需刻意,而是要真實的融入到每天的工作當中,大家都互相支持彼此所扮演的各種角色,讓所有人變得更好。

總結:把握好「任務導向」、「信任賦能」、「有效溝通」與「創造歸屬感」,遠距工作仍能帶領團隊走向兼具品質與效率的工作成果。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遠距辦公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