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新名詞的出現,容易激起市場討論,如果再加上資本大鰐或特定媒體,趁勢放話,那自然就讓某些可能不怎麼新鮮的事,突然如有神助,從輿論到風投,紛紛以「劃時代」,「改變世界」,「XX革命」等充滿激昂情緒的字眼追捧之。
誠然,我不否認在人類科技發展的過程中,確實有諸多剛開始讓人眼睛一亮的概念,爾後也逐漸成為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發明,但同時必定會存在的,更多是跟風與胡扯,造神和收信眾,當信眾收的夠多了,儼然也成為一家之言,我在另一篇文章〈為什麼我喜歡聽演講,但不太欣賞「專業演講者」? 〉有稍稍說明了這個有趣的現象。
別以為只有江湖術士會編瞎話忽悠信眾,那些大名鼎鼎的專業機構,有時候也很會鬼扯和帶風向。高盛(Goldman Sachs)夠權威了吧?當年(2000年左右)一手創造「金磚四國」神話,好讓自己承銷那些國債與其相關的資產,高盛分析師們透過特定操作和媒體渲染,10年內大賺特賺。
但讓我們看一下2012年之後的情景:中國經濟成長不斷下修(還有恆大危機)、印度主權債券爆發危機且國家信評被調降、巴西幾乎零成長且社會紛亂、俄羅斯貨幣重貶股市重挫……金磚光環,今安在哉?於是乎,高盛又創了所謂「金鑽11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區塊鏈技術,你我早就接觸過?
回到正題,要談元宇宙,我們先來說說他的底層依據——區塊鏈科技好了。關於區塊鏈與各類罄竹難書的「代幣」和項目們,各個自詡「大師」和「專家」的人想必都已言之鑿鑿,網路上的懶人包,和那些花俏的名詞,大家可以動手搜尋一下,不會很難理解。不過,在我看來,有一個早就普及應用的東西,但凡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用過。
遙想仍在中華電信撥接上網,系統還是Windows 95/98的年代,想從網路上下載電影和遊戲,應該都使用過「BT下載」或也稱「種子下載」,這在當今的影音串流平台(如Netflix)興起之前,很多人都接觸過的下載渠道(搞不好現在還是很多人在用)。
所謂的BT,全名是BitTorrent,由布拉姆.科恩創造,改良以往由中心化伺服器提供檔案下載的方式,而是改由所有在網路上的用戶,都可以提供自己的空間來存放,當有新用戶想要下載時,便可以從不同的舊用戶那邊,下載到完整的檔案。
舉例來說,一部120分鐘的電影,傳統上想下載,必須連上特定的網域/伺服器,下載期間連線不能中斷,而且往往因為單一來源有盜版嫌疑而被下架。但在BT的架構下,120分鐘的電影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用戶的硬碟中,當新用戶H想要下載這部電影的時候,透過網路的連線,A用戶提供了前30分鐘的影片檔,B用戶提供中間60分鐘,C用戶再提供剩下的30分鐘,如此,從多個來源,H終究也取得了完整120分鐘的影片,且由於來源是分散式的,你也很難去追溯ABC三人的盜版責任。
點對點(P2P)、分散式系統、網路串連、資料共享與價值交換、去中心化……怎麼樣?這不就是區塊鏈嗎?但別忘了,這套BT(後來可能還有其他改良版本和更新的名字),可是在中華電信撥接網路時代就在用了,平凡無奇,又廣為人知,到底,有啥好「創新」與「顛覆」的?充其量,就是創造了「區塊鏈」的新詞彙,以及延伸到更多商用領域(這點倒是值得鼓勵啦),不斷造神與收信眾而已。
元宇宙其實是VR/AR/MR的重新包裝?
至於元宇宙,那就更妙了,你若仔細研究一下目前的主流論述和分析,也不難發現,他就是把已經發展了十幾年的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和MR(混合實境)重包裝一次,然後看要不要包裝得更高端一些,東拉西扯什麼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越讓你霧裡看花,就顯得他越高級,越尖端。
誠然,我也承認我並非技術方面的專家,而我很肯定市場上70%在這個領域大吹特吹的「專家」們也絕對沒有足夠的專業。在元宇宙的概念之下,想當然會發展出不少有趣,好玩,且改變生活的應用,但本質上他也不是一個多新的東西,藝文界老早就有的線上展廳(online viewing room, OVR),和這幾年房仲業者推出的線上看房,都已經融入相關的概念,予以具體實踐在商業模式上。
元宇宙想促成的,其實不外乎是更深層次的「沈浸式體驗」。這方面,早在1999年的電影「駭客任務」中,就描述得淋漓盡致。我想當代高唱元宇宙概念的各路英雄豪傑與江湖術士們,理想中的「未來」應該不光只是帶個VR眼鏡,玩玩寶可夢,和線上看看展覽而已,而是要如同駭客任務的場景一樣,人人都可以「活」在那個虛擬又美好的世界,食衣住行育樂,消費,社交,乃至結婚生子,都可以用數據、區塊鏈或其他的技術,充分替代現實生活。
對呀,現實生活確實有滿多糟心事的,如果能有一個這麼棒的虛擬世界,沈浸式體驗這麼完美,交易可以完全去中心化,人人平等,想要的一切都可以被創造出來,那幹嘛不在這個世界就好了,這不就是元宇宙集大成後,可以打造的夢想之地嗎?
駭客任務是一部很值得思考的電影,他一方面早在20年前就描繪了「元宇宙」的雛形,一方面,卻也讓我們反思科技。劇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最深刻,那就是當先知拿出一紅一藍的藥丸,問基努李維,吃下藍藥丸,你可以繼續在許你的世界中,享受你本來的平凡(或美好)生活,但吃下紅藥丸,你會看到醜陋的真相,那現實世界中的骯髒與令人難以忍受的一切,主角選擇了紅藥丸,選擇了面對真實,然後才有了駭客任務三部曲。
我常想,如果是我,我應該也還是會選擇紅藥丸吧。我當然也喜歡虛擬的美好,但終究,我還是希望面對現實的殘酷,就像我會喜歡玩電腦遊戲,但我可不想完全活在遊戲之中。在人類這個物種的DNA裡,我相信有一股力量,冥冥中讓我們有對「真」與「假」的執著,真的他就是假不了,假的的真不了。
世界終究以實體為主,虛擬為輔
我們可以用虛擬的工具(或你要稱世界也行),去輔助真實的世界,例如電子支付,電商購物,線上工作,沈浸式的娛樂與休閒,讓真實世界變得更便利與稍微更好一些。但你要說虛擬可以取代現實,人人以後都「只」生活在元宇宙之中,還真有點違反人性。
舉例來說,疫情期間,五月天舉辦線上演唱會,吸引號稱締造了4千多萬人次的「觀賞紀錄」,雖然賠本,但不啻為一成功的線上營銷活動。對於五月天的樂迷來說,第一次參與這樣的虛擬演唱會可能很有趣,畢竟為了支持偶像,在絕對的權威面前,思考與判斷能力是會大幅下降的。
但坦白說,我相信你去問任何一位粉絲,如果同時有現場的演場會,可以親眼看到偶像的時候,你還會去參與「線上」「虛擬」的場次嗎?我想多半不會,哪怕「沈浸式」多逼真,在心底深處你終究明白:真的他就是永遠也假不了,這是人的本性。我在另一篇文章[〈時過境遷後,NFT將會在何處?〉][3]中,也以NFT做比喻,解釋了藝術品,藝術市場的價值,在很長一段時間,仍會是實體為主,虛擬與虛擬應用為輔,相輔相成,而非如「專家」們所宣稱,元宇宙與NFT將取代一切。
如果你是駭客任務中的主角Neo,你會選紅色藥丸,還是藍色藥丸呢?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