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的社會中都有所謂的「顯學」,你也可看成是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說的「典範」(paradigm)。一旦顯學當道,那這社會中的所有目光都會聚焦在它身上,所有的理論、冠冕、標準都會為它「量身打造」,例如過去十年來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就是鮮明代表;他代表的是一種「科技突破引導商業模式創意」的時代顯學,由Intel的創辦人摩爾(Gordon Moore)發端、魄力CEO葛洛夫(Andrew Grove)發揚光大,而由銀髮張忠謀接下最後一棒。
說他最後一棒,是因為我們看到典範即將移轉,半導體深次微米(或稱奈米)的蝕刻技術不再18個月就可躍進一次;而即使能,這世界怕也不再那麼需要它;而即使還是需要,它能在商業、股市、產業供應鏈上引發的強大主導力,也勢必不若以往——譬如發明747的波音,在它第一架原型機升空的那一剎那,它的影響力就也永遠只能留在地面。
**新時代的顯學
**
不是說張忠謀先生不好,而是:他就只能和過去的王永慶先生一樣,成為下一個舞台的背景。
是的,下一個舞台將會有好長一段時間,不會再有「Intel Style」或「TSMC Style」的扣人心弦故事出現,除非台積電出現戲劇性的自我革命,像IBM當年一樣;而在「不連續性創新」的現代商業史上,這是多麼難的一件事。
而我們有理由預見,這個新時代的顯學是「平凡中的創新」。那是因為新技術已經普及到我們四周,成功的關鍵一擊不再是「科技突破」那種火花四射的「創意」(creativity),而是把夜空中黯淡墜落的火花拿來細心琢磨、砥礪各種潛能的「創新」(innovation)。台灣的聯強國際,就是這樣的一家公司,一個「洞悉科技和機會潛能」的新典範代表者。沒有超級巨星、不必參加經發會、去大陸也不會惹來陸委會關心;它外表平凡得不得了,但它可是真能成長、真能賺錢。
在這期的《數位時代雙週》封面故事中,資深召集人盧諭緯為讀者帶來她跑上跑下整個聯強體系的採訪成果,和其他媒體曾報導過的聯強故事不同的是:我們嘗試由一個「解謎典範構造」的做法來觀察,因而這組報導不只是一組「故事」,而是一系列的「聯強學」。
去年12月,我們在摩根士丹利的網站上看到一份他們最新的「科技公司新地景」(Technology Company Landscape )的研究報告,驀然發現,許多.com網路公司的股價居然悄悄地漲了好幾倍,相較Nasdaq整體市場指數全年下跌29%,這樣的表現其實是優越得不得了。這個好奇,促成了這期的特別報導——「.com的第二個日出?」
研究結束的截稿時分,我們也才驀然發現,許多.com公司的業績走揚,其實是「聯強化」了;而聯強近年來的爆發力,卻又是它更「.com化」了,而它們共有的特色都是:平凡得不再能吸引起你的注意。
希望看了這期雜誌,你會成為第一個用典範搜獵眼神,看平凡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