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是新創成長的策略之一,除了拓展海外業績,也是藉此接觸當地人才、取得海外投資人的重要機會。不過要成功邁向海外市場,有哪些環節值得注意?為創造更多新創典範故事,助力臺灣躍升為新創島(Startup Island TAIWAN),「亞洲.矽谷2.0」積極扮演推動國內新創事業成長及出場的關鍵角色,藉此提升整體新創生態系的正向循環能量。
今年2021 Meet Taipei的「亞洲.矽谷-邁向國際主題高峰對談」,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特別邀請Ubiik、BigGo、酷手科技、以及STARTBOARD四家新創,分享實務經驗,藉此更加活絡國內新創生態系,凸顯多家新創實際在國際已嶄露頭角。至於出海理由百百種,究竟是什麼樣的背景或是契機,促使創業過程成功緊抓海外商機?
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大聯盟會員之一的Ubiik,專注於LPWAN通訊系統開發,副總經理何建德分享他們團隊的先天組成就相當國際化,成員來自台灣、美國、法國等地,最初商業模式就是以台灣為驗證基地並放眼海外。公司成立之後掌握核心技術並取得台電標案,累積具體實績而獲得日本客戶青睞成功出海,以及後續電子紙技術方案也拓展到德國市場,國際生意順勢而生。
BigGo執行長焉德葳回應,BigGo致力提供比價網站服務,運用搜尋引擎技術讓用戶直接在BigGo網站找到各項比價商品。因為創業之初就是放眼全球垂直領域的搜尋引擎服務,企業DNA、經營思維就是朝向全世界邁進。目前BigGo成功在台灣、東南亞市場插旗,尤其在泰國市場BigGo網站流量在當地排名到前20名,每天平均獨立訪客上看100萬人次,未來BigGo已經擘畫好願景,將鎖定歐洲、南美洲市場前進。
近期元宇宙話題正夯,擅長運用獨有專利技術,開發新一代人機介面及手勢辨識裝置的酷手科技,創辦人吳季剛也提到他們出海經驗。因為一封來自美國客戶邀請的email促使酷手科技踏上美國作商務開發,甚至在2019年通過美國一家B2B服務為主的Alchemist加速器申請。初步取得美國資本鏈結,吳季剛強調說,「出海不是幾個月時間就能馬上看到成果,出海是讓自己學習適應當地的商業情境,嘗試將企業的運作架構,調整更習慣海外模式。」
新創成立初期手中握有資源有限,在出海過程,期望政府能扮演什麼角色,或新創能透過哪些模式善用國家資源?何建德分享,新創團隊可多加利用政府補助案,例如他們在執行電子紙技術專案,有拿到經濟部SBIR的補助案,對新創財務可減輕負擔;另外拓展海外合作一定要做好研究找到具體對象,進一步透過台灣外貿協會的接洽,官方的協助就能事半功倍。
焉德葳則從人才跨國移動簽證、國際貿易稅務優惠等面向,建議政府從這兩大面向著手,將對海外人才取得台灣就業金卡、創業家簽證,或是企業到海外落地的投資簽證等流程,帶來實質的助益。吳季剛也回應,創業項目若是與研發、技術領域有關,可以善用科技部資源,只要用對方法及管道,官方資源對新創出海的過程,就能提供相當程度的輔助。
本次主題高峰對談也特別邀請STARTBOARD營運長林致孚,分享他們從2017成立之後,如何攜手在台灣求學的東南亞、印度籍學生在台灣創業,並瞄準東南亞印度市場,一起進軍海外打造友善創業生態系。林致孚首先提到現在台灣合計有六萬多位東南亞、印度學生,如果有十分之一的比例想創業,代表有六千位的潛在創業家在台灣。林致孚提到,他們所輔導的40多家新創團隊,其中有95%找台灣人為創業合夥人,因此STARTBOARD的成立,也是希望解決外籍新創團隊在台灣成長、鏈結國際等一連串創業會面臨的問題。
「我們舉辦產業顧問課程、主題之夜,以及聚集創辦人創造人脈連結,分享東南亞、印度當地的商業環境。」林致孚提到,他們建立創業家手冊、創業懶人包,幫助外籍新創業者與他們母國的當地大使館、法人單位,有更緊密的社群互動;並藉此提供充分的出海資訊,幫助新創減少走冤枉路,以打群架模式找到更多信任夥伴,一起成功朝向國際市場發展。
[國家發展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