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移動革命:從Yoxi商業模式看「Smart Mobility」發展潛力
未來城市移動革命:從Yoxi商業模式看「Smart Mobility」發展潛力

和泰汽車集團於2020年11月19日正式推出「Yoxi乘車派遣平台」服務,將近一年的營運期間,累積近30萬會員用戶,超過3,500位專業計程車司機加入,據點足跡橫跨雙北、桃園、台中以及高雄等都會區。

除了更多裝飾著朝氣、鮮紅標誌的計程車穿梭大街小巷外,消費大眾感受新型態的移動服務體驗之餘,或許也正參與一場未來城市移動的革命歷程。

啟始:目前國內乘車派遣市場(計程車)之產業規模及特性

根據交通部及上櫃公司台灣大車隊(2640.TW)所揭露年報資訊,截至2021年3月底,台灣計有93,077輛取得營業登記之計程車,相較1998年底112,293輛衰退近17%,主要原因為大眾運輸系統服務能量持續提升之排擠效應。

回顧計程車市場的服務費率,一向訂有固定且透明之收費機制(各縣市起程數由1.25~1.5公里、起程運價由NT$70~100元不等;續程、延滯及夜間收費各有相關實施細則),亦即大家都是「Price taker」。如此一來,任何廠商進行車資補貼,均是對營業收入的立即減項,在未能取得其他收入來源挹注下,勢必形成補貼黑洞與新事業命脈維繫存疑之困境。

台灣大車隊服務賀大新攝影OK9086
台灣大車隊目前是台灣市佔率最高的計乘車企業,但相較於往年,計乘車數量仍呈現衰退,原因是大眾運輸工具普及化。
圖/ 賀大新 攝影

觀察目前產業領導者台灣大車隊之營收規模,計程車服務(扣除其他生活領域新事業)約NT$20億之譜,稅後淨利率則約10%,這是在取得近20,800位(約當市佔率22%)計程車駕駛量能所貢獻之數據,其他知名廠商如Uber、Line Taxi取得之計程車駕駛數量各約6,500~7,000輛(各約市佔率7~8%),以目前Yoxi取得3,500輛營運量能(約當市佔率4%)尚有一定成長空間。

惟若考慮上述市場:乘車費率相對固定駕駛人數持續萎縮且從業自由度高(並可跨派遣平台接案),以及消費者價格敏感度高(受補貼之吸引力高)等種種因素,該市場對於新進入之乘車派遣廠商而言,實具有「易攻難守」特性,如何在市場拓展前期,同步規劃建置護城河,或是拓展其他應用場景可行性,即成為後續發展觀察重點。

發展Yoxi新事業,扮演「Shared Vehicle」到「Smart Mobility」的關鍵橋梁

和泰汽車所代理之「Toyota」及「Lexus」品牌,長期因車輛妥善率高、能源(燃料)成本較經濟實惠、坊間保修能量(副廠零件、街邊維修店支援)覆蓋率高等因素,在國內計程車之車輛市場佔有率高達80%以上。

本次,為吸引駕駛加入「Yoxi」平台,除提供各項集團資源(諸如後續購車、汽車融資、保險、保修優惠等),也規劃定期駕駛教育訓練、車貼(Yoxi品牌識別)、制服訂製、系統資運平台、刷卡綁定手續費補貼等各項投入。

yoxi
「Toyota」及「Lexus」是許多計乘車車主的愛用車款,其代理集團和泰汽車日前以「Yoxi」品牌,打入計乘車市場。
圖/ yoxi

考量和泰汽車在計程車市佔率已高達80%,且國內總體計程車數量約10萬輛,相對整體汽車保有台數近800萬輛,規模及成長性均相對有限,若再考量前述乘車派遣(計程車)市場之產業經營特性,目前所投入之資源與潛在獲利回收機制,似有不符比例原則之虞。

面對目前汽車產業所遭遇的百年變革,豐田汽車(Toyota)之社長豐田章男先生,曾提出「C.A.S.E」策略議題發展架構,亦即Connected(汽車聯網)、Autonomous(自動駕駛)、Shared(共享),以及Electric(電動化)四大趨勢。

其中,筆者對於上述「S」之內涵是否侷限解讀於「Shared (共享)」較有保留,原因在於共享的核心理念為各項閒置產能、資產的價值活化,增加其用途及使用頻率,以達到整體收益流(revenue stream)提升,企業發展策略也會相對著重於單一資產或市場(例如飯店、腳踏車、計程車等)的深化經營。

循此脈絡,當企業進行相關新事業的研究分析與展開規劃時,也將會較側重評估單一資產可使用次數、週轉率、折舊、維修、損益兩平點,乃至於積極投放資產衝刺潛在營收等「資產型(asset-based)新事業」的考量邏輯。惟如此一來,將會在評估起始即限縮潛在市場區隔及規模計算,並陷入發展乘車派遣新事業是否具未來性之分析窠臼。

uber.jpg
除了傳統的計乘車業者外,近年來興起的共享汽車、共享機車等也是競爭對手,計乘車業成為一個「易守難攻」的市場。
圖/ Shutterstock

另一方面來說,乘車派遣(計程車)服務一向在城市移動需求扮演深具彈性及想像力的角色,若能以擴大及重塑「移動產業」之範疇與定義切入,則和泰汽車透過發展Yoxi作為新事業前期探勘工具將饒富價值。

舉例來說,中長期隨著聯網、自動駕駛技術逐漸演進與普及,將催生更多具發展潛力的移動服務場景、跨場景,甚至一連串場景流(Scenario Flow)的移動服務。或許消費者樂見在合理成本下,享受無縫(seamless)接軌且便利的移動服務。而達成前述「無縫」之關鍵,其一,為消費者之移動需求、偏好及歷程管理;其次,為跨移動載具(包含大眾運輸系統、步行、私家汽機車、腳踏車及各種微型移動載具,如電動腳踏車、滑板車等)的資訊營運技術整合,達到真正的「Smart Mobility」。

進一步說,「收入(revenue)=單價(price)x 數量(quantity)」,在乘車派遣市場、消費單價相對受到費率機制規範下,如何拓展新場景及用量(以本文而言,即是消費者使用車輛派遣服務的頻率),反是重要評估面向。

再者,移動場景具有高度零碎化(fragmentation)或間斷(Discrete)形式,導致企業若以「規模經濟」角度評估將無跨足誘因,然跨場景間若採取策略性相互補貼,則擴大「範疇經濟」所造成的總市場影響力,除將增加用戶黏著度外,亦將提供企業更多元的獲利變現可能性,甚或在一些新興市場區隔中杜絕新創企業崛起發展之機會。

Smart Traffic Surveillance Solutions
對於交通運輸,消費者樂見的是更為便利與舒適的移動服務。
圖/ Pixabay

掌握三大前期指標,催生城市移動革命之旅

舉例來說,觀察近期Yoxi多項乘車補貼活動中,單趟次之補貼金額多介於NT$25~30元不等(扣除桃園、台中、高雄等新開台地區之優惠)。若以「兩人搭乘、原車資NT$100元、取得折扣碼NT$30元」情境設算,每位消費者之實際付出成本僅須NT$35元,相較於短程大眾運輸工具,已具價格競爭力。

若是考量家庭親子共乘(攜帶娃娃車或其它輔具)、或乘客增加到3位以上,價格優勢及便利性則相較大眾運輸工具、私家車(同時考量停車議題)更加明顯。由此觀之,Yoxi在各項潛在商業模式探索中,或多或少也將改變產業邊際及遊戲規則。

後續「Smart Mobility」之發展探討,筆者認為觀察點有三:

1.新移動場景對消費者是否產生可支配所得之重新分配。

例如上述例子,搭乘便利、迅速的Yoxi(NT$35元)相較於公車(NT$15元)、捷運(NT$20~25元)的車資價差是否可被更多消費者接受?

2.重新建構移動產業生態系之可能性。

未來在資訊營運技術平台更加卓越、消費者屬性(customer profile)更清晰,是否可能將市場做出更明確的區隔(segment)並做出差異化服務?例如銀髮族到亞健康族群的定期回診接送、採買接送等訂閱制服務內容(另一方面,也因有固定起訖點及日期,方便車輛派遣駕駛排程)。

Uber 全新「毛孩優步」乘車選項自即日(14)起上線,每趟行程最多可讓兩位乘客和一隻寵物一起搭乘,
台灣大車隊支援多種支付方式,且全台據點最多;Uber日前推出「毛孩優步」與「寶寶優步」的新服務,目的皆是做出品牌的差異化。
圖/ Uber提供

3.透過Yoxi為營運入口平台,擴大綜合市場影響力之可能性。

例如與公車路線聯營(業務合作、合資或收購等)、特殊交通轉運熱點之輕型載具投放(例如電動腳踏車、或與集團內iRent共享機車合作,降低市區塞車風險等),除達到橫向跨載具連結外,未來結合自動駕駛發展,勢必也須考量智能交通號誌布局(Road Side Unit, RSU),達到系統端的「Smart Mobility」。

綜合來說,若將Yoxi的發展歷程視作前述三項指標的實驗,或許更能理解和泰汽車目前的新事業佈局重點與後續突破的挑戰。

實現「Smart Mobility」,須透過具彈性管理、投資架構、掌握零碎移動場景

Yoxi之品牌識別是一個簡潔的逗號,象徵作為乘客每趟旅程中繼點的舒適體驗。然而,不同於車輛的銷售或販賣,「Smart Mobility」所描述的移動場景具有高度零碎化的特色,亦即「每個過場,可能都是主場」。此模式將迥異於擴大市佔率、絕對規模等追求量體的發展策略及資源投放邏輯。

如何透過更具彈性的管理架構,例如依照各區域別的交通移動屬性、替代方案、可支配所得等設立服務方案及訂價,或透過跨場景的補貼、而非單一場景一定要獲利的前提,來支援生態系的建立與建立進入障礙;及建立具戰略意涵的投資架構,例如各區域別的重要策略夥伴參與、具特定移動產業市場區隔發展優勢的新創協作、以及提早佈局資本市場規劃等,均是加快實現「Smart Mobility」及城市移動革命的因素。

換句話說,若Yoxi乘車派遣的市佔率在5%或30%水準,所蒐集呈現的各項數據、資訊品質與價值差異不大,或許在既有平台技術、資源投入下,鏈結數個特定移動產業市場區隔(假設均取得市佔率5~10%),所形成整合性的競爭優勢,更易取得與車輛原廠(例如豐田汽車)、或爭取跨業合作之談判優勢。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智慧交通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