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移動革命:從Yoxi商業模式看「Smart Mobility」發展潛力
未來城市移動革命:從Yoxi商業模式看「Smart Mobility」發展潛力

和泰汽車集團於2020年11月19日正式推出「Yoxi乘車派遣平台」服務,將近一年的營運期間,累積近30萬會員用戶,超過3,500位專業計程車司機加入,據點足跡橫跨雙北、桃園、台中以及高雄等都會區。

除了更多裝飾著朝氣、鮮紅標誌的計程車穿梭大街小巷外,消費大眾感受新型態的移動服務體驗之餘,或許也正參與一場未來城市移動的革命歷程。

啟始:目前國內乘車派遣市場(計程車)之產業規模及特性

根據交通部及上櫃公司台灣大車隊(2640.TW)所揭露年報資訊,截至2021年3月底,台灣計有93,077輛取得營業登記之計程車,相較1998年底112,293輛衰退近17%,主要原因為大眾運輸系統服務能量持續提升之排擠效應。

回顧計程車市場的服務費率,一向訂有固定且透明之收費機制(各縣市起程數由1.25~1.5公里、起程運價由NT$70~100元不等;續程、延滯及夜間收費各有相關實施細則),亦即大家都是「Price taker」。如此一來,任何廠商進行車資補貼,均是對營業收入的立即減項,在未能取得其他收入來源挹注下,勢必形成補貼黑洞與新事業命脈維繫存疑之困境。

台灣大車隊服務賀大新攝影OK9086
台灣大車隊目前是台灣市佔率最高的計乘車企業,但相較於往年,計乘車數量仍呈現衰退,原因是大眾運輸工具普及化。
圖/ 賀大新 攝影

觀察目前產業領導者台灣大車隊之營收規模,計程車服務(扣除其他生活領域新事業)約NT$20億之譜,稅後淨利率則約10%,這是在取得近20,800位(約當市佔率22%)計程車駕駛量能所貢獻之數據,其他知名廠商如Uber、Line Taxi取得之計程車駕駛數量各約6,500~7,000輛(各約市佔率7~8%),以目前Yoxi取得3,500輛營運量能(約當市佔率4%)尚有一定成長空間。

惟若考慮上述市場:乘車費率相對固定駕駛人數持續萎縮且從業自由度高(並可跨派遣平台接案),以及消費者價格敏感度高(受補貼之吸引力高)等種種因素,該市場對於新進入之乘車派遣廠商而言,實具有「易攻難守」特性,如何在市場拓展前期,同步規劃建置護城河,或是拓展其他應用場景可行性,即成為後續發展觀察重點。

發展Yoxi新事業,扮演「Shared Vehicle」到「Smart Mobility」的關鍵橋梁

和泰汽車所代理之「Toyota」及「Lexus」品牌,長期因車輛妥善率高、能源(燃料)成本較經濟實惠、坊間保修能量(副廠零件、街邊維修店支援)覆蓋率高等因素,在國內計程車之車輛市場佔有率高達80%以上。

本次,為吸引駕駛加入「Yoxi」平台,除提供各項集團資源(諸如後續購車、汽車融資、保險、保修優惠等),也規劃定期駕駛教育訓練、車貼(Yoxi品牌識別)、制服訂製、系統資運平台、刷卡綁定手續費補貼等各項投入。

yoxi
「Toyota」及「Lexus」是許多計乘車車主的愛用車款,其代理集團和泰汽車日前以「Yoxi」品牌,打入計乘車市場。
圖/ yoxi

考量和泰汽車在計程車市佔率已高達80%,且國內總體計程車數量約10萬輛,相對整體汽車保有台數近800萬輛,規模及成長性均相對有限,若再考量前述乘車派遣(計程車)市場之產業經營特性,目前所投入之資源與潛在獲利回收機制,似有不符比例原則之虞。

面對目前汽車產業所遭遇的百年變革,豐田汽車(Toyota)之社長豐田章男先生,曾提出「C.A.S.E」策略議題發展架構,亦即Connected(汽車聯網)、Autonomous(自動駕駛)、Shared(共享),以及Electric(電動化)四大趨勢。

其中,筆者對於上述「S」之內涵是否侷限解讀於「Shared (共享)」較有保留,原因在於共享的核心理念為各項閒置產能、資產的價值活化,增加其用途及使用頻率,以達到整體收益流(revenue stream)提升,企業發展策略也會相對著重於單一資產或市場(例如飯店、腳踏車、計程車等)的深化經營。

循此脈絡,當企業進行相關新事業的研究分析與展開規劃時,也將會較側重評估單一資產可使用次數、週轉率、折舊、維修、損益兩平點,乃至於積極投放資產衝刺潛在營收等「資產型(asset-based)新事業」的考量邏輯。惟如此一來,將會在評估起始即限縮潛在市場區隔及規模計算,並陷入發展乘車派遣新事業是否具未來性之分析窠臼。

uber.jpg
除了傳統的計乘車業者外,近年來興起的共享汽車、共享機車等也是競爭對手,計乘車業成為一個「易守難攻」的市場。
圖/ Shutterstock

另一方面來說,乘車派遣(計程車)服務一向在城市移動需求扮演深具彈性及想像力的角色,若能以擴大及重塑「移動產業」之範疇與定義切入,則和泰汽車透過發展Yoxi作為新事業前期探勘工具將饒富價值。

舉例來說,中長期隨著聯網、自動駕駛技術逐漸演進與普及,將催生更多具發展潛力的移動服務場景、跨場景,甚至一連串場景流(Scenario Flow)的移動服務。或許消費者樂見在合理成本下,享受無縫(seamless)接軌且便利的移動服務。而達成前述「無縫」之關鍵,其一,為消費者之移動需求、偏好及歷程管理;其次,為跨移動載具(包含大眾運輸系統、步行、私家汽機車、腳踏車及各種微型移動載具,如電動腳踏車、滑板車等)的資訊營運技術整合,達到真正的「Smart Mobility」。

進一步說,「收入(revenue)=單價(price)x 數量(quantity)」,在乘車派遣市場、消費單價相對受到費率機制規範下,如何拓展新場景及用量(以本文而言,即是消費者使用車輛派遣服務的頻率),反是重要評估面向。

再者,移動場景具有高度零碎化(fragmentation)或間斷(Discrete)形式,導致企業若以「規模經濟」角度評估將無跨足誘因,然跨場景間若採取策略性相互補貼,則擴大「範疇經濟」所造成的總市場影響力,除將增加用戶黏著度外,亦將提供企業更多元的獲利變現可能性,甚或在一些新興市場區隔中杜絕新創企業崛起發展之機會。

Smart Traffic Surveillance Solutions
對於交通運輸,消費者樂見的是更為便利與舒適的移動服務。
圖/ Pixabay

掌握三大前期指標,催生城市移動革命之旅

舉例來說,觀察近期Yoxi多項乘車補貼活動中,單趟次之補貼金額多介於NT$25~30元不等(扣除桃園、台中、高雄等新開台地區之優惠)。若以「兩人搭乘、原車資NT$100元、取得折扣碼NT$30元」情境設算,每位消費者之實際付出成本僅須NT$35元,相較於短程大眾運輸工具,已具價格競爭力。

若是考量家庭親子共乘(攜帶娃娃車或其它輔具)、或乘客增加到3位以上,價格優勢及便利性則相較大眾運輸工具、私家車(同時考量停車議題)更加明顯。由此觀之,Yoxi在各項潛在商業模式探索中,或多或少也將改變產業邊際及遊戲規則。

後續「Smart Mobility」之發展探討,筆者認為觀察點有三:

1.新移動場景對消費者是否產生可支配所得之重新分配。

例如上述例子,搭乘便利、迅速的Yoxi(NT$35元)相較於公車(NT$15元)、捷運(NT$20~25元)的車資價差是否可被更多消費者接受?

2.重新建構移動產業生態系之可能性。

未來在資訊營運技術平台更加卓越、消費者屬性(customer profile)更清晰,是否可能將市場做出更明確的區隔(segment)並做出差異化服務?例如銀髮族到亞健康族群的定期回診接送、採買接送等訂閱制服務內容(另一方面,也因有固定起訖點及日期,方便車輛派遣駕駛排程)。

Uber 全新「毛孩優步」乘車選項自即日(14)起上線,每趟行程最多可讓兩位乘客和一隻寵物一起搭乘,
台灣大車隊支援多種支付方式,且全台據點最多;Uber日前推出「毛孩優步」與「寶寶優步」的新服務,目的皆是做出品牌的差異化。
圖/ Uber提供

3.透過Yoxi為營運入口平台,擴大綜合市場影響力之可能性。

例如與公車路線聯營(業務合作、合資或收購等)、特殊交通轉運熱點之輕型載具投放(例如電動腳踏車、或與集團內iRent共享機車合作,降低市區塞車風險等),除達到橫向跨載具連結外,未來結合自動駕駛發展,勢必也須考量智能交通號誌布局(Road Side Unit, RSU),達到系統端的「Smart Mobility」。

綜合來說,若將Yoxi的發展歷程視作前述三項指標的實驗,或許更能理解和泰汽車目前的新事業佈局重點與後續突破的挑戰。

實現「Smart Mobility」,須透過具彈性管理、投資架構、掌握零碎移動場景

Yoxi之品牌識別是一個簡潔的逗號,象徵作為乘客每趟旅程中繼點的舒適體驗。然而,不同於車輛的銷售或販賣,「Smart Mobility」所描述的移動場景具有高度零碎化的特色,亦即「每個過場,可能都是主場」。此模式將迥異於擴大市佔率、絕對規模等追求量體的發展策略及資源投放邏輯。

如何透過更具彈性的管理架構,例如依照各區域別的交通移動屬性、替代方案、可支配所得等設立服務方案及訂價,或透過跨場景的補貼、而非單一場景一定要獲利的前提,來支援生態系的建立與建立進入障礙;及建立具戰略意涵的投資架構,例如各區域別的重要策略夥伴參與、具特定移動產業市場區隔發展優勢的新創協作、以及提早佈局資本市場規劃等,均是加快實現「Smart Mobility」及城市移動革命的因素。

換句話說,若Yoxi乘車派遣的市佔率在5%或30%水準,所蒐集呈現的各項數據、資訊品質與價值差異不大,或許在既有平台技術、資源投入下,鏈結數個特定移動產業市場區隔(假設均取得市佔率5~10%),所形成整合性的競爭優勢,更易取得與車輛原廠(例如豐田汽車)、或爭取跨業合作之談判優勢。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智慧交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不只守成,更下一城!看kure.fit、Fullicon、華夏玻璃如何用亞馬遜讓傳產翻轉成國際潮牌
不只守成,更下一城!看kure.fit、Fullicon、華夏玻璃如何用亞馬遜讓傳產翻轉成國際潮牌

台灣上市櫃公司高達七成為家族企業,其中,中小企業佔比高達95%,在二代傳承創新的過程中,不僅面臨信任、制度、認同等管理議題,還必須透過創新思維與數位平台工具打造與持續深化市場競爭優勢,方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生存、茁壯,甚至是成為產業變革者。事實上,這也是kure.fit、Fullicon與華夏玻璃積極透過品牌重塑、擁抱創新科技,以及透過跨境電商佈局全球市場的原因,並且成功在詭譎市場中屢屢創新突圍、締造佳績。

不只是傳承,更透過品牌經營讓家族企業酷起來!

成立於2019年的kure.fit是一間專注於女性健身器材與居家運動的品牌,透過亞馬遜美國站、英國站與中東站進行產品銷售,2025年上半年度,創下美國銷售年成長率358%好成績。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認為其中的關鍵是:「提供客戶高價值產品與服務,並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快速拓展站點創新局。」

亞馬遜全球開店
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分享品牌打造經驗時,提到父親常說「服務」是家中工廠發展最關鍵的因素,這也是他創業以來一直銘記在心的價值。
圖/ 數位時代

黃永沅的創業故事——kure.fit 的成立——與家族企業息息相關。他說:「我父親黃泰翔擁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幾乎你想像得到的消費性居家電子產品,我們家都生產製造過。為跳脫傳統製造思維、進一步擴展全球布局,2019 年回到家族公司後,我開始積極導入數位化與數據化手法以維持市場競爭力,同時也嘗試建立品牌,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進軍海外市場,讓 kure.fit 在 2024 年憑藉可調式啞鈴組、壺鈴、加重手環等商品大幅提升營收獲利。」

他坦言,選擇亞馬遜全球開店,是綜合研究過市場及相關條件的必然之選。「台灣具有高度彈性的製造實力,卻苦無與全球用戶直接接觸的機會;而亞馬遜正好打開了這扇窗,讓我們能用最經濟、高效率的方式快速測試、修正與擴張,對新品牌來說,是極具價值的通路。」

他進一步補充:「上一代累積的資產讓我擁有比較多的機會探索與試錯,而亞馬遜全球開店則讓我可以用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布局全球市場。」例如,透過參與亞馬遜全球開店官方團隊為賣家提供的在地支持計畫與課程,kure.fit獲得一次性的帳號健檢、選品分析、營運問題排除,以及 1 對 1 經理輔導,大幅提升全球布局與品牌行銷的能力。

類似的二代傳承與創新旅程也發生在保健收納藥盒創新品牌–護立康(Fullicon)-身上。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認為:「二代不是只能接班,相反的,可以透過自有品牌創業、以亞馬遜全球開店將產品服務推向全球各地,創造嶄新的營收獲利。」

把時間回溯到2019年,為解決OEM與ODM客戶削價競爭亂象,李承樺在家人與客戶的支持下,啟動自有品牌–護立康(Fullicon)上架亞馬遜拓展業務,爾後,透過產品設計、功能強化、專利佈局與亞馬遜全球開店擴展國際市場業務,不僅成功將藥品收納盒打進日本站前三的成績、創下4.8/5的高消費者評價,更榮獲亞馬遜全球開店2024年度傑出賣家–「最速全球布局轉型獎」–的肯定。

亞馬遜全球開店
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分享,加入亞馬遜之後,透過世界級的品牌與市場資訊,他更了解專利的重要,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專利已經成為Fullicon營收來源一環。
圖/ 數位時代

對台灣百年玻璃製造商–華夏玻璃–來說,傳承固然重要,但是,唯有突破既有框架才能創造第二成長曲線,因此,成立自有品牌–SOUL ONE,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銷售自有產品以深入了解北美消費者輪廓,例如對玻璃製品的需求與偏好,進而提供最佳產品服務,為前進北美零售商店市場做最佳準備。

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進一步解釋會加入亞馬遜、以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北美等國際市場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品牌形象佳、是北美消費者喜愛的購物網站;其次是可取得消費者回饋聲音以及後台提供豐富的市場洞見,讓團隊成員可以快速調整產品、包裝與行銷等策略;最後是透過功能強大的亞馬遜物流(FBA)機制輕鬆擴展全球業務。」

從上述的kure.fit、Fullicon與華夏玻璃SOUL ONE的布局,可以清楚看到:二代不僅是傳承與守成,更是主動出擊與翻轉市場的關鍵推手,讓家族企業經營也可以很酷且創新。

亞馬遜全球開店
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於專訪時指出,作為企業核心的決策者,在面對爆炸的資訊與選擇時,更應該專注而冷靜,謹慎為公司營運做出最適切的選擇。
圖/ 數位時代

亞馬遜全球開店助二代繼承者高效打造品牌與布局全球業務

亞馬遜全球開店不僅讓企業以自有品牌布局跨境電商,更有助於企業重整商業邏輯、發揮OEM、ODM與OBM的經營綜效。對此,Fullicon副總經理李承樺面帶微笑地解釋:「我們公司–益麟企業–的業務分成三塊,分別是負責台灣市場的業務部門、以官網與參展等方式經營的OEM與ODM外貿部門,以及由我負責的、透過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的全球電商部門;其中,電商部門的營收雖然僅占公司整體營收的一小部分,但帶來的成效遠超乎預期。」

首先是產品開模與製造後即可直接(透過電商)銷售,不像過去必須花費1到2年的時間跑市場與找客戶;其次,可以直接傾聽客戶心聲以加速產品功能的迭代與優化,例如方便關節炎患者取用藥品的彈跳保健盒設計等;最後則是挹注外貿業務發展。李承樺表示:「我們有韓國客戶因為看到亞馬遜的Fullicon藥品收納盒而主動找上門、向外貿部門下單,開啟跨業務單位的合作綜效。」

kure.fit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永沅則直言:「做工廠最怕離消費者太遠。」需要像亞馬遜全球開店這樣的外部夥伴提供協助,讓kure.fit可以突破區域限制、深入了解各個市場脈動,為每一個產品找到新出路。例如,亞馬遜商機探測器與選品指南針等官方選品工具讓kure.fit可以同時掌握產品類別與市場資料以高效布局新市場,如將女性健身器材銷向中東等新市場,讓品牌營運穩健邁向全球市場。

「企業的創新轉型旅程是一個又一個關鍵決策交織而成,亞馬遜提供的數據資料讓我們可以更精準且有憑據的下達各項決策,以更有責任感與使用感的方式推進二代傳承與創新。」關於亞馬遜全球開店帶來的綜效,華夏玻璃執行長廖冠傑如是總結。

總的來說,二代接班不僅是傳承,更是品牌重塑、通路重組與文化再定位的新起點,在這個過程中,與亞馬遜全球開店這種世界級企業合作,不僅有益於簡化傳統外貿的繁雜談判流程,更讓台灣企業可以更精準且高效的方式布局全球、透過出口電商快速回應市場需求,進而加速創新步伐與鏈結業務績效,讓台灣企業走出新路、演變為令人驚豔的「酷」品牌關鍵。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