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電影院買蜘蛛人預售票就送NFT、直接搶破頭!好萊塢如何走向虛擬市場?
美電影院買蜘蛛人預售票就送NFT、直接搶破頭!好萊塢如何走向虛擬市場?

在美國,索尼影業(Sony Pictures)上月底與連鎖電影院AMC合作,針對它們接下來的重點發行電影——漫威(Marvel)旗下作品《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推出了前所未見的預售票組合。

蜘蛛人
圖/ Sony影業

只要你是AMC Premiere、A-List和Investor Connect三種會員之一,又預購《蜘蛛人:無家日》在本月16號(註)的提前上映電影票,就有機會能得到AMC特別製作的8萬6,000個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s,NFTs)。

當然,前提是你要搶得到。

註:美國正式上映時間為17號,台灣則是本月15號。

有看又有拿

現今,無論是哪個領域、品牌或大或小,大家都在尋找進一步與消費者連結,並且能夠促進銷售的方法,而隨著加密蒐藏品的興起,商人們也抓住了這波數位浪潮。

而AMC正是其中之一,作為連鎖電影院企業,它們成為了最新投入NFT市場的傳統公司,決定在實體的觀影享受之外,也要提供影迷進行數位收藏的可能性。

AMC這次總共釋出8萬6,000件蜘蛛人NFT。這篇Twitter的發文者為AMC執行長阿倫(Adam Aron)。

上周日(28),AMC便公開表示,它們將會與動畫工作室「Cub Studios」合作,釋出108款針對《蜘蛛人:無家日》做出的NFT設計,總共8萬6,000件NFT則會在隔天(29)起售。

要是搶到了含NFT的預售票的話,觀眾必須先到實體電影院掃描自己的票券,然後才會在本月22號時收到一封電子郵件,上面會提供NFT的領取方法,粉絲必須要在明年3月1日前於區塊鏈「Wax」上完成兌換。

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個操作的特點在於,NFT與傳統貨幣並不一樣。雖然被稱為非同質化「代幣」(tokens),但NFT不像現金交易,100元紙鈔等於另一張100紙鈔,它擁有不可替換性(non-fungible),這使得每個代幣都是獨一無二的。

即使是108款設計,被複製成了共8萬6,000件NFT,每一件NFT也還是都會個別登記在區塊鏈「Wax」上,因此,即使是長得一樣的款式,它們之間也還是有所不同。

在網站因為大家搶購《蜘蛛人:無家日》預售票而當機後,AMC執行長阿倫在Twitter發文感謝大家的耐心等候。

NFT吸引力大,售票系統一度當機

而AMC這次的操作顯然是成功的——或者可以說它與索尼影業都低估了NFT的魅力,因為開賣後,不只是AMC自家的網站,甚至連美國售票系統「Fandango」也都一度出現當機的狀況,顯見NFT的確帶起了話題。

同時,在最初的搶票潮過去後,網路上還出現了黃牛開始販售共數十張的電影票,價格在200至2萬5,000美元(折台幣約5,550至69萬3,688元)之間不等。

這點或許顯示,其實真正對《蜘蛛人》NFT有興趣的不是狂熱漫威粉絲,而是加密貨幣投資者。但另一方面,根據《QUARTZ》報導,目前似乎只有低價的黃牛票受到青睞,不過那些金額高昂的拍賣也還是有繼續開放競標。

這是第一次有大型電影院連鎖品牌做出買票送NFT的活動,而或許將線下商務與提供價值可能性的虛擬資產做結合,對於AMC和索尼這兩個和好萊塢密切相關的企業而言,都是個大膽的實驗。

「這絕對是著名的好萊塢找到吸引粉絲新方法的第一步,」美國洛杉磯NFT新創公司「Dreamium Labs」創辦人魯賓(Mike Rubin)便指出:「這顯示了好萊塢的早期實驗階段,其本質上也就是可供蒐集的『電影海報』的數位版本。」

《黑色追緝令》 劇照
圖/ 《黑色追緝令》 劇照

昆汀劇本手稿、客串角色都能用NFT販賣

因為對於好萊塢而言,思考如何與NFT共存,或甚至更進一步地從中獲利,或許是當前的時代趨勢。

前陣子,美國導演昆汀(Quentin Tarantino)才宣布要將他1994年的經典作品《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的原始劇本手稿以及插圖以NFT形式販賣,結果引來發行商米拉麥克斯(Miramax)在上月中旬對他提出訴訟,指出昆汀已經簽過合約,放棄「他對《黑色追緝令》的大多數權利」。

但另一個案例則相對皆大歡喜,與英國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有關。他負責出演的2021年科幻電影《Zero Contact》同樣在前陣子以NFT形式進行拍賣,得標人不只可以在電影中客串,還能獲得數位海報及相關藝術品。

最後,這筆拍賣成功以32.86267以太幣(Ether)結標,約等於當時的9萬3,435美元(折台幣約259萬元),雖然這個數字難以對大型製作公司產生吸引力,但也不失為其他獨立電影人往後尋找資金時的參考方向。

california-startups
圖/ Sasha • Stories

遊戲化、互動化的NFT

而除了單純販售靜態圖像外,好萊塢甚至還讓NFT走向遊戲化,例如即將在本月22號上映的《駭客任務:復活》(The Matrix Resurrections),便在上月30號開始,以NFT形式出售10萬個《駭客任務》世界觀中的客製化角色,每個只要50美元(折台幣約1,387元)。

但其特別之處在於,隨著時間過去,發行商華納兄弟(Warner Bros.)還會繼續開啟新功能,讓買家針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各種挑戰與選擇,以藉此升級或得到新的NFT。

其母公司華納媒體(WarnerMedia)的全球品牌與體驗總裁利福德(Pam Lifford)便表示,NFT「有潛力能夠長期發展,成為我們為粉絲提供的全球性產品與體驗組合的一部份」。

「如果你思考一下粉絲在2021年時能夠與自己喜愛角色的互動方式——零售店、主題公園、社群媒體、收藏品、網路商店——如今,數位藝術品和收藏也一定在這個清單上面了。」利福德說:「這是粉絲的另一個接觸點,也是我們能夠娛樂大眾並提供優質內容的另一個方式。」

也因此對好萊塢而言,止步於單純出售NFT或許是不夠的,它們不能只是停留在製作方單方面的供給,例如NFT新創公司創辦人魯賓便認為「下一個階段將是互動性」。

「還有讓粉絲和他們喜愛的電影角色,有更加個性化的交流方式。」魯賓總結道。

本文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NF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多問一點,離健康更近一些!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陪你找回身體的聲音

健康知識普及,卻未讓選擇變得容易。琳瑯滿目的營養補充品與建議,加上網路上碎片化、標準不一的資訊,反而讓判斷成本提高,許多人因此在起步階段就裹足不前。

「很多人其實想掌握健康,卻在資訊洪流中忘了相信自己身體的感受。」VITABOX® 營養師溜溜觀察,當選擇焦慮與資訊混亂成為常態,人們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事——傾聽身體的聲音。VITABOX® 因此在 LINE 推出 「AI 健康配速員」,透過對話幫助消費者重新找回與身體的連結,從內在需求出發,打造簡單好上路的保健起點。

VITABOX® 「AI 健康配速員」,開啟健康對話第一步

「大眾常見的保健問題其實高度重複,但過去客服量能有限,我們常常得讓客戶等上兩三天才回覆。現在有了 AI,能即時解答基礎問題,營養師則可專注處理較複雜的個案。」溜溜說明,VITABOX®「AI 健康配速員」是一套全年無休的對話系統,平均每日處理超過 600 筆提問,其中約 90% 可由 AI 即時解決,僅有 10% 需轉由真人營養師接手。常見問題如「孕婦能吃哪些益生菌?」或「睡不好該補什麼?」等,AI 均能提供清楚、專業的建議。

若遇到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問題,則可透過機器人自動回應+AI+營養師的分層機制,轉接給真人營養師進行後續諮詢,有效縮短等待回覆的時間,也提升整體使用體驗。「我們不是單純導入 AI,而是選擇用 AI 互動來實現我們相信的一種陪伴方式,讓對身體的好奇與理解,不必等待。」

VITABOX
VITABOX® 營養師溜溜表示,「我們希望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而是陪伴每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需求。」
圖/ 數位時代

啟用方式也極為簡單,加入 VITABOX® 的 LINE 官方帳號即可一鍵啟動。系統會先詢問性別、年齡等基本資訊;若使用者無法清楚描述問題,AI 也能進一步拋出問題、比對歷史紀錄,或透過選擇題的方式,引導釐清隱性需求與個人目標。

「像是近期討論度較高的 NMN,不少人打成 NNN、MNM,所以我們也特別訓練 AI 的語意理解與錯字判讀能力,能親切引導確認:『請問你是想問 NMN 嗎?』即使輸入有誤,也能繼續獲得正確資訊,讓使用者感受到 AI 的理解與體貼。」溜溜指出,AI 的價值不只解答問題,還要能夠預判可能的模糊與錯誤,比使用者先想一步,做到主動理解、精準回應。

整合知識圖譜,打造 AI 與營養師的雙軌協作

這套 AI 系統由大型語言模型(LLM)驅動,結合 VITABOX® 多年累積的產品資料、CRM 數據、真實客服對話、營養學與醫學期刊,建構出可持續學習的健康知識圖譜。不同於傳統「問一答一」的機制,AI 採用語境分層邏輯,先從作息與飲食習慣切入,層層推進至保健建議,再進一步提供產品推薦,並不直接導向消費,反而強化使用者信任與參與感。

「我們不是在打造冷冰冰的機器人,而是塑造一個有溫度的健康夥伴。」溜溜強調,VITABOX® 延續 Make it Simple 的核心精神與一貫的品牌語調,講究準確,也講究陪伴與信任。

VITABOX
有了「AI 健康配速員」多問一點,營養師也能專注處理較複雜或個人化程度高的專案。
圖/ 數位時代

為強化資訊安全與建議品質,AI 系統由營養師與產品團隊共同把關,建置完整的風險識別與回應邊界。當提問涉及藥物、疾病診斷等超出 AI 處理範疇時,系統即自動提醒使用者就醫或真人諮詢,避免誤導。

為了讓整體設計貼近使用者,VITABOX® 將 AI 健康配速員直接整合在 LINE 平台上,無需額外下載 App 或開啟網站。「我們並不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在他們最自在的地方,陪伴他們開始健康對話。」

「AI 健康配速員」於 2024 年九月正式上線,初期封測滿意度不到五成,經三個月優化調整後,2025 年第一季提升至 98.7%。溜溜分享:「我們收到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用戶回饋,有顧客表示被『一秒就收到回覆』嚇到,覺得回覆既『精準』又『貼心』;也有顧客雖然猜到是機器人,卻仍感謝 AI 的『悉心回應』,甚至有人說:『你們的服務系統真的很好,跟真人營養師一樣厲害!』這些回饋顯示,AI 的回覆品質已能與真人營養師無縫銜接,讓顧客在體驗上幾乎沒有落差。」

最令人驚喜的,是品牌導入 AI 後,整體轉換率提升了 13%。「原本只是想減輕客服壓力、解決顧客的問題,沒想到竟然也助攻銷售轉換,真的是意料之外!」

愈簡單、愈不容易,VITABOX® 的選擇與堅持

AI 強大而即時,那還需要營養師嗎?溜溜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 是輔助,不是替代。它能處理多數標準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細膩互動與臨床判斷,是 AI 做不到的。」她舉例,曾有使用者一開始以為是退化性問題,後來經過營養師協助釐清生活與補充習慣後,才發現另有可能的影響因素。這類交叉比對與個別化觀察,仍需仰賴營養師的經驗和引導。

因此,VITABOX® 保留「一鍵切換真人諮詢」的設計,當問題超出 AI 範圍,系統會即時轉由專業營養師接手。AI 專注於初步引導與問題分流,營養師則投入更具判斷力與價值的個案管理與產品研究。

VITABOX® 也是目前業界少數以 AI 提供「專業智能健康輔助」的品牌,跳脫傳統 FAQ chatbot,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對話設計。「健康的選擇,就是多問一點。多問一點,就能往健康的理想更靠近一點。」溜溜笑說,有了 AI,就不用擔心麻煩別人,什麼問題都能安心提問。「當營養師不用再回答重複問題,就能更聚焦在專案開發、營養規劃、檢測優化等工作。」

這樣的設計思維,也與一直以來的品牌理念相呼應。不上通路、不靠代言的 VITABOX®,始終專注於天然成分(A.A. Clean Label 無添加)、加乘配方(VITASYNERGY®)、安全驗證(SGS、BSI)與永續包裝(FSC 紙材、環保油墨)。從產品研發到服務設計,一以貫之地實踐「Make it Simple」的初衷。如今,「AI 健康配速員」更讓「今天開始享受健康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實踐的行動起點,把保健變簡單,也更容易開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