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善意供應鏈!機能服品牌Workman疫情下突圍,如何不打折也能留住消費者?
打造善意供應鏈!機能服品牌Workman疫情下突圍,如何不打折也能留住消費者?

以低價格和高機能性為經營方針的日本機能服飾品牌Workman,在全日本擁有超過900家店,是近期相當受到矚目的日本連鎖加盟品牌。根據其公布的財報預測,2022年3月期的營業額將近1140億日圓,純利益約為181億日圓,業績更連續多年呈現正向成長趨勢。究竟Workman如何在業績普遍低迷的服飾業中,突破困境成為異軍突起的贏家?

日本服飾Workman官網
Workman是日本一家主打平價、高機能的服飾品牌,一開始是販售「在工地與工廠工作時的專用服飾」,後來延伸產品線,開發適合一般大眾的商品。

一、以激勵取代嚴苛目標,鼓勵加盟主重視工作生活平衡

隸屬年營業額近1兆日圓日本Beisia集團的Workman,2013年在東證JASDAQ上市,品牌旗下員工僅約300多人。創業者土屋嘉雄參考美國流通業界的發展,看好連鎖加盟將成為零售業主流,早在1982年就將連鎖加盟制導入Workman,目前Workman的店鋪有高達95%是連鎖加盟店。

考量零售店成功與否與地緣性有相當緊密的關連,Workman的加盟條件之一就是通勤時間必須在不使用高速公路30-40分鐘內為前提。雖然加盟契約是6年為一期,但Workman的契約更新率高達99%,其中更有高達一半是親子承繼。

Workman平均一間店鋪的年營業額約為1億3千萬日圓,除毛利的4成左右會分配給加盟店外,若達成零退貨或特定商品之銷售目標另有獎金,換算下來加盟店主平均年收超過1000萬日幣。由於來店顧客多為常客且多有購買目的,無須透過折扣吸引客戶,因此Workman對各加盟店鋪未設定營業額目標,而是以激勵獎金作為鼓勵由加盟店自己設定待客之道。

日本服飾Workman
Workman挑選加盟主以及彼此合作的方式非常不同,其激勵獎金主要用來鼓勵加盟主開發自己的待客之道。

二、以性善說為經營管理之道,信賴是無形資產

想加盟的人非常的多,而Workman如何選擇加盟主呢?比起汲汲營營想想提升營業額而過度工作的人,具親和力人反而是Workman重視的特質。Workman土屋哲雄專務認為,無理且超過體力負荷的工作是無法持續長久的,不如多些休息時間養精蓄銳,有充足的能量才能展現笑顏,而Workman對於加盟主也沒有月末追業績的習慣。

另外,Workman對營業額佔六成以上的自有品牌也相當有信心,認為有著其他競爭者5年內也追趕不上機能、價格及設計能力。

在產品供應鏈方面,Workman以善意型供應鏈為著名。舉日本國內的供應鏈例子來說,在Workman全數收購的保證下,供應商雖然可參考Workman的訂購需求預測,但仍然得依自己的經驗決定出貨數量。為何Workman敢大膽地採用此種採購策略?Workman認為,各供應商手上擁有的市場交易情報比Workman來的更多,由供應商決定出貨數量反而更為精準。

三、透過自動下單系統,統一數據管理,減少加盟主作業

Workman與一般加盟店不同之處在於店鋪商品的下單者非為加盟店主,而是由掌握最多商品動向的總部主導。原因在於,單店有近萬種的商品項目,有些品項甚至需要較長的備貨時間,對加盟店主來說要應對如此繁雜的商品相當困難,故Workman導入了自動下單系統,目前已經有約半數的店家採用。而為了提升預測的精度,目前正由專人團隊進行各種驗證,並希望在2022年完成全店鋪導入系統的目標。

此外,Workman的訂價策略也與數據分析有一定的關聯,例如100坪的店鋪約有97%的種商品為必備品項,價格主要分為980日圓、1900日圓、2900日圓、3900日圓到4900日圓等五種標價,不論在商品或價格設定上都相當標準化,也因此從全國900多家店隨意挑出20家做數據分析就具有足夠的代表性。透過數據做為經營武器,詳細檢討後再評估以區域或全國為標準化流程,減少無效率的作業。

Workman Plus 2021 Spring & Summer

四、突破利基市場拘束,積極拓展大眾市場

早期的Workman以銷售工作服為主,是該市場領域中一枝獨秀的領導品牌。然而隨著工程建設業的就業人口減少,Workman多年前就預測將面臨成長停滯的問題,從2014年即開始摸索新的發展可能。

而戶外活動服因與工作服機能性相近,看準該市場由高價知名品牌寡占,亦未有低價且高機能品牌,Workman積極布局此近4000億日圓的空白市場,進而有了Workman Plus店鋪的出現。隨著女性顧客增加,2020年10月專屬女性的Workman女子專門店也在橫濱市開張,2021年12月又推出了Workman Pro展現其重視本業職人服飾的姿態,未來店鋪開業型態預計將因應各個消費族群需求調整,令人期待不同風貌的Workman系列。

資料來源:IT Media 1IT Media 2Nikkei 1Nikkei 2Nikkei 3

責任編輯:吳佩臻、錢玉紘

關鍵字: #零售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