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企業炒匯,企業在辦理遠期外匯交易時,需要檢附交易證明文件。目前的痛點是,銀行之間缺少相互照會或資料比對機制,來防止重複交易的弊端。
透過科技來強化監管的「監管科技(Reg-Tech)」,也是金融科技浪潮下的熱門發展重點,中國信託跟華南銀行、台灣銀行、台灣中小企業銀行三大國銀,以及台灣網路認證公司、台灣微軟一起組成驗團隊,在金融科技創新園區FinTechSpace完成了「遠匯交易重複性驗證平臺」驗證,透過區塊鏈技術,來預防企業遠期外匯重複交易弊端。
結合區塊鏈,杜絕遠期外匯交易弊端
遠期外匯交易服務指的是由銀行協助企業,在特定日期或期間,鎖定固定匯率進行外幣交易,預防因為匯率波動造成經營風險,然而,許多企業會在多家銀行重複辦理交易來「炒匯」。
央行為了控管貨幣穩定、打擊不法炒匯,規定企業辦理遠期外匯交易時,要附上交易證明文件,而且不可以在其他銀行重複辦理同筆交易。
但是,銀行業者之間缺少相互照會或資料比對機制,為了解決問題,中國信託號召三家國銀、台灣網路認證公司、微軟,一起組成驗證團隊,發起遠匯交易重複性檢核的實證案,並在本周正式對外發表成果,未來企業申請遠期外匯交易服務時,銀行會加密上傳企業提供的交易資料到區塊鏈上,快速比對鏈上是否有相同交易紀錄,
若有疑慮,銀行業者會線下照會,進一步檢核是否重複交易。利用區塊鏈資料同步、不可竄改,以及去識別化特性,「遠匯交易重複性驗證平臺」可在確保客戶交易隱私的前提下,跨業者查核資料,確保客戶沒有重複交易行為,進而防堵企業炒匯,降低銀行違規風險,線上查核也能大幅減少人工作業、紙本交易成本。
整合多家金融機構、科技公司能量
分工上,銀行負責提供業務相關知識和測試情境;台灣網路認證公司貢獻區塊鏈技術解決方案;微軟提供穩定的雲端網路環境,針對遵法、流程、資安等不同構面不斷驗證解決方案可行性。
中信表示,整個實驗歷經長達6個月的開發,綜合主管機關建議與百場會議結論,過程中也多次參加金融科技創新園區的監理門診,與主管機關面對面交流,確保實證案合規。
談起區塊鏈,中信早在2016年就成立區塊鏈實驗室,是台灣唯一加入最大國際金融區塊鏈R3聯盟的金融機構。目前在「國際貿易」、「電商物流」、「醫療健康」、「綠電能源」等領域,都有打造區塊鏈創業務。
現在「遠匯交易重複性驗證平臺」已向主管機關提出成果報告,後續將接軌金融科技共創平臺,納入更多功能並擴大實證範圍,進一步強化跨銀行的風險控管,建立跨金融機構的遠期外匯交易風險聯防平臺,健全國家金融穩定發展。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