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商務利用網路提供企業對企業(B2B)交易平台,讓買賣雙方直接上網交易,大幅精簡採購流程。這個構想在1996年提出後,獲得微軟和思愛普(SAP)兩大軟體公司背書,使得1999年第一商務股票上市時,創下近30倍漲幅。
可惜的是,企業的採購作業並非獨立流程,而是和資料庫、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財會系統及生產線連接,是整個連續步驟中的一環,第一商務必須做完額外工作整合其他流程,才能達成先前承諾,初始立意雖佳,但後段工程非常浩大。
冠遠是利用網路傳送語音(VoIP)技術,提供新設備,可幫電信公司省下6成成本,目標瞄準正在自由化的亞洲電信市場,在中國、日本和台灣都有斬獲。
進入2000年下半年後,兩家公司都相當吃力,與大多數科技公司一樣裁員縮減成本。第一商務為了生存,多次調整定位,不再只攻交易平台,而是任何和線上交易沾上邊而可能有商機的軟體,都盡力嘗試,這使得公司失去焦點,產品開發一再改方向,但終究活了下來。
第一商務的股價在2002年一度跌破1塊,公司隨即採取「逆向股票分割」(reverse stock split),把10股併1股,讓股價回到1塊以上,避免被下市。而業績不理想的據點(如台灣分公司),也於2002年明快關閉。
冠遠則是為了衝營收而做假帳。根據《聖荷西水星報》(San Jose Mercury News)報導,冠遠一位亞洲主管自行成立新公司,並用冠遠的錢支付給這家公司,再由它向冠遠買設備,製造營收創新高假象。冠遠董事會發覺有異後,主動提起調查,結果發現公司有超過4成營收是灌水,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紹堯也於2001年第3季辭職下台,股票也被停止交易。
**創業家的最後一道考驗
**
《聖荷西水星報》報導,張紹堯出庭應訊時,堅稱對假帳事件不知情;但是已受傷害的冠遠,經過1年多重整無效後,剛在12月宣布破產,資產已出售處理完畢。
從1998至2001年這段科技股當紅時期,我曾先後7次到矽谷採訪,見過許多兼具創意和活力的創業家,包括第一商務創辦人霍夫曼(西點軍校畢業,從軍中退伍後才創業)和張紹堯。
根據統計,每100萬家新創公司僅6家可以股票順利上市,這兩位都把公司帶上Nasdaq,算是非常優秀。
創業是體力、能力和意志力的長期煎熬,從研發產品、組織團隊、尋求資金到開拓市場,無一不是困難。當苦日子來臨,霍夫曼和張紹堯都盡最大努力挽救公司,張紹堯甚至披掛上陣,一年有280天在各地飛行談訂單。殘酷的是,把公司營運和資本遊戲畫清界限,是創業家的最後一道考驗,這關沒過,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