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叮嚀&麥當勞的靈感,造就IBM國民電腦狂賣
女兒的叮嚀&麥當勞的靈感,造就IBM國民電腦狂賣
2003.01.01 | 科技

要買的快進來,看看的請盡快離開!」2002年12月的資訊展中,一位理著平頭、戴著黑框眼鏡的中年男子,拿著麥克風大聲的喊叫,一旁的工作人員手邊停了二秒,相互探詢是不是聽錯了,「別人拉客都來不及,居然趕客人走?」
「沒錯,就是要清場,這樣才能提高攤位的坪效及來客周轉率,」IBM個人電腦事業處副總經理洪漢青微笑地說。

**不按理出牌

**
洪漢青,就是那個拿麥克風喊口號的人,因為他的不按理出牌,放下外商慣有的身段,推出藍色轟炸方案(Blue Bomb,雙B),親自站到展場第一線,以39900元「自殺機種」的P4筆記型電腦,喊出「雙B打雙A」(宏碁Acer與華碩Asus),瞄準有過去向來較有價格優勢的本土業者。
由於IBM一向走溫和的高價路線,這樣的做法的確出乎意料之外,國內資訊通路龍頭聯強國際執行副總胡佳龍就直說,IBM的動作太突兀了,而台灣惠普個人系統事業群總經理莊正松更高聲批評,IBM衝量而犧牲通路利潤僅求的手法,無疑是殺雞取卵,不僅讓今年資訊月變成「最沒有格調的」一次,也影響通路生態的平衡,莊正松還嘲諷對手如果這麼愛造勢,乾脆請王筱嬋來站台好了。
批評歸批評,IBM這場行銷戰役卻是空前成功。洪漢青的大動作,雖攪亂了資訊業界的一池春水,卻也帶動了筆記型電腦的整體銷量,光是IBM本身,台北9天的展期,全系列筆記型電腦共賣出了8000台,而透過網路下訂單的數量,更是創新高,達800台之多,而包括惠普、宏碁及華碩另外三大筆記型電腦廠商,資訊展所賣出的量,跟IBM相比也不遑多讓,4家的業績是往年的3倍之多,部份機種還賣到缺貨。
價格戰向來是行銷的慣用手法,IBM憑什麼玩得比別人好?「高品牌知名度,讓IBM有較大的價格操作空間,」曾經一手建立起前康柏個人電腦事業基礎,現為戴爾電腦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石國揚笑說,若是比便宜,IBM顯然還降得不夠。

**讓價格透明

**
「關鍵不是價格低,而是價格清楚,」接下IBM個人電腦事業處副總經理將屆滿一年的洪漢青說,價格在整個購買決策過程中,佔了60%的影響力,過去資訊展買賣雙方認知的落差在於,經銷商為了避免庫存壓力,折扣底線混亂,導致消費者都抱持著下一家廠商會更便宜的心態,「先前我們就得知英特爾在2003年年初會調降處理器價格,所以我們就乾脆先反映,一次降價到底,而且寫得清清楚楚。」
學習麥當勞的經驗,洪漢青明白列出每一項產品的規格及價錢,同時也參考套餐的方式,規劃出13種的產品選項,不論是喜歡多加DVD播放機,還是喜歡把硬碟加大都有可選擇的產品,「寫清楚,就沒有爭議的空間。」
洪漢青指出,品牌業者最大的難題在於,經銷商數量一多,加上每家經銷商規模大小不一,為了生存,容易造成價格崩盤,不同於其他業者仍以16到20家經銷商的參展規模,IBM將參展經銷商家數減少到7家,以擴大各經銷商接單經濟規模的方式,來保護通路利潤,確保價格的一致性。
向異業學習的還不只這一樁,洪漢青也發現,過去資訊展擺坐椅的方式,讓展場變成消費者逛累歇腳的地方,業務人員花了口舌做說明,也不一定能賣出東西,所以今年在展場的規劃上也做了些更動,攤位改採Pub常見的高腳椅擺設空間,減少坐下來的空間,增加現場動感,另外設立了快速結帳區,避免人潮過度擁擠,影響其他人購買的意願,「目的都是為了增加來客的流動率,」洪漢青說,配合清楚的價格標示,「到攤位的人,通常5分鐘內就決定買或不買,非常有效率。」
為了讓行銷火力集中,IBM也罕見地包下7台宣傳車,其中6台輪流在世貿附近,一台則深入光華商場及台北車站的資訊賣場Nova,巡迴放送降價的消息,另外還找來工讀生在會場內外舉牌,帶領消費者在最快時間找到IBM的攤位。
「除了吸引消費者,還要吸引媒體的注意,」洪漢青打趣地說,要感謝媒體的推波助瀾,才會讓今年筆記型電腦戰得這麼激烈,不僅讓IBM員工上下凝聚出一致對外的高昂士氣,響應總經理許朱勝「一人一機,業績過億」的口號,也幫助廠商捲進了不少新的客戶群。洪漢青記得賣場中來了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說要買電腦,業務人員指著規格價目問她要買哪一型的,老太太相當疑惑地回問,「不就是『筆記型』嗎?」

**開發新客群

**
開發新族群,培養年輕客層,正是洪漢青自8月份推出國民電腦、10月份打出1元搶購、12月又喊出「自殺機」背後真正的考量。他指出,在許多調查中,心目中最理想買的品牌電腦,IBM都有30%以上的「心理佔有率」(mind share)但反映在實際的銷售上,IBM卻只有15%左右的市佔率,「落差的原因在於我們沒有5萬元以下的平民化機種,筆記型電腦是很有忠誠度與習慣性的產品,一旦拿不到消費者的第一次,以後高價市場從哪來?」
更大的衝擊來自家中國小二年級的小女兒。她看到爸爸近來常出現在媒體,除了打氣,還認真地跟洪漢青詢問討論業界情況,「BenQ跟宏碁這次賣得怎麼樣?」聽到小女兒對於其他對手品牌熟悉地分析,洪漢青心裡暗自吃驚,好奇想了解女兒認識品牌的管道,女兒回答他:「因為電視上都有他們的廣告,可是沒有你們的。」
這讓5年級的洪漢青重新思索世代與行銷的關連,「4年級以上見證了IBM的黃金歲月,5年級從學校裡就熟悉IBM電腦,可是對於6年級以下的消費者,IBM只是『one of choice』,甚至不認識IBM。」洪漢青一下子嚴肅了起來說道,「客戶不會因為你是領導品牌,就非買你的產品不可,外商如果太外商的話,最後只會得內傷。」
低價策略雖然引發不少口水之爭,但從結果論,洪漢青丟出的這顆藍色炸彈,的確正中目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