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移轉到生態鏈的合作
從技術移轉到生態鏈的合作
2002.12.15 |

我要先澄清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技術移轉並不是件壞事,不要覺得技術移轉很沒面子,其實可以不必這樣想,我們應該是說,首先要承認,我們在5、6年前,台灣TFT-LCD的技術的確是落後於日本跟韓國,但在那時候,台灣資訊產業像CRT顯示器或是筆記型電腦,在全球的佔有率已經非常得高,都是50%以上,可是TFT-LCD卻是受制於日本韓國,台灣沒辦法自己提供,所以在當時我們在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很迅速地在短時間內,建立台灣在這方面的基礎。

**站在巨人肩膀上

**我常常在講,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踩著巨人的肩膀去跳,這樣才會跳得高,就像我們小時候爬牆,底下必須要墊個東西,才翻得過去,所以技術移轉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錢來換取時間,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必要的基本功夫練好學會。
在這幾年裡,其實可以很清楚看到這個策略的效果,以今年來看,台灣TFT-LCD產業,在全球的佔有率已經超過了1/3,在5、6年前,我們是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零,有了基礎之後,要再發展自主技術,就相對地容易一些。
不過在尋求技術的自主的同時,不一定要和原來的技術母廠切斷關係,而是說如何透過合作,達到一個比較平等的地位,來做共同研發的工作,以充分利用雙方的資源。我們在談技術的時候,談的不光是技術的移轉,它有可能是更多的策略上的合作與支援。
很多人會關心企業如何拿捏移轉與自主技術的比例,從技術移轉的角度,友達跟IBM或是日本松下的合作,是採取一次性的轉移,之後友達就開始做獨立的研發,所以在我們接IBM技術的第二年,我就跟研發的同仁說,「我們要斷奶了!」,當然同仁一定會擔心,但經營企業在某些時候就必須展現決心,我記得1999年7月,我們第一個廠蓋好開始量產,8月的時候就決定蓋四代廠,真的是一年就自己來了,有人問我,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決心?因為只有這樣,公司同仁才會相信公司是玩真的,而不是說說就好,也才知道接下來的方向。整個說起來,過去3年多來,包括我們第四代、第五代的廠,都是友達自己建立起來的,這證明當初的技術移轉接得還不錯。
接下來是說,有很多的關鍵技術,還有產品應用的發展上,我們也在思考可行的方向,以及小規模的技術合作,這就不是移轉,而是採取合作開發的模式。
舉例來說,TFT-LCD的應用,最早只在所謂的IT領域,但現在應用的範圍是愈來愈大,已經延伸到消費性電子產品,相對地所需要的技術範圍就很廣泛,電視就是一個明顯的應用,所以像是廣視角、畫面表現流暢的處理技術,還有影響畫面訊號呈現快慢的應答等等,怎麼樣做到跟目前CRT一樣的品質,都是需要突破的地方。

**互利共生的合作模式

**
至於怎麼樣提升合作的層級,這當然會跟公司的體質、規模等議題有關,像中華映管所採取的方式是跟日本三菱擴大專利技術的範圍,坦白講,這種模式還是偏向傳統的技術移轉,但對友達來說,我們現在最急迫的工作,還是怎樣趕快建立起標準化的技術平台,將良率、品質各方面,提升到一定的水準,形成一個有紀律及執行力的團隊,把自主技術的基礎打得更深更好,然後再以選擇性的方式,進行合作研發。
TFT-LCD產業一直是個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的產業,最近外界也一直很關切五代廠的議題,從資金面來看,友達已經在紐約上市,資金都已經到位,所以在財務面上算是滿穩當的,在技術面,我們在1997年就開始研發,已經有第四代的經驗,所以我們可以很快地進入第五代,從第四代到第五代,基本的工夫不會差太多,只是當玻璃基板的尺寸變大後,製程方面當然要隨之調整,不過對友達來說,並不是太陌生的工作,3年前我們就成立了製程技術開發小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ODF的液晶注入技術,如果說現在才開始研發,那就來不及了,在建立自主技術的過程中,大家對於研發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體認,最困難的地方還是在於如何找到最好的人才,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研發這件事,是沒有辦法有捷徑的,一定要找到最好的人才,然後從最根本做起,才會產生出想要的結果。
除了找到對的人才外,面對各種不斷推陳出新的新技術,怎麼樣用系統化的方式去管理、評估也是在建立自主技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組織上,只要發現有潛力的技術,我們就會獨立出一個技術小組,跟現有組織分開,讓他們全力地投入,比如說我們在3年前從電漿顯示(PDP)小組,獨立出OLED的團隊,同時也把一代廠空出來,提供研發人員進行相關的實驗工作。
我們有個技術總監的職位,配合10多位相關主管所組成的技術委員會,以及半年前的成立的策略規劃室,3個單位從資源的取得、市場變化等方面進行整合,友達現在是一個有規模的公司,時常會有新技術來跟我們接觸,但公司資源有限,總是要經過嚴謹的評估,特別是策略規劃室,我們希望這個單位能從一個更全面的觀察,決定公司下一步的動作。
最近我們新成立「友達科技中心」也是基於相同的思考,只有透過更積極的方式,企業的體質才能改變,說實在的,如果只是比產能,在3~5年間台灣業超越韓國很不容易,與其強攻對手的強項,不如從技術的角度切入,開一條新的路徑,把戰線拉長拉深,而且相對於產能的投資,技術的風險雖然也不小,但總是會累積出成果。
台灣、日本以及韓國在TFT-LCD這個產業裡競爭很激烈,但現在產業也講求互利共生,所以我們相當樂見與日本間有更多的合作機會,特別是日本對於應用面的掌握,還有整個產業生態鏈的完整性,都是台灣目前能力還不及的地方,所以未來雙方的合作,也許可以從過去單一企業間的技術移轉及聯盟,擴展到整個生態鏈的合作,是接下來可以再思考的方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正式成立,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延續開放精神助海外新創回臺掛牌活絡資本市場

今年臺灣加權指數的年度大盤走勢呈現強勁上揚的趨勢,根據證交所資料,臺灣資本市場表現截至9月底,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對臺灣資本市場以及鏈結全球創新能量有何指標性意義?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暨AppWorks之初加速器董事長林之晨,從業界角度剖析第一手觀點。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偕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舉辦「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展現政府打造臺灣特色亞洲那斯達克的決心。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具備三大特色:法規鬆綁、聚焦重點產業、實踐市場雙向開放。

法規鬆綁!調整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來臺上市規範

深耕亞洲新創生態、關注AI、雲端、數位科技創投領袖的林之晨,相當認同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法規鬆綁新制。根據證交所資料顯示,本次鬆綁重點包含:創新板採行一般板交易制度;精進創新板本國公司上市制度;優化創新板及一般板外國公司上市制度(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以及創新板、上市一般板、上櫃得互相轉板等機制。

針對上述機制升級,林之晨表示:「資本市場的制度革新是臺灣科技公司邁向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試金石。對於任何科技公司,如果想要上市掛牌,最重要的是必須擁有籌碼和流動性。一旦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和優質的估值乘數,這些公司就有機會利用他們的籌碼去進行國際併購,進而擴大他們在整個區域的佈局跟影響力。」

透過法規鬆綁,林之晨也認為對於臺灣新創、優質企業走出去有絕對助力。「今年初創新板的投資人資格鬆綁之後,這此這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等於延續開放精神,也就是提升流動性的重要舉措。同時,我們也觀察到許多臺灣的創業者在海外經營,有時會因與海外公司併購或合併而可能被歸類為國外公司。如果這些公司在退場時,能夠回歸到我們臺灣自己的資本市場掛牌,這對於活絡資本市場,並讓臺灣與國際接軌都具有非常大的好處。」

聚焦重點產業,資本市場活絡AI新創機會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另一特色是聚焦重點產業,特別是半導體、人工智慧、AIoT技術、智慧製造、綠能環保、機器人、 數位雲端、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生技醫療、資安安控、次世代通訊、無人機及國防航太等前瞻新經濟產業,同時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提供整合服務。

盤點相關產業正巧與AppWorks生態系與台灣大哥大過去關注的AI、數位經濟、雲端科技、次世代通訊等不謀而合。林之晨回應道,「我們開始進入所謂Agentic AI(AI代理)時代,可以說是AI 3.0,接下來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會變為Business-to-AI to Consumer,然後再進一步變成B2AI to AI2C。在這個過程中,將會產生很多AI的新創機會。」

針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關注的新興領域,林之晨認為不論是台灣大哥大自身參與這些成長的機會,或是透過投資新創,攜手他們有機會抓住在這個領域的成長,「我們對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感到欣慰,因為資本市場能支持這類產業發展,我們也期盼,未來有機會能讓這些我們支持的新創公司上市,創造流動性,並為創業者或股東創造好的報酬。」

實踐雙向開放,支持海外優質公司進入臺灣資本市場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更遠大願景是雙向開放,不僅讓臺灣的公司能走向國際,同時也要讓國際優質的資源能夠與臺灣連結,讓創新板將成為匯聚創新產業的核心樞紐。針對這方面的制度優化,林之晨認為對於臺灣的投資人,如果有機會透過這些板塊投資國際優質的新創公司,參與這些公司成長,這對於廣大的投資大眾能增加他們投資組合的多元性,並帶來未來的財富成長機會。

另一方面,林之晨也提到他們在東南亞投資的公司之中,不乏有市值已接近新臺幣一兩百億的企業。林之晨明確指出,「但我們也觀察到,許多東南亞的資本市場相對不活絡,不論是印尼證券交易所(IDX)或新加坡交易所(SGX),對於掛牌後的交易量,或者對科技股的友善度都非常不夠。」

換言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藉由本次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推出,加上證交所將再次鬆綁創新板及外國企業上市制度,林之晨深信此舉不僅讓臺灣公司在海外併購有強大的籌碼後盾,同時也能吸引更多在海外發展或符合科技趨勢的優質公司回流臺灣資本市場掛牌,並且讓臺灣的投資人能夠參與優質公司的成長,從而全面提升臺灣資本市場的活力與國際接軌程度。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