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移轉到生態鏈的合作
從技術移轉到生態鏈的合作
2002.12.15 |

我要先澄清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技術移轉並不是件壞事,不要覺得技術移轉很沒面子,其實可以不必這樣想,我們應該是說,首先要承認,我們在5、6年前,台灣TFT-LCD的技術的確是落後於日本跟韓國,但在那時候,台灣資訊產業像CRT顯示器或是筆記型電腦,在全球的佔有率已經非常得高,都是50%以上,可是TFT-LCD卻是受制於日本韓國,台灣沒辦法自己提供,所以在當時我們在思考,有什麼方法可以很迅速地在短時間內,建立台灣在這方面的基礎。

**站在巨人肩膀上

**我常常在講,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踩著巨人的肩膀去跳,這樣才會跳得高,就像我們小時候爬牆,底下必須要墊個東西,才翻得過去,所以技術移轉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用錢來換取時間,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必要的基本功夫練好學會。
在這幾年裡,其實可以很清楚看到這個策略的效果,以今年來看,台灣TFT-LCD產業,在全球的佔有率已經超過了1/3,在5、6年前,我們是什麼都沒有,一切都是零,有了基礎之後,要再發展自主技術,就相對地容易一些。
不過在尋求技術的自主的同時,不一定要和原來的技術母廠切斷關係,而是說如何透過合作,達到一個比較平等的地位,來做共同研發的工作,以充分利用雙方的資源。我們在談技術的時候,談的不光是技術的移轉,它有可能是更多的策略上的合作與支援。
很多人會關心企業如何拿捏移轉與自主技術的比例,從技術移轉的角度,友達跟IBM或是日本松下的合作,是採取一次性的轉移,之後友達就開始做獨立的研發,所以在我們接IBM技術的第二年,我就跟研發的同仁說,「我們要斷奶了!」,當然同仁一定會擔心,但經營企業在某些時候就必須展現決心,我記得1999年7月,我們第一個廠蓋好開始量產,8月的時候就決定蓋四代廠,真的是一年就自己來了,有人問我,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決心?因為只有這樣,公司同仁才會相信公司是玩真的,而不是說說就好,也才知道接下來的方向。整個說起來,過去3年多來,包括我們第四代、第五代的廠,都是友達自己建立起來的,這證明當初的技術移轉接得還不錯。
接下來是說,有很多的關鍵技術,還有產品應用的發展上,我們也在思考可行的方向,以及小規模的技術合作,這就不是移轉,而是採取合作開發的模式。
舉例來說,TFT-LCD的應用,最早只在所謂的IT領域,但現在應用的範圍是愈來愈大,已經延伸到消費性電子產品,相對地所需要的技術範圍就很廣泛,電視就是一個明顯的應用,所以像是廣視角、畫面表現流暢的處理技術,還有影響畫面訊號呈現快慢的應答等等,怎麼樣做到跟目前CRT一樣的品質,都是需要突破的地方。

**互利共生的合作模式

**
至於怎麼樣提升合作的層級,這當然會跟公司的體質、規模等議題有關,像中華映管所採取的方式是跟日本三菱擴大專利技術的範圍,坦白講,這種模式還是偏向傳統的技術移轉,但對友達來說,我們現在最急迫的工作,還是怎樣趕快建立起標準化的技術平台,將良率、品質各方面,提升到一定的水準,形成一個有紀律及執行力的團隊,把自主技術的基礎打得更深更好,然後再以選擇性的方式,進行合作研發。
TFT-LCD產業一直是個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的產業,最近外界也一直很關切五代廠的議題,從資金面來看,友達已經在紐約上市,資金都已經到位,所以在財務面上算是滿穩當的,在技術面,我們在1997年就開始研發,已經有第四代的經驗,所以我們可以很快地進入第五代,從第四代到第五代,基本的工夫不會差太多,只是當玻璃基板的尺寸變大後,製程方面當然要隨之調整,不過對友達來說,並不是太陌生的工作,3年前我們就成立了製程技術開發小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ODF的液晶注入技術,如果說現在才開始研發,那就來不及了,在建立自主技術的過程中,大家對於研發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體認,最困難的地方還是在於如何找到最好的人才,這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研發這件事,是沒有辦法有捷徑的,一定要找到最好的人才,然後從最根本做起,才會產生出想要的結果。
除了找到對的人才外,面對各種不斷推陳出新的新技術,怎麼樣用系統化的方式去管理、評估也是在建立自主技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組織上,只要發現有潛力的技術,我們就會獨立出一個技術小組,跟現有組織分開,讓他們全力地投入,比如說我們在3年前從電漿顯示(PDP)小組,獨立出OLED的團隊,同時也把一代廠空出來,提供研發人員進行相關的實驗工作。
我們有個技術總監的職位,配合10多位相關主管所組成的技術委員會,以及半年前的成立的策略規劃室,3個單位從資源的取得、市場變化等方面進行整合,友達現在是一個有規模的公司,時常會有新技術來跟我們接觸,但公司資源有限,總是要經過嚴謹的評估,特別是策略規劃室,我們希望這個單位能從一個更全面的觀察,決定公司下一步的動作。
最近我們新成立「友達科技中心」也是基於相同的思考,只有透過更積極的方式,企業的體質才能改變,說實在的,如果只是比產能,在3~5年間台灣業超越韓國很不容易,與其強攻對手的強項,不如從技術的角度切入,開一條新的路徑,把戰線拉長拉深,而且相對於產能的投資,技術的風險雖然也不小,但總是會累積出成果。
台灣、日本以及韓國在TFT-LCD這個產業裡競爭很激烈,但現在產業也講求互利共生,所以我們相當樂見與日本間有更多的合作機會,特別是日本對於應用面的掌握,還有整個產業生態鏈的完整性,都是台灣目前能力還不及的地方,所以未來雙方的合作,也許可以從過去單一企業間的技術移轉及聯盟,擴展到整個生態鏈的合作,是接下來可以再思考的方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