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於今(26)舉辦新春記者會,由於明年改制在即,科技部將成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為國科會),本次新春記者會將成為科技部最後一次舉辦的年度記者會。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科技部變成國科會,將成為跨部會攜手,台灣邁向國際的元年」。國科會在2022年成立後,主要的目標有前瞻計畫的擘劃、橫向部會的協調分工與整合,以及資源分配。
國科會第1年,將是台灣跨部會、鏈結世界的元年
國科會接下科技部的棒子後,未來具體的目標包含延續現有的「擘劃科技政策」、「支援基礎研究」、「完善科學園區」跟「推動創新創業」4大科技政策,也因不再是「部」,與經濟部、交通部或其他相關部會沒有預算上的衝突,更能扮演政策統合、政策協調以及資源分配優化的角色。
展望2022年,新成立的國科會有鏈結國際的任務,「國科會的第1年,將是台灣邁向國際的元年。」吳政忠特別點名了量子科技、資安、精準運動幾個領域。
舉例來說,量子科技領域已經跟許多歐洲國家開拓合作契機。今年起,台灣量子科技學者,可以申請補助經費前往斯洛伐克學院量子科技中心進行研究合作。
精準健康與科技防疫領域,台灣也在2020年12月簽署「臺美科學及技術合作協定(STA)」後,跟美方開始密切交流,包含精準健康大數據建置與運用之國際互通性、建立微生物資源庫合作。有鑒於腦科技的發展在全球漸獲重視,也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研究計畫進行實質人才交流及合作。
而台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科技部也陸續推動「關鍵新興晶片設計研發」等專案計畫,期望能布局未來10年所需的化合物半導體元件與系統應用。
「國科會」新面貌,讓台灣科技發展迎接下一個新的20年
回顧2021年,科技部也力推了幾項專案與政策,包含加碼「人文社會」及「女性科研」2大項目。
具體包含打造育兒友善環境,即成立不同領域的女性交流社群,科技部也設立了相關的育兒服務,「最有感的事情,就是我常在電梯裡遇到同仁帶著3歲以下的幼童。」吳政忠說。在上任後即積極推動人文領域,也有顯著的成長,從2018年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計畫中,人文博士投入機械、生物科技、資訊、文創等產業服務,發揮跨域價值的比例,從8%提升至2021年的17%。
還有太空發展法及4項子法公告施行、發展低軌衛星,開啟台灣太空科技與產業發展的關鍵按鈕,「太空要從研究到產業,還有很長一段路。」吳政忠說,未來改制後的太空中心,有望取得近新台幣40億元的預算。其他還有AI、科學園區、資安聚落等,科技部都積極投入協助。
從1980年開始,台灣曾享20年高經濟成長率的光榮,也經歷2000年至2020年產業外移,「過去1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創10年新高,國科會會不斷將能量擴及新興科技與產業,讓科技發展回應社會的變遷與挑戰,迎接下一個20年。」吳政忠說。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