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以下稱集保結算所)成立至今逾32年,旗下平台提供國內金融市場券流、金流、資訊流等整合服務。身為一家正值青壯年的半官股企業,集保結算所一方面累積深厚的證券、期貨、票券、跨境保管及基金業務經驗;另一方面也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創新浪潮,展開轉型工程,蛻變為台灣資本市場的數位服務先行者。
金融市場要正常運作,背後不可或缺的,正是數位基礎建設的穩定性及便利性。集保結算所董事長林修銘回應,「數位、資安,是我們下個十年的發展主軸,集保的長遠願景,就是建構以數據為核心的金融科技服務生態系。」然而,數位轉型牽涉環節廣泛,除了有數位思維領導者、技術協作者以及科技工具,集保結算所如何打通組織筋骨,將數位DNA灌注企業文化?
拉弓轉型三箭 迎向「數位集保」新局勢
轉型起步最難,卻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擬定數位戰略!林修銘表示,「人」絕對是轉型過程的關鍵要素。對此,集保結算所從三個面向著手數位優化,第一箭聚焦在重構組織運用IT的營運流程,硬體面打造開放辦公環境,有助於跨部門協作;軟體面導入敏捷式開發工作模式、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讓組織儲存數位動能。
轉型的第二箭,則是強力賦能(empower)員工。透過Team Building及LAB工作坊的培訓方式,讓種子同仁將數位思路,層層擴散到高階經理人、中階主管、以及前線同仁,彼此共享、共用同一套數位語言。最後的第三箭,力求外部引進活水,每年持續招募新人才,讓跨世代同仁交換經驗,兼顧傳承與創新,進而激盪出潛在可行的商業模式與市場商機。
擁抱金融創新 多項轉型業務遍地開花
在「以大數據為本,金融科技為用」的轉型策略之下,集保結算所確實從多方面展現數位創新成果。業務執行面,最顯著的就是整合證券、基金、銀行服務的「集保e手掌握App」,目前全台用戶數已超過300萬戶。此外,營業處所的交易確認、議價單據傳送服務,率先導入區塊鏈技術,改變30多年來仰賴派員或郵寄交割的模式,提升固定收益商品市場的運作效率。
對外接軌方面,集保結算所響應主管機關「資本市場藍圖開放政策」、「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政策,聯手11家銀行,讓投資人得以直接從「集保e手掌握App」,一鍵查詢個人款券帳戶資訊。另外,集保結算所還共同成立「開放證券推動委員會」,協助完善架構與規範,協助政府監理市場。林修銘強調,「此舉能穩定金融機制運作,更是呼應集保結算所訴求『利他共好』的企業服務精神。」
面對新冠疫情這類突發黑天鵝事件,台灣證券市場為了避免人與人過度接觸,首度遭遇公開發行公司股東常會要大規模延期召開。回憶當時緊急狀態,集保結算所總經理朱漢強表示,「我們在主管機關指示下,除了迅速制定疫情期間的股東會召開作業指引;甚至在兩個多月組建起『視訊輔助股東會平台』,去年就有17家公司採用,幫助企業與股東搭起數位溝通橋樑,證明集保結算所的數位轉型成績有目共睹。」
打造ESG資訊平台 邀請有志人才搭上轉型列車
越來越多企業思考在獲利之餘,如何邁向永續經營,甚至回饋社會落實企業責任,因此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成為時下最夯議題。看準越來越多投資人會將ESG納入投資決策但市面上ESG評分標準又各不相同的機會,集保結算所推出全球首創的「ESG評分資訊平台」,幫助上市櫃公司取得國際級ESG資訊,作為落實ESG指引方針。
除了幫助台灣企業,集保結算所當然也沒有忘記以身作則。林修銘盤點他們從「金融市場安全防護、綠色經營管理、社會共融實踐關懷」等面向,逐步將集保結算所的營運業務挹注ESG元素。例如在環境議題,透過建立數位金融環境,有助降低紙張用量、實體文件傳送的碳排放。具體策略又呼應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集保結算所才能連續三年榮獲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殊榮。
在「數位與資安並重的金融大數據中心」發展藍圖之下,集保結算所深信,除了導入AI、數據運算等新興科技技術方案,最終更要與金融市場生態圈共生共榮,還是須回歸人才庫的培養,才能幫助組織不斷嘗試新的營運模式,並將核心服務落實到各種場景。
集保結算所2022年度招募計畫即將開跑,預計召募類型涵蓋12大職缺共37~44人。邀請優質資訊人才搭上集保結算所轉型列車,貢獻所長推動金融服務邁向數據化、精準化、敏捷化和智慧化,迎向集保結算所下個30年,一同幫助臺灣資本市場迎向全新時代!更多資訊,請至集保結算所官網人才招募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