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滑一下!明明不是非看不可,為什麼我們終究輸給了手機?
就想滑一下!明明不是非看不可,為什麼我們終究輸給了手機?

Part1.一次經歷引發的思考

上週三晚上,我照常帶著手機走進衛生間,打算邊洗澡邊看Bilibili。我一般會在放熱水的時候(從關注列表裡)選一個時長合適、內容輕鬆簡單的影片,放在面前的毛巾架上,打發掉洗澡時沒有手機玩的無聊。偶爾如果洗得慢些或者影片太短,還需要擦掉手上的肥皂,重新選一個來看。

但這次,不知道是因為關注列表沒有新內容可看,或是主頁沒滑到有趣的影片,我一邊沖著熱水一邊焦急地劃著手機。這時我突然覺得自己很可笑:明明已經找不到想看的影片了,為什麼還是想要看點什麼,連洗澡都耽誤了,本末倒置?

於是我放下手機,邊洗澡邊思考這個問題。我為什麼執著於在洗澡時也要看點什麼?洗澡時看影片的體驗並不好:
影片聲音聽不清、畫面太小、手機容易進水、看影片洗澡時間太長容易頭暈……但我為什麼還是想看?我非要現在看不可嗎?這些影片對我有意義嗎?明明洗澡時不看手機也可以,為什麼我還是想把手機帶進浴室?

隨後我又想到,2021年間我無數次「安裝-解除安裝-再安裝」Bilibili的過程。我無法忍受自己無節制地沉迷Bilibili,憤而將其解除安裝;但卻總因為各種原因,例如購買裝扮、看電影等將其重新安裝,再繼續心安理得地滑得停不下來……

我怎麼了?為什麼Bilibili對我的吸引力這麼大?我希望可以弄明白這個問題。

Part2.為什麼我滑得停不下來?

一切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滑影片對我的吸引力太大,以至於其影響到了我的正常生活。除了影片平台有意培養的觀看習慣,我遲鈍的大腦面對新鮮的刺激不爭氣地敗下陣來,也是原因之一。

演算法,還是演算法

經常使用有訊息流的App的朋友可能有這樣的體會:

• 明明只是想用App查資料,最後卻滑得停不下來。我時常會有本想打開Bilibili找學習影片,卻被主頁吸引看了一兩個影片,把要找的內容忘到腦後,不知不覺玩了半小時的手機;
• 相比於主頁的推薦,一個影片/文章下的「相關推薦」對我們的吸引力更大,經常一路跟著點到十幾層,再如小雞啄米般狂點返回鍵……

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滑的停不下來並不是我們的錯。有趣影片的背後是演算法在推波助瀾。演算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其規則也影響著App如何「餵」給我們新的、有趣的訊息:

• 大部分手機App打開的第一個界面是系統推薦頁;
• 推薦頁排在前列的都是你近期最感興趣的內容(至少演算法認為你會喜歡);
• 你最感興趣的內容不會一次全部推送,而是分批依次出現在推薦頁面裡;
• App內的各種功能都加入了系統推薦,比如搜尋功能、廣告業務。

演算法通過大量數據,猜測你感興趣的內容,從而更有效地獲取你的注意力。而更長的使用時間、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無一不在告訴背後的資本:你對這個App非常感興趣。這對他們非常重要:

• App的廣告營收:用戶看的影片總量越多,穿插其中的廣告也越多;
• App的用戶口碑:花在App上的時間能間接反映出你是否對這個App感興趣,時間越多,你越有可能會喜歡這個App;
• App的自身建設:深度用戶對App的使用經驗更豐富,也更願意給開發者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 App間的競爭:用戶時間是有限的,花在我這裡的多,分給別人的就少。

因此,各類App都希望能盡可能多地佔用你的注意力,讓你更多地參與到App活動內,培養你對它的黏性,讓其成為在你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人逐利,這並沒有什麼錯。

但對於個體來說,投入大量時間在網路娛樂中,不僅佔據了生活和休息的時間,影響了生活、工作和學業,更會潛在地影響我們對「快樂」的感受能力,逐漸提高快樂的閾值,逼我們投入更多時間在娛樂活動中,進一步蠶食非娛樂時間。關於這個「增強迴路」的行為邏輯,在第三部分會詳細闡述。

綜上,演算法在「滑手機」這個行為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通過不斷猜測、學習我們的興趣,盡可能地攫取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更久地停留在App內。

我無法移開視線

經常滑娛樂App的朋友應該有這樣的經歷:

• 明明是美食教學影片,「美食」是有了,「教學」成了錦上添花。菜譜一閃而過,短短幾秒根本記不住,只能反覆看幾遍;耗時長、上手難的步驟統統跳過,成品很美好,自己做卻是另外一回事……
• 美女帥哥的pose變得太快,來不及仔細端詳就閃到下一個片段,絲滑的轉場、炫目的燈光、穿插其中的抓拍目不暇接,於是忍不住看一遍、再看一遍……
問題的根源在於,短影音為了提高播放量,不得不將大量的訊息壓縮在過短的時間裡,留給我們大腦處理訊息的時間少於必需的時間;同時,短影音的內容更加簡單直接,理解起來也相對容易。具體特徵有:
• 平台不鼓勵觀眾暫停短影音,關鍵畫面通常時常更短,吸引觀眾重複觀看;
• 多用方言、習慣語詞等增加影片趣味性;
• 長句子少,簡單句多,更容易理解;
• 語速快,有衝擊力。
為了更好地量化這種感覺,我想用「訊息密度」來描述一個影片內容包含的訊息量:

訊息密度=準備這個內容的時間/消費這個內容需要的時間
短影音的前期準備時間和長影片相比可能略少、甚至不相上下,但極短的消費時間意味著觀眾要調用更多認知資源處理這些訊息,專注程度隨之升高。

大腦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發動機,無時無刻渴望新的刺激。認知成本的提高,給大腦一種處於「工作狀態」的快感,而這種狀態又不像閱讀或學習時那樣需要那麼高的專注程度。大腦此時的狀態,就像騎車下坡一樣輕鬆簡單,於是我們能看一個小時的短影音卻不感到疲憊。

關於「看短影音時的認知成本」和「閱讀學習時的認知成本」的區別,感受較為明顯的是對理解和記憶模塊調用的耗能大小不同。我經常有這種體會:讀一小時書,我可以簡要地複述這本書的框架和內容;但看一小時的影片,回憶的過程就相對艱難,即使邏輯清晰的長影片也是如此,更別說彼此之間毫無關聯的短影音了。

綜上,除了推薦演算法時刻覬覦著我們的注意力,內容創作者們也希望用戶在他們的作品上駐足更多時間。這並沒有錯,但這對我們真的有益嗎

刺激的本質:多巴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忙到沒有時間休息時,你根本不會想滑手機;只有當你閒下來喘息的時候,才會習慣性地掏出手機看兩眼。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學習或工作時的心流狀態下更不容易被分心;處理得心應手的工作時感覺時間過得飛快……背後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大腦此時被眼前的工作佔據著,它拼盡全力地調用著和工作相關的神經元,而忽視了能夠讓你分心的其他事情。

這是由大腦的特點決定的。大腦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機器,總是需要思考些什麼,即使睡覺時也不例外。工作或學習時,任務和挑戰不斷湧來,大腦遊走其中,逐一處理。特別地,當面臨富有挑戰的工作,亦或是進入了心流狀態時,大腦處於持續興奮狀態,不需要娛樂活動的刺激也能玩得很嗨。

但當刺激不足時,大腦就會驅使你找尋其他新鮮的刺激來「餵飽」它。最簡單的刺激物是什麼呢?對日常習慣滑Bilibili的同學來說,一定是下意識地打開Bilibili,看看主頁有沒有新影片可看。看完滑一滑,又有一個,如此循環往返,不知不覺地滑了1個小時。偶爾意識到:「玩了這麼久了,幹活去吧?」時,還會用諸如「再看五分鐘」這樣的藉口,讓自己多玩半小時。

「刺激」究竟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明知道這樣的刺激是有害的,卻仍舊無法抵擋它?刺激感受與多巴胺——在神經系統中幫助細胞傳送脈衝信號的神經遞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多巴胺能夠影響我們的快感水平,高水平的多巴胺分泌可以使我們感到滿足;相對地,若多巴胺分泌減少,我們會覺得不爽。

正常的多巴胺分泌處於相對穩定的水平,過少的多巴胺會導致抑鬱,對快樂的感知能力更差;而當多巴胺分泌過多、亦或是多巴胺作用通路上的刺激行為被增強,都會導致個體對某種行為的所謂「成癮」。

多巴胺與成癮性的關係目前不得而知,但一些具有成癮性的藥物,例如古柯鹼或尼古丁,前者通過刺激多巴胺分泌,後者通過增強多巴胺作用通路上受體的感知水平,從而使人上癮、做出違法的事情。即使採取更加溫和的形式,人類本能也會驅使我們做那些有助於多巴胺分泌的事情,例如吃喝玩樂,以及性愛。相比於枯燥的工作,懶惰可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

此外,「多巴胺的分泌」這件事本身也在刺激著多巴胺分泌。聽起來可能有點繞,但當我們從事令人興奮的工作時,每一個小小的反饋,例如遊戲中每次殺敵,滑到一個好看的影片,攻克了一個個困難的任務,都讓我們意識到「我現在很快樂」,驅使著我們繼續做下去。

但多巴胺也有一個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機制。當實際情況比預期的更好時,例如遊戲中逆風翻盤,或是攻克了一個極其棘手的問題,會極大地刺激多巴胺分泌;相反地,當預期和結果相差無幾,對多巴胺分泌的影響就小很多,即使這個結果本身足夠令人興奮。這一特性被稱為獎勵預測誤差機制,意味著刺激的大小和這件事本身關係不大,而是由我們對結果的預期和現實的差距決定。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Carry全場卻輸了比賽更讓人覺得沮喪。

大腦是貪心的。當過量多巴胺的刺激成為習慣,引起大腦的耐受反應,會導致同等量的刺激再也無法讓我們感到快樂。於是我們渴望更多的刺激以期達到相同的效果。研究發現當成癮藥物停藥時,多巴胺的釋放和功能會顯著下降,還會引發被試體對藥物的強烈渴望。

綜合以上,多巴胺是「刺激」的本質,既能夠驅使我們追求更多的多巴胺,也受獎勵預測誤差機制影響降低最後獲得的快感。縱然多巴胺和快感有著密切的聯繫,也需要注意別讓過量的多巴胺毀了我們的生活。關於滑影片的過程和多巴胺的關係,在第三部分會詳細闡述。

小結

回到第二部分的標題:「為什麼我們總是滑得停不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報復性娛樂,打發碎片時間,逃離枯燥的生活……我們會因為種種原因不忍放下手機,但不論原因為何,這一行為的結果都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

第三部分我會將上述模型簡化,探討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掉入滑影片的陷阱,並最終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

沉迷手機的模型
沉迷手機的模型
圖/ 少數派

Part3.一張密不透風的網

下圖展示了我們如何被手機娛樂影響、並逐漸打破正常生活習慣的過程。其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錯誤的選擇、刺激與多巴胺的循環,以及上述行為的影響。

迷人的娛樂平台

你還記得剛才為何拿起手機嗎?對我來說,排隊、等人、以及日程表中下一個任務還沒到來時,我會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打開Bilibili或微信,隨便滑滑主頁和朋友圈。
這樣的選擇排除個人興趣因素,也是無奈之舉。碎片時間一般都在10-20分鐘,讀書吧,讀不了一會,前面的章節還沒完全回憶起來就得放下手機;聊天吧,大家都挺忙的,萬一等會抽不開時間,消息回覆不及時,反而吃力不討好;做點工作吧,多累啊,就這麼幾分鐘能做點啥啊,還是算了吧。娛樂軟體恰恰是看準了這樣的時機,插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無論是從何種角度來看,娛樂軟體在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5分鐘左右的碎片時間契合了絕大部分長影片網站(例如Bilibili、YouTube等)影片的長度,而內容平均消費時長更短的短影音及小說軟體則更加靈活。除此之外,百花齊放的內容、知你所想的推薦演算法、輕鬆不費腦力的消費過程,無一不適合填補日常生活中帶有情緒的時刻,把我們從壞情緒裡拯救出來。Bilibili尋求轉型,打造知識區內容,誓做中國的YouTube;抖音快手平台也鼓勵用戶上傳內容更成體系的長影片,娛樂平台的「去娛樂化」腳步,無疑是想進一步吸引我們消費更多的時間在其身上。

迷人的娛樂平台
迷人的娛樂平台
圖/ 少數派

這麼看來,娛樂平台或許不算太糟糕。它能充分滿足我們的娛樂需求,讓我們處於網路潮流的最尖端,甚至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帶我們領略不一樣的世界。但這一切都基於一個前提:我們只在碎片時間裡打開娛樂軟體。如果情況有變呢?

渴望刺激的大腦

你想過為什麼這些平台無償地讓你隨意玩耍,甚至提供相當豐厚的獎勵給新用戶嗎?當我們習慣於用碎片化的娛樂填滿生活中的縫隙、並從中獲得快樂時,我們真的那麼容易就能抽身嗎?

渴望刺激的大腦
渴望刺激的大腦
圖/ 少數派

16、17年時,BilibiliWeb端的主頁還沒有推薦影片,而是由各分區的熱門影片組成。我的瀏覽習慣是先看看關注列表裡有沒有影片更新,沒有的話再看主頁有什麼新鮮的內容。那時我滑Bilibili的時長和關注數量成正比,最多同時關注了400多位UP主。但一個很微妙的問題是:關注行為並不能代表我對其頻道的內容感興趣,因此經常會出現關注後再也沒看過他的影片的情況。

推薦演算法出現後,「沒影片可看」的問題解決了。但這樣高強度的刺激也有壞處。還記得多巴胺的嗎?滿足於大量新鮮刺激的大腦面對關注列表再也提不起勁來,因為推薦演算法的魅力太大,讓大腦無法抗拒。我曾用過各種手段企圖繞開Bilibili的主頁推薦,例如尋找手機App的URL Scheme,直接進入動態頁面;或是解除安裝Bilibili,用Safari看關注列表的影片,但二者收效甚微。

一塌糊塗的生活

過度的娛樂打破了我的好習慣、我的生活節奏和我的工作思路。Safari中的Bilibili極其難用,網頁的加載和退出需要更長時間,還要頻繁地切換桌面端和手機端,不然網頁會直接跳轉到App Store強制下載App觀看。

每次被糟糕的體驗逼迫著重新下回App時,開始我總能控制住自己直接點進關注列表,看完立刻退出,但這樣的習慣不會持續超過一周。最後總是在某個被工作壓垮的晚上狠狠地滑上兩三個小時,再後悔地將它解除安裝。每次假期回家,都下定決心要早起,但總是躺在被窩裡玩上一個小時,再用「天氣太冷,不怪我」這樣的藉口聊以慰藉。

除了無節制的娛樂,這種「有事沒事滑一滑」的習慣還影響了我的工作狀態。工作時偶爾看到一個新梗,都立刻讓我想去Bilibili再滑一遍影片;工作累了需要休息時,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打開Bilibili看影片,最後花費數倍的時間和精力在娛樂上,反而沒有得到休息……

沉迷的後果

拖延的工作、散漫的生活,讓我的心情越來越糟,積壓的工作也越來越多。我對生活也越來越提不起勁來。於是更多地把時間消耗在網路娛樂中,寄希望於通過逃避現實來獲得一點可憐的快樂。

渴望刺激的大腦
渴望刺激的大腦
圖/ 少數派

小結

生活中的種種原因讓我們掉入過度娛樂的大坑,而這個具有魔力的坑,即使當我們爬出去,也依然渴望回歸。這樣的系統就像一個永不停止的增強迴路,只有當更強勢的大手介入才可能扭轉局面。這個大手可以是deadline,可以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壓力,但也可以是我們自己的意識。

Bilibili毀了我的生活嗎?沒有了推薦演算法,我的生活會重回正軌嗎?在這個時代,我們能逃離推薦演算法嗎?除了推薦演算法,還有哪些環節導致我走上這個循環?我該如何打破循環?這些問題,讓我們留給第四部分,深入系統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找尋破局的方法。

Part4.你是你自己的主人

這張大網看似讓人無法逃離,但如果用合適的方法應對,也許可以減少我們掉入時間黑洞的可能性。下面我會從如何打發碎片時間、如何控制娛樂時間、如何減少推薦演算法影響入手,分享一些個人經驗。

碎片時間的新選擇

生活中有無數的事情可以打亂我們的安排:突然提交來的需求、上司的電話、朋友的邀約……因此,碎片時間無法避免,我們只能接受它。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正確地認識問題本身,再考慮如何著手解決問題。

那麼,如果用工作填滿碎片時間呢?我目前正在實踐的方法是:把諸如查閱書籍、下載資料、溝通對接的工作打散到每一個碎片裡,當我不確定未來1-2小時內是否會被打斷時,我一般都會優先完成這些工作。它們不需要很高的專注程度,隨時可以開始或放下。

這個技巧的核心是把無法精確地規定時間的工作放在碎片時間處理。我曾嘗試過給這類工作安排整塊的時間,但最後要不就是根本無法按時完成,要不就是工作量太少,於是自我放縱地打開Bilibili休息一下,再拖到最後一秒完成。

這類工作也可能是很含糊的需求,例如「找幾篇相關的文獻」或「找一下XX課程的資源」。沒有人能告訴你這些文獻是否足夠,或者你需要瀏覽多少網頁才能找到一個可用的下載鏈接。你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網頁上的某個廣告吸引注意力,被分心和打斷工作流程。在碎片時間處理這些問題,除了最大化利用時間,也可以在你意志薄弱的時候強制把你拉回正軌。

也許你的所有工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來完成,那麼可以在碎片時間裡回顧一下已完成的任務,想一想是否有遺漏,是否可以繼續改進。這樣跳出第一人稱視角審視自己,或許可以幫你發現新的靈感。也可以更新一下自己的計劃,只要是對未來工作有益都可以。

為什麼碎片時間盡量不要娛樂,尤其是在工作間隙?就像計算機進行任務切換需要在RAM和硬碟中不斷地交換數據一樣,大腦在做不同的任務時調用的神經元也不同,需要時間調整和準備。在工作間隙娛樂後,很難再回到休息前的狀態,也是這個道理。既然娛樂不了太久,還會影響工作效率,為何不單獨留一塊完整的時間給娛樂呢?

有節制的快樂

每次考試前,我都期待著考完後能好好地玩一場,但當自己考完真的玩了幾個小時後,娛樂活動帶給我的快樂也不如我期盼的那樣強烈了。
偶爾我會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娛樂嗎?」大部分時候,娛樂或購物給我帶來的快樂,都不如工作或學習上的成就強烈。我時常會後悔自己花費太多時間在過度娛樂上,即使當時的我很快樂,也會被遲來的懊悔抵消。但有時這種感覺無法控制,我明知什麼是正確的事情,明知什麼能給自己帶來更長久的快樂,但我確實需要宣洩情緒的出口。

數次這樣的經歷後,我發現自己對娛樂活動有著強烈渴求的時候,通常都是在其他方面的壓力較大時。我期望通過娛樂活動來緩解壓力,而不是我真的能從娛樂活動中得到快樂。於是我嘗試和自己和解,告訴自己「這段時間是可以用來休息的」,嘗試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情緒是否需要繼續娛樂,是否會讓未來的自己懊悔。

漸漸地,我摸清了我從娛樂活動中感知快樂的邊界。我能夠在快要覺得無聊時及時停手,也可以在工作間隙忍住不拿起手機。事情的結果也果然和我預料的一樣,Bilibili重新變得有意思起來,滑首頁滑到無聊的情況也很少出現了。

這樣的轉變需要個人有意識地調控,而不是每次真的等到無聊時再悻悻地退出。

就像苦需要甜來襯託一樣,「快樂」更像是一種相對的感覺。投入適量的時間在娛樂上,效果可能比無節制地娛樂更好。

演算法江湖的隱士

除了第二部分中提到的方法,或許我們可以尋找其他繞開演算法的途徑。下面是我目前常用的一些手段。
對於Bilibili,目前其Web端的主頁還不完善,沒有完全被推薦影片佔據;UWP(通用windows平台)版本的Bilibili客戶端的主頁不顯示影片標題,影響相對較小;瀏覽器也可以直接輸入t.bilibili.com繞過主頁直接進入動態頁。

短影音平台我只在必要時才會下載,並沒有瀏覽習慣。很遺憾的是,各大平台都在做自己的瀑布流短影音,就我所知的就有貼吧、QQ、微信、淘寶等一眾非影片平台。偶爾我還是會被吸引,點進去劃幾下,好在大多數時候能夠控制自己及時退出。

至於Youtube,它目前還沒有摸清我的興趣,我也在有意識地調整我看的影片,以免演算法「以為我感興趣」從而瘋狂推送。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如果平時在某平台瀏覽娛樂內容較少,還是可以相信推薦演算法的。

對於文字類內容,若是閱讀新聞或文章,我會使用RSS訂閱內容平台及公眾號,以時間序查看。若是要查閱某領域的知識,我也盡量避免一頭栽進遍布軟文的知乎等平台,盡量使用來源可追溯的文獻或書籍。

總而言之,當我認為推薦演算法會影響到我的判斷或行為時,我會主動地避免使用它。既然無法逃離,就盡量控制自己的慾望,知道何時應用、何時不用。

小結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正視自己的問題。我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是否無法避免?如果無法避免,我要怎麼將它的損失降到最低?它是否有正面的效果來幫助我?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逐漸認識到,有些問題的複雜性不在於問題本身,而是我無法接受理想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間的差距。但如果這個差距天生就存在,我應該尋求的就不是消除差距,而是減少差距。

Part5.結語

手機和效率似乎是天生的敵人。諸如「自律」「不玩手機」等口號充斥著我的學生生涯。我上高中的時候,「手機」和「智慧手機」是兩個名詞;班裡的大家很少會有自己的手機;誰帶智慧手機到學校被老師發現,會被沒收,免不了一頓批評。AppStore中,效率類App排行常年穩居第一的是「Forest專注森林」,一款旨在讓你控制自己在規定時間內不玩手機的軟體。效率類手機軟體通過讓用戶不使用手機從而提高效率,多麼諷刺。

但手機和效率又像是好朋友。上學時我為了和家裡打電話,只能用Nokia的按鍵手機,但那顆200萬像素的鏡頭,把我從每天記家庭作業的枯燥工作中解放了出來,成為我人生中第一個「幸福感好物」;我四年級的表弟有兩個微信號,用著我當年連想都沒想過能擁有的iPhone;我的手機裡,效率類App佔比約有50%,大部分我每天都會用到;諸如Things和日曆之類的日程軟體也讓我再也沒忘記過和朋友的邀約。

我們很難說科技的進步帶來的只有好處或壞處。推薦演算法讓我們沉溺,也給我們打開了了解世界的新途徑;手機娛樂方式層出不窮,也給生活購物、防疫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發展的速度遠超人類大腦進化的速度時,舊習慣和新事物的矛盾會逐漸浮現。若對多巴胺的渴望超越了生存的需要,如何調整本能的自我和理性的自我變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破局之法。或許你也正處在掙扎的過程,摸索著如何與誘惑共處;或許你有自己的小技巧,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希望我的故事對你有所啟發,也希望你可以分享你的故事。最後,希望我們可以更好地與系統共舞。

本文授權轉載自:少數派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短影音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