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想滑一下!明明不是非看不可,為什麼我們終究輸給了手機?
就想滑一下!明明不是非看不可,為什麼我們終究輸給了手機?

Part1.一次經歷引發的思考

上週三晚上,我照常帶著手機走進衛生間,打算邊洗澡邊看Bilibili。我一般會在放熱水的時候(從關注列表裡)選一個時長合適、內容輕鬆簡單的影片,放在面前的毛巾架上,打發掉洗澡時沒有手機玩的無聊。偶爾如果洗得慢些或者影片太短,還需要擦掉手上的肥皂,重新選一個來看。

但這次,不知道是因為關注列表沒有新內容可看,或是主頁沒滑到有趣的影片,我一邊沖著熱水一邊焦急地劃著手機。這時我突然覺得自己很可笑:明明已經找不到想看的影片了,為什麼還是想要看點什麼,連洗澡都耽誤了,本末倒置?

於是我放下手機,邊洗澡邊思考這個問題。我為什麼執著於在洗澡時也要看點什麼?洗澡時看影片的體驗並不好:
影片聲音聽不清、畫面太小、手機容易進水、看影片洗澡時間太長容易頭暈……但我為什麼還是想看?我非要現在看不可嗎?這些影片對我有意義嗎?明明洗澡時不看手機也可以,為什麼我還是想把手機帶進浴室?

隨後我又想到,2021年間我無數次「安裝-解除安裝-再安裝」Bilibili的過程。我無法忍受自己無節制地沉迷Bilibili,憤而將其解除安裝;但卻總因為各種原因,例如購買裝扮、看電影等將其重新安裝,再繼續心安理得地滑得停不下來……

我怎麼了?為什麼Bilibili對我的吸引力這麼大?我希望可以弄明白這個問題。

Part2.為什麼我滑得停不下來?

一切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滑影片對我的吸引力太大,以至於其影響到了我的正常生活。除了影片平台有意培養的觀看習慣,我遲鈍的大腦面對新鮮的刺激不爭氣地敗下陣來,也是原因之一。

演算法,還是演算法

經常使用有訊息流的App的朋友可能有這樣的體會:

• 明明只是想用App查資料,最後卻滑得停不下來。我時常會有本想打開Bilibili找學習影片,卻被主頁吸引看了一兩個影片,把要找的內容忘到腦後,不知不覺玩了半小時的手機;
• 相比於主頁的推薦,一個影片/文章下的「相關推薦」對我們的吸引力更大,經常一路跟著點到十幾層,再如小雞啄米般狂點返回鍵……

我們首先需要認識到,滑的停不下來並不是我們的錯。有趣影片的背後是演算法在推波助瀾。演算法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其規則也影響著App如何「餵」給我們新的、有趣的訊息:

• 大部分手機App打開的第一個界面是系統推薦頁;
• 推薦頁排在前列的都是你近期最感興趣的內容(至少演算法認為你會喜歡);
• 你最感興趣的內容不會一次全部推送,而是分批依次出現在推薦頁面裡;
• App內的各種功能都加入了系統推薦,比如搜尋功能、廣告業務。

演算法通過大量數據,猜測你感興趣的內容,從而更有效地獲取你的注意力。而更長的使用時間、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無一不在告訴背後的資本:你對這個App非常感興趣。這對他們非常重要:

• App的廣告營收:用戶看的影片總量越多,穿插其中的廣告也越多;
• App的用戶口碑:花在App上的時間能間接反映出你是否對這個App感興趣,時間越多,你越有可能會喜歡這個App;
• App的自身建設:深度用戶對App的使用經驗更豐富,也更願意給開發者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 App間的競爭:用戶時間是有限的,花在我這裡的多,分給別人的就少。

因此,各類App都希望能盡可能多地佔用你的注意力,讓你更多地參與到App活動內,培養你對它的黏性,讓其成為在你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人逐利,這並沒有什麼錯。

但對於個體來說,投入大量時間在網路娛樂中,不僅佔據了生活和休息的時間,影響了生活、工作和學業,更會潛在地影響我們對「快樂」的感受能力,逐漸提高快樂的閾值,逼我們投入更多時間在娛樂活動中,進一步蠶食非娛樂時間。關於這個「增強迴路」的行為邏輯,在第三部分會詳細闡述。

綜上,演算法在「滑手機」這個行為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通過不斷猜測、學習我們的興趣,盡可能地攫取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更久地停留在App內。

我無法移開視線

經常滑娛樂App的朋友應該有這樣的經歷:

• 明明是美食教學影片,「美食」是有了,「教學」成了錦上添花。菜譜一閃而過,短短幾秒根本記不住,只能反覆看幾遍;耗時長、上手難的步驟統統跳過,成品很美好,自己做卻是另外一回事……
• 美女帥哥的pose變得太快,來不及仔細端詳就閃到下一個片段,絲滑的轉場、炫目的燈光、穿插其中的抓拍目不暇接,於是忍不住看一遍、再看一遍……
問題的根源在於,短影音為了提高播放量,不得不將大量的訊息壓縮在過短的時間裡,留給我們大腦處理訊息的時間少於必需的時間;同時,短影音的內容更加簡單直接,理解起來也相對容易。具體特徵有:
• 平台不鼓勵觀眾暫停短影音,關鍵畫面通常時常更短,吸引觀眾重複觀看;
• 多用方言、習慣語詞等增加影片趣味性;
• 長句子少,簡單句多,更容易理解;
• 語速快,有衝擊力。
為了更好地量化這種感覺,我想用「訊息密度」來描述一個影片內容包含的訊息量:

訊息密度=準備這個內容的時間/消費這個內容需要的時間
短影音的前期準備時間和長影片相比可能略少、甚至不相上下,但極短的消費時間意味著觀眾要調用更多認知資源處理這些訊息,專注程度隨之升高。

大腦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發動機,無時無刻渴望新的刺激。認知成本的提高,給大腦一種處於「工作狀態」的快感,而這種狀態又不像閱讀或學習時那樣需要那麼高的專注程度。大腦此時的狀態,就像騎車下坡一樣輕鬆簡單,於是我們能看一個小時的短影音卻不感到疲憊。

關於「看短影音時的認知成本」和「閱讀學習時的認知成本」的區別,感受較為明顯的是對理解和記憶模塊調用的耗能大小不同。我經常有這種體會:讀一小時書,我可以簡要地複述這本書的框架和內容;但看一小時的影片,回憶的過程就相對艱難,即使邏輯清晰的長影片也是如此,更別說彼此之間毫無關聯的短影音了。

綜上,除了推薦演算法時刻覬覦著我們的注意力,內容創作者們也希望用戶在他們的作品上駐足更多時間。這並沒有錯,但這對我們真的有益嗎

刺激的本質:多巴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忙到沒有時間休息時,你根本不會想滑手機;只有當你閒下來喘息的時候,才會習慣性地掏出手機看兩眼。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學習或工作時的心流狀態下更不容易被分心;處理得心應手的工作時感覺時間過得飛快……背後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大腦此時被眼前的工作佔據著,它拼盡全力地調用著和工作相關的神經元,而忽視了能夠讓你分心的其他事情。

這是由大腦的特點決定的。大腦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機器,總是需要思考些什麼,即使睡覺時也不例外。工作或學習時,任務和挑戰不斷湧來,大腦遊走其中,逐一處理。特別地,當面臨富有挑戰的工作,亦或是進入了心流狀態時,大腦處於持續興奮狀態,不需要娛樂活動的刺激也能玩得很嗨。

但當刺激不足時,大腦就會驅使你找尋其他新鮮的刺激來「餵飽」它。最簡單的刺激物是什麼呢?對日常習慣滑Bilibili的同學來說,一定是下意識地打開Bilibili,看看主頁有沒有新影片可看。看完滑一滑,又有一個,如此循環往返,不知不覺地滑了1個小時。偶爾意識到:「玩了這麼久了,幹活去吧?」時,還會用諸如「再看五分鐘」這樣的藉口,讓自己多玩半小時。

「刺激」究竟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明知道這樣的刺激是有害的,卻仍舊無法抵擋它?刺激感受與多巴胺——在神經系統中幫助細胞傳送脈衝信號的神經遞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多巴胺能夠影響我們的快感水平,高水平的多巴胺分泌可以使我們感到滿足;相對地,若多巴胺分泌減少,我們會覺得不爽。

正常的多巴胺分泌處於相對穩定的水平,過少的多巴胺會導致抑鬱,對快樂的感知能力更差;而當多巴胺分泌過多、亦或是多巴胺作用通路上的刺激行為被增強,都會導致個體對某種行為的所謂「成癮」。

多巴胺與成癮性的關係目前不得而知,但一些具有成癮性的藥物,例如古柯鹼或尼古丁,前者通過刺激多巴胺分泌,後者通過增強多巴胺作用通路上受體的感知水平,從而使人上癮、做出違法的事情。即使採取更加溫和的形式,人類本能也會驅使我們做那些有助於多巴胺分泌的事情,例如吃喝玩樂,以及性愛。相比於枯燥的工作,懶惰可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

此外,「多巴胺的分泌」這件事本身也在刺激著多巴胺分泌。聽起來可能有點繞,但當我們從事令人興奮的工作時,每一個小小的反饋,例如遊戲中每次殺敵,滑到一個好看的影片,攻克了一個個困難的任務,都讓我們意識到「我現在很快樂」,驅使著我們繼續做下去。

但多巴胺也有一個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機制。當實際情況比預期的更好時,例如遊戲中逆風翻盤,或是攻克了一個極其棘手的問題,會極大地刺激多巴胺分泌;相反地,當預期和結果相差無幾,對多巴胺分泌的影響就小很多,即使這個結果本身足夠令人興奮。這一特性被稱為獎勵預測誤差機制,意味著刺激的大小和這件事本身關係不大,而是由我們對結果的預期和現實的差距決定。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Carry全場卻輸了比賽更讓人覺得沮喪。

大腦是貪心的。當過量多巴胺的刺激成為習慣,引起大腦的耐受反應,會導致同等量的刺激再也無法讓我們感到快樂。於是我們渴望更多的刺激以期達到相同的效果。研究發現當成癮藥物停藥時,多巴胺的釋放和功能會顯著下降,還會引發被試體對藥物的強烈渴望。

綜合以上,多巴胺是「刺激」的本質,既能夠驅使我們追求更多的多巴胺,也受獎勵預測誤差機制影響降低最後獲得的快感。縱然多巴胺和快感有著密切的聯繫,也需要注意別讓過量的多巴胺毀了我們的生活。關於滑影片的過程和多巴胺的關係,在第三部分會詳細闡述。

小結

回到第二部分的標題:「為什麼我們總是滑得停不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報復性娛樂,打發碎片時間,逃離枯燥的生活……我們會因為種種原因不忍放下手機,但不論原因為何,這一行為的結果都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

第三部分我會將上述模型簡化,探討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掉入滑影片的陷阱,並最終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

沉迷手機的模型
沉迷手機的模型
圖/ 少數派

Part3.一張密不透風的網

下圖展示了我們如何被手機娛樂影響、並逐漸打破正常生活習慣的過程。其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錯誤的選擇、刺激與多巴胺的循環,以及上述行為的影響。

迷人的娛樂平台

你還記得剛才為何拿起手機嗎?對我來說,排隊、等人、以及日程表中下一個任務還沒到來時,我會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打開Bilibili或微信,隨便滑滑主頁和朋友圈。
這樣的選擇排除個人興趣因素,也是無奈之舉。碎片時間一般都在10-20分鐘,讀書吧,讀不了一會,前面的章節還沒完全回憶起來就得放下手機;聊天吧,大家都挺忙的,萬一等會抽不開時間,消息回覆不及時,反而吃力不討好;做點工作吧,多累啊,就這麼幾分鐘能做點啥啊,還是算了吧。娛樂軟體恰恰是看準了這樣的時機,插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無論是從何種角度來看,娛樂軟體在生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15分鐘左右的碎片時間契合了絕大部分長影片網站(例如Bilibili、YouTube等)影片的長度,而內容平均消費時長更短的短影音及小說軟體則更加靈活。除此之外,百花齊放的內容、知你所想的推薦演算法、輕鬆不費腦力的消費過程,無一不適合填補日常生活中帶有情緒的時刻,把我們從壞情緒裡拯救出來。Bilibili尋求轉型,打造知識區內容,誓做中國的YouTube;抖音快手平台也鼓勵用戶上傳內容更成體系的長影片,娛樂平台的「去娛樂化」腳步,無疑是想進一步吸引我們消費更多的時間在其身上。

迷人的娛樂平台
迷人的娛樂平台
圖/ 少數派

這麼看來,娛樂平台或許不算太糟糕。它能充分滿足我們的娛樂需求,讓我們處於網路潮流的最尖端,甚至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帶我們領略不一樣的世界。但這一切都基於一個前提:我們只在碎片時間裡打開娛樂軟體。如果情況有變呢?

渴望刺激的大腦

你想過為什麼這些平台無償地讓你隨意玩耍,甚至提供相當豐厚的獎勵給新用戶嗎?當我們習慣於用碎片化的娛樂填滿生活中的縫隙、並從中獲得快樂時,我們真的那麼容易就能抽身嗎?

渴望刺激的大腦
渴望刺激的大腦
圖/ 少數派

16、17年時,BilibiliWeb端的主頁還沒有推薦影片,而是由各分區的熱門影片組成。我的瀏覽習慣是先看看關注列表裡有沒有影片更新,沒有的話再看主頁有什麼新鮮的內容。那時我滑Bilibili的時長和關注數量成正比,最多同時關注了400多位UP主。但一個很微妙的問題是:關注行為並不能代表我對其頻道的內容感興趣,因此經常會出現關注後再也沒看過他的影片的情況。

推薦演算法出現後,「沒影片可看」的問題解決了。但這樣高強度的刺激也有壞處。還記得多巴胺的嗎?滿足於大量新鮮刺激的大腦面對關注列表再也提不起勁來,因為推薦演算法的魅力太大,讓大腦無法抗拒。我曾用過各種手段企圖繞開Bilibili的主頁推薦,例如尋找手機App的URL Scheme,直接進入動態頁面;或是解除安裝Bilibili,用Safari看關注列表的影片,但二者收效甚微。

一塌糊塗的生活

過度的娛樂打破了我的好習慣、我的生活節奏和我的工作思路。Safari中的Bilibili極其難用,網頁的加載和退出需要更長時間,還要頻繁地切換桌面端和手機端,不然網頁會直接跳轉到App Store強制下載App觀看。

每次被糟糕的體驗逼迫著重新下回App時,開始我總能控制住自己直接點進關注列表,看完立刻退出,但這樣的習慣不會持續超過一周。最後總是在某個被工作壓垮的晚上狠狠地滑上兩三個小時,再後悔地將它解除安裝。每次假期回家,都下定決心要早起,但總是躺在被窩裡玩上一個小時,再用「天氣太冷,不怪我」這樣的藉口聊以慰藉。

除了無節制的娛樂,這種「有事沒事滑一滑」的習慣還影響了我的工作狀態。工作時偶爾看到一個新梗,都立刻讓我想去Bilibili再滑一遍影片;工作累了需要休息時,下意識地拿起手機打開Bilibili看影片,最後花費數倍的時間和精力在娛樂上,反而沒有得到休息……

沉迷的後果

拖延的工作、散漫的生活,讓我的心情越來越糟,積壓的工作也越來越多。我對生活也越來越提不起勁來。於是更多地把時間消耗在網路娛樂中,寄希望於通過逃避現實來獲得一點可憐的快樂。

渴望刺激的大腦
渴望刺激的大腦
圖/ 少數派

小結

生活中的種種原因讓我們掉入過度娛樂的大坑,而這個具有魔力的坑,即使當我們爬出去,也依然渴望回歸。這樣的系統就像一個永不停止的增強迴路,只有當更強勢的大手介入才可能扭轉局面。這個大手可以是deadline,可以是迫在眉睫的生存壓力,但也可以是我們自己的意識。

Bilibili毀了我的生活嗎?沒有了推薦演算法,我的生活會重回正軌嗎?在這個時代,我們能逃離推薦演算法嗎?除了推薦演算法,還有哪些環節導致我走上這個循環?我該如何打破循環?這些問題,讓我們留給第四部分,深入系統中的每一個關鍵環節,找尋破局的方法。

Part4.你是你自己的主人

這張大網看似讓人無法逃離,但如果用合適的方法應對,也許可以減少我們掉入時間黑洞的可能性。下面我會從如何打發碎片時間、如何控制娛樂時間、如何減少推薦演算法影響入手,分享一些個人經驗。

碎片時間的新選擇

生活中有無數的事情可以打亂我們的安排:突然提交來的需求、上司的電話、朋友的邀約……因此,碎片時間無法避免,我們只能接受它。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正確地認識問題本身,再考慮如何著手解決問題。

那麼,如果用工作填滿碎片時間呢?我目前正在實踐的方法是:把諸如查閱書籍、下載資料、溝通對接的工作打散到每一個碎片裡,當我不確定未來1-2小時內是否會被打斷時,我一般都會優先完成這些工作。它們不需要很高的專注程度,隨時可以開始或放下。

這個技巧的核心是把無法精確地規定時間的工作放在碎片時間處理。我曾嘗試過給這類工作安排整塊的時間,但最後要不就是根本無法按時完成,要不就是工作量太少,於是自我放縱地打開Bilibili休息一下,再拖到最後一秒完成。

這類工作也可能是很含糊的需求,例如「找幾篇相關的文獻」或「找一下XX課程的資源」。沒有人能告訴你這些文獻是否足夠,或者你需要瀏覽多少網頁才能找到一個可用的下載鏈接。你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網頁上的某個廣告吸引注意力,被分心和打斷工作流程。在碎片時間處理這些問題,除了最大化利用時間,也可以在你意志薄弱的時候強制把你拉回正軌。

也許你的所有工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來完成,那麼可以在碎片時間裡回顧一下已完成的任務,想一想是否有遺漏,是否可以繼續改進。這樣跳出第一人稱視角審視自己,或許可以幫你發現新的靈感。也可以更新一下自己的計劃,只要是對未來工作有益都可以。

為什麼碎片時間盡量不要娛樂,尤其是在工作間隙?就像計算機進行任務切換需要在RAM和硬碟中不斷地交換數據一樣,大腦在做不同的任務時調用的神經元也不同,需要時間調整和準備。在工作間隙娛樂後,很難再回到休息前的狀態,也是這個道理。既然娛樂不了太久,還會影響工作效率,為何不單獨留一塊完整的時間給娛樂呢?

有節制的快樂

每次考試前,我都期待著考完後能好好地玩一場,但當自己考完真的玩了幾個小時後,娛樂活動帶給我的快樂也不如我期盼的那樣強烈了。
偶爾我會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娛樂嗎?」大部分時候,娛樂或購物給我帶來的快樂,都不如工作或學習上的成就強烈。我時常會後悔自己花費太多時間在過度娛樂上,即使當時的我很快樂,也會被遲來的懊悔抵消。但有時這種感覺無法控制,我明知什麼是正確的事情,明知什麼能給自己帶來更長久的快樂,但我確實需要宣洩情緒的出口。

數次這樣的經歷後,我發現自己對娛樂活動有著強烈渴求的時候,通常都是在其他方面的壓力較大時。我期望通過娛樂活動來緩解壓力,而不是我真的能從娛樂活動中得到快樂。於是我嘗試和自己和解,告訴自己「這段時間是可以用來休息的」,嘗試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情緒是否需要繼續娛樂,是否會讓未來的自己懊悔。

漸漸地,我摸清了我從娛樂活動中感知快樂的邊界。我能夠在快要覺得無聊時及時停手,也可以在工作間隙忍住不拿起手機。事情的結果也果然和我預料的一樣,Bilibili重新變得有意思起來,滑首頁滑到無聊的情況也很少出現了。

這樣的轉變需要個人有意識地調控,而不是每次真的等到無聊時再悻悻地退出。

就像苦需要甜來襯託一樣,「快樂」更像是一種相對的感覺。投入適量的時間在娛樂上,效果可能比無節制地娛樂更好。

演算法江湖的隱士

除了第二部分中提到的方法,或許我們可以尋找其他繞開演算法的途徑。下面是我目前常用的一些手段。
對於Bilibili,目前其Web端的主頁還不完善,沒有完全被推薦影片佔據;UWP(通用windows平台)版本的Bilibili客戶端的主頁不顯示影片標題,影響相對較小;瀏覽器也可以直接輸入t.bilibili.com繞過主頁直接進入動態頁。

短影音平台我只在必要時才會下載,並沒有瀏覽習慣。很遺憾的是,各大平台都在做自己的瀑布流短影音,就我所知的就有貼吧、QQ、微信、淘寶等一眾非影片平台。偶爾我還是會被吸引,點進去劃幾下,好在大多數時候能夠控制自己及時退出。

至於Youtube,它目前還沒有摸清我的興趣,我也在有意識地調整我看的影片,以免演算法「以為我感興趣」從而瘋狂推送。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如果平時在某平台瀏覽娛樂內容較少,還是可以相信推薦演算法的。

對於文字類內容,若是閱讀新聞或文章,我會使用RSS訂閱內容平台及公眾號,以時間序查看。若是要查閱某領域的知識,我也盡量避免一頭栽進遍布軟文的知乎等平台,盡量使用來源可追溯的文獻或書籍。

總而言之,當我認為推薦演算法會影響到我的判斷或行為時,我會主動地避免使用它。既然無法逃離,就盡量控制自己的慾望,知道何時應用、何時不用。

小結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認為最有效的辦法是:正視自己的問題。我會問自己:這個問題是否無法避免?如果無法避免,我要怎麼將它的損失降到最低?它是否有正面的效果來幫助我?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逐漸認識到,有些問題的複雜性不在於問題本身,而是我無法接受理想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間的差距。但如果這個差距天生就存在,我應該尋求的就不是消除差距,而是減少差距。

Part5.結語

手機和效率似乎是天生的敵人。諸如「自律」「不玩手機」等口號充斥著我的學生生涯。我上高中的時候,「手機」和「智慧手機」是兩個名詞;班裡的大家很少會有自己的手機;誰帶智慧手機到學校被老師發現,會被沒收,免不了一頓批評。AppStore中,效率類App排行常年穩居第一的是「Forest專注森林」,一款旨在讓你控制自己在規定時間內不玩手機的軟體。效率類手機軟體通過讓用戶不使用手機從而提高效率,多麼諷刺。

但手機和效率又像是好朋友。上學時我為了和家裡打電話,只能用Nokia的按鍵手機,但那顆200萬像素的鏡頭,把我從每天記家庭作業的枯燥工作中解放了出來,成為我人生中第一個「幸福感好物」;我四年級的表弟有兩個微信號,用著我當年連想都沒想過能擁有的iPhone;我的手機裡,效率類App佔比約有50%,大部分我每天都會用到;諸如Things和日曆之類的日程軟體也讓我再也沒忘記過和朋友的邀約。

我們很難說科技的進步帶來的只有好處或壞處。推薦演算法讓我們沉溺,也給我們打開了了解世界的新途徑;手機娛樂方式層出不窮,也給生活購物、防疫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發展的速度遠超人類大腦進化的速度時,舊習慣和新事物的矛盾會逐漸浮現。若對多巴胺的渴望超越了生存的需要,如何調整本能的自我和理性的自我變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破局之法。或許你也正處在掙扎的過程,摸索著如何與誘惑共處;或許你有自己的小技巧,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希望我的故事對你有所啟發,也希望你可以分享你的故事。最後,希望我們可以更好地與系統共舞。

本文授權轉載自:少數派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短影音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9 成老闆沒發現的數位轉型盲點:缺少「自己專屬的域名」,等於把客戶拱手讓給平台!
9 成老闆沒發現的數位轉型盲點:缺少「自己專屬的域名」,等於把客戶拱手讓給平台!

台灣有 167.4 萬家中小企業,占全體企業 98%,近九成已投入數位轉型,從導入數位工具、社群行銷到進駐各大平台,努力跟上消費行為的變化。但縱然許多企業積極投入數位化,卻忽略了在數位世界「被找到、被信任」的關鍵門檻,而這正是企業專屬域名的重要性。

在 AI 時代,資訊大量生成,真假難辨已成消費者最大痛點。企業要被找到、被信任,第一步就是擁有專屬域名。根據 2025 年《Consumer Pulse Report》,有 74% 的消費者更信任與品牌名稱完全一致的域名。對中小企業而言,註冊 .tw 或 .台灣域名不只是在地品牌的數位門牌號碼,更是避免仿冒與釣魚風險的防護盾。專屬域名代表真實身份與長久信任,是數位轉型中最穩固的基石。沒有專屬域名,就等於在數位世界失去定位;擁有 .tw域名才能在資訊洪流中被正確看見、被消費者選擇。

各行業註冊「.tw/. 台灣」域名比例
各行業註冊「.tw/. 台灣」域名比例
圖/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從域名開始,建立企業的信任基礎

「沒有信任,就沒有轉型。」TWNIC 董事長黃勝雄語氣堅定地說。他指出,台灣過去 25 年成功建構了高速且普及的網路環境,但數位信任卻沒有同步建立,企業與消費者都在承擔隱形的風險成本。「數位轉型不只是上平台、買廣告,更要先確保顧客能找到真正的官方入口,並且放心與品牌互動。」他強調,註冊與品牌名稱一致的域名,是建立數位信任的第一步,也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最基本的約定。擁有明確的「門牌號碼」,不僅能向市場清楚宣告品牌身份,更能把流量與顧客資料導回自己,避免完全受制於第三方平台的演算法或規則。

黃勝雄指出,台灣需要建構自己的「數位信任體系」,以公開、透明、隱私保護為原則;同時,TWNIC透過國際合作建立「受信賴通報者」(Trusted Notifier)機制,由可信任通知機構通報並快速處理涉嫌惡意網路活動,進一步強化域名安全治理;他強調.tw 與 .台灣域名是這個信任機制很重要的基礎。相較於國際域名,.tw 與 .台灣域名受台灣法律保障,違法與詐騙案件比率僅 0.07%,是企業建立官方網站、守護品牌資產的最佳選擇。「唯有將信任融入制度、技術與文化,台灣的數位發展才能真正站穩。」

黃勝雄.jpeg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黃勝雄董事長
圖/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讓數位轉型不只是上雲端,域名更是品牌管理的起手式

長期關注台灣企業數位化進程的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觀察,許多中小企業還停留「數位優化」階段,「只是把流程上雲,商業模式卻沒有真正改變。」她指出,有些傳產甚至仍用傳真接單,南北數位落差明顯,顯示轉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 王怡雯執行長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 王怡雯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她提醒,AI 正在改變流量分配的規則,能不能被看見將決定企業能否抓住下一波商機。若能擁有自己的域名並建置專屬網站,不僅能強化搜尋引擎與 AI 的索引效果,還能在下一波流量紅利來臨時把握曝光機會,提升行銷能見度。「很多老闆覺得品牌名稱和域名不同也無妨,甚至只用社群平台開店。」王怡雯說,這樣雖然短期見效,卻埋下長期風險:「一旦平台演算法改變,流量與顧客資料都不再掌握在自己手裡。」

她形容域名就像數位世界的門牌號碼;與品牌同名的專屬域名不只讓消費者和搜尋引擎能找到企業,在 AI 時代更能提升被引用的機會,形成可持續的網路流量。「如果沒有把這個門牌號碼訂下來,就等於放棄了下一波數位紅利。」王怡雯最後提醒,數位轉型的最終目標是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從域名、官網開始把品牌內容整理好,才能把轉型真正轉成企業成長動能。」

建立數位店面,讓域名成為企業的關鍵投資

企業對域名的重要性認知仍然不足,TWNIC 執行長余若凡強調,第一步就是先把品牌的「門牌號碼」建立起來。「域名就是數位世界的門牌。沒有門牌,顧客和搜尋引擎都找不到你。」她提醒,許多企業把生意放在社群媒體上,就像租在別人的房子裡,「房東」一旦改規則,流量和顧客資料可能瞬間消失。

她指出,擁有自己的 .tw 或 .台灣域名並不困難,每年僅需數百元即可完成註冊,再用受理註冊機構的一站式服務,就能建好一個簡單官網,讓所有行銷活動有個長期的「官方落點」。這不只是集結被平台收走的流量,更能累積品牌的自然曝光,確保消費者每一次搜尋都能找到真正的官方網站。

余若凡補充,2024 年已有 2,219 筆 .tw 域名完成 DNSSEC 部署,超過六成域名啟用 HTTPS,顯示企業對資安防護需求持續上升。「DNSSEC 透過數位簽章驗證 DNS 回應,確保資料不被竄改,讓使用者安全到達正確網站,同時強化網路信任基礎。」她說TWNIC亦推出綠色域名認證服務,如同社群媒體平台上的「藍勾勾」身份認證標示,能核驗註冊人身份並協助使用者辨識何者為真正企業提供的網站;域名安全鎖(Registry Lock)則以多重驗證機制,防止域名被未經過授權的人士竄改或轉移,甚或刪除。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現在,就是中小企業重建數位信任的時刻

「數位信任不是口號,而是企業能不能把顧客留住的關鍵。」余若凡強調,現在正是中小企業重建數位信任的最佳時機,從擁有一個 .tw 或 .台灣 的專屬域名開始,把流量、顧客資料和品牌主控權重新抓回自己手中。「我們希望讓每一家企業都能用最低的成本,建立一個安全、可信任、被 AI 看得見的數位門牌。數位轉型不應只停留在上平台或投遞廣告,而是要先立起屬於自己的品牌門牌。『Trust in Every Click! 點點都信任』不只是一個口號,更是幫助企業從每一次點擊開始,與顧客建立真正的信任關係,讓台灣品牌在全球市場被看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