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當提到人力資源領域的創新,市場目光較多放在知識型工作者的解決方案上。直到新冠疫情(COVID-19)改變了這點。微觀而言,「居家辦公」是建立在勞力型工作者提供的最後一哩服務;巨觀而言,整體社會及產業的穩定運作也少不了勞力型工作者。
從人資管理的角度來看,知識/勞力工作者的管理需求也大相逕庭。仔細分析市場上具代表性的新創公司後,可發現當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商業模式:一方面提供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解決企業管理痛點,一方面藉此發展人力市場服務。
靈活優化勞動力媒合,解決時薪工雇員痛點
Nick Lillios於2015年成立Nowsta,協助餐廳、飯店、運動館等業者有效管理計時或排班型態的彈性受雇者。最近Nowsta完成了4100萬美元的B輪融資,金額較上一輪成長近3倍。
Nowsta的核心是一套同時服務雇主與受雇者的SaaS服務。針對雇主,Nowsta除了提供排班、打卡、薪資結算等常見的人資系統功能,也有針對招募及管理彈性受雇者而特別設計的解決方案。Nowsta能列出每個曾招募過的彈性受雇者,目前是否接受臨時工作,雇主也可在每場活動結束後,清楚地計算人力時數以及成本。
Nowsta也服務彈性受雇者,除了找工作、工作通知、打卡、與雇主聯絡等功能,還提供可加入「提早領取工資」(early wage access, EWA)服務的數位錢包。
不過,Nowsta最吸引我的是,它已成為一種新的人力中介平台。疫情嚴重衝擊美國勞動人力供給,缺工已不僅是「數量不足」,還包括了「型態不符」的問題。許多雇主開始意識到,得利用更多的彈性受雇者來填補人力需求,但隨即就發現不僅缺乏適切的軟體工具,更缺乏一個好的受雇者接觸管道。
如今,Nowsta平台集結超過30萬名臨時受雇者,透過掌握就職歷史與目前的工作狀態,可高速有效地將他們媒合給有需求的雇主。更有意思的是:每一雇主都能給予受雇者評價,便於下一位雇主參考。自帶評價的臨時受雇者?有意思。
如果Nowsta只是一個SaaS,我認為不一定擁有很高的競爭壁壘。但在人力市集、雇主評價、以及受雇者的受薪錢包等功能的加持下,Nowsta有機會逐漸發展其網絡效應。
與Nowsta類似的外送人力平台Ryde,它的前身Gameplan是專門替企業辦活動的公司,疫情下完全沒生意,便快速軸轉(pivot)成外送人力集成平台,商模轉為:一邊招募外送人員,邊將「運力」供應各大零工或電商平台。對零工、電商業者而言,Ryde提供了以下價值。
首先,Ryde是白牌服務,業者可以無縫地將它的服務整合在自己的應用內,不用擔心自己的品牌被吃豆腐。其次,Ryde不只提供外送人力資源,還提供一整套管理系統,從招募、訓練、工作排程、位置追蹤、外送人員的終端App到甚至是薪資管理。
因此,Ryde不僅是人力外包商,還身兼SaaS業者。這點也反應在收費模式上,它不但有按次收費的外送費,也有每月固定的訂閱費。
從智慧化排班,到修繕界一站式管理
當然,也有新創選擇不像Nowsta或Ryde同時經營雙邊模式,而是專注提供創新的軟體解決方案,以下介紹兩個有趣案例。
When I Work成立於2010年,可能稱不上「新」創。由於經營時間久,累積使用者數量不少,迄今服務逾20萬家公司,管理過的時薪工人也超過1000萬名。該公司核心在排班SaaS,並衍生其他功能,包括打卡、請假、換班、即時通訊等等。當管理者排好班,時薪工會收到通知並拋回確認資訊。
此外,透過API(應用程式界面)串接,When I Work也可整合quickbooks等薪資軟體,同時進一步分析每日/周/月的人力支出情形,並根據歷史紀錄來預測未來的人力需求。如果公司還在用沒效率又容易掉球的溝通方式在管理班表,相信一定會很想使用When I Work或其他類似工具。
2015年成立的Workiz有兩點特別:首先它只瞄準鎖匠、水電等居家修繕業主;再來,它協助管理的對象是修繕師傅,而非一般臨時工。得益於人們居家防疫,進而產生更多修繕需求,Workiz迎來一波巨大成長動能,並趁勢在去年底完成創立以來最大、高達4000萬美元的融資。目前Workiz有逾10萬名使用者,這些使用者(商家及師傅)總計服務超過1700萬名終端消費者。
由於管理的不是一般時薪工、而是修繕師傅,Workiz除了基本的排班與通訊功能,還提供估價、開收據、存貨管理,以及客戶與銷售線索管理等偏CRM(顧客關係管理)的功能。此外,Workiz近來主打「自動化」,例如:當消費者來電或來訊詢問後,自動與有空的師傅連結起來、完工當下自動開收據,並且跟進消費者的付款進度,在完工數天後自動發出客製化的評價邀請連結等。
不論是採雙邊模式的Nowsta及Ryde,或是專注於提供軟體解決方案的When I Work及Workiz,都可以看到愈來愈多創新正發生在傳統上較不被注意到的第一線勞動市場中,也值得台灣雇主與創業團隊借鏡。
責任編輯:吳佩臻、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