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經營者如何寫出「高轉單文案」,為品牌提升續航力?
電商經營者如何寫出「高轉單文案」,為品牌提升續航力?

電子商務是「碰不到面的服務」最極致的狀態,業主無法從消費者的肢體語言、表情,來判斷內心活動及情緒,但卻往往是做好品牌的關鍵。身為業主,如果發現行銷活動無法引發大量導購、點擊率看似不錯卻未產生最終轉換,或是互動討論積極卻無法讓品牌與粉絲產生連結時,不妨思考一下是不是「文案」出現問題。

在開始寫文案前,需要先掌握三大關鍵點

一、打造「消費者想要看到的介紹」,而不是「你想讓他看到什麼」

以2002年就成立的Shopping99為例,他們在西進中國及前進馬來西亞時鎩羽而出、以慘賠上億收場,但在菲律賓卻獲得成功,總監彭思齊曾表示,在當地,不能用MIT(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概念溝通,而是站在人的角度去解決問題,要理解當地人的想法。像菲律賓很熱,當地客戶幾乎無法穿上絲襪,但告訴她們有空氣絲襪的存在、用噴的就可以,外加還能「顯白」,大家就願意買單。

哈里斯集團(Harris)也曾提過,超過四分之三的千禧一代(78%)會選擇花錢購買理想的體驗或活動,而不是理想的東西。因此,不要直接推銷商品,推銷它對你的客戶意味著什麼,以及它如何使他們生活更美好的想法。

二、每一個產品都要有對的使用時機

產品在什麼場景能發揮作用,藉此點明商品對消費者的必要性。思考在這個場景時,他們會遇到什麼問題、在意什麼、描述產品在該場景使用的樣子,最後就直接說明產品可以做到的幫助。

像許多的啤酒廣告,都會出現人們在海灘的場景;而餐廳或食品廣告,就多半會強調情侶或全家人一起享用時的美好,透過相同感受產生關聯的語言及隱喻,讓客戶在看到廣告後,聯想自己在這些場景下使用產品,就會產生幸福、快樂,或是放鬆等積極的感覺。

bar-beer-drinking-glasses-3009800.jpg
啤酒廣告經常出現派對、聚餐和海灘等畫面,為了就是打造令消費者感覺良好的生活場景,進而對產品有了好感與興趣。
圖/ ELEVATE from Pexels

三、明確定義受眾

業主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將商品特點與消費者綁在一起。目標受眾或目標客戶(Target Audience)是投入資源行銷前的策略基準,更是在內容行銷、經營與規劃上的必備步驟。

例如廚具及瑜珈商品,就會以女性為主要受眾,像是高價、能快速完成多樣菜色的廚具,就能以「上班族+母親」做為訴求的重心,受眾出來之後,接下來就是要讓她們「有fu」。

掌握關鍵點後,五大祕訣「增加可信度」且「更有效」

一、保持文案簡易且可共享

可以創造一句口號,再搭配CTA(Call To Action號召性用語),讓消費者願意行動及分享。例如Nike的「Just Do It」,「IT」本身沒有具體的細節,但人們從廣告中,就能感受到「Do It」需要付出努力及汗水才能得到,而且是好的體驗。

至於CTA的部分,可以搭配「限時優惠」、「分享並留言可以參加抽獎」、「立即登錄即送好禮」或「最後折扣」,讓消費者「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根據臉書(Facebook)的官方數據,大部分人在瀏覽手機時,花在每一篇貼文的時間只有1.7秒,文案必須在短時間讓消費者接收到重點,而且要口語化、易懂,不能有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讓人有距離感,或是太過於空洞而廣泛的形容詞,最後再搭配「講對方想聽的話」,才不會只有被滑走的命運。

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Nike_756711709.jpg
Nike除了清楚易辨識的Logo外,還有簡短好懂的標語「Just do it.」,再再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記憶度。
圖/ pio3 via Shutterstock

二、用溫度/實際成效抓住客戶

大部分消費者使用社交媒體時,都是為了學習新知,或是單純的放鬆。透過感情的傳遞,讓文案有溫度,接受度也會比較高;而放口碑、舉見證,並以數量取勝,就能吸引其他有相同問題的人。

例如「讓人感動的禮物」,這樣平舖直敘的說法就沒辦法觸動人心,若是改成「媽媽打開禮物時會感動到說不出話」、「女朋友/妻子打開禮物後會很驚喜,忍不住抱住男方」,利用營造情境的模式,消費者就能幻想出他送禮時會出現的畫面。

若要表現出團隊有多「專業」,光說有什麼人員,消費者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但若是搭配「做過什麼大工程、得過什麼建築設計獎」,就能用實績獲得消費者的信任。

若是新產品上市的話,預算夠就找權威代言,沒錢就只好請老闆出來背書,告知如何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再搭配提供試用或滿意保證,讓消費者增加多一點認同感。

man-teacher
不同走向的產品適用不同的包裝方式,若要宣傳「效果」、「口碑」等,可多用數據和團隊經歷,提升消費者的信任感。

三、產品中避免負面或貶低他人產品

小孩和寵物是廣告「利器」,但若是用負面手法來呈現,就會讓人心生不悅;另外,在江湖行走,有一句話要記在心中:「貶低別人並不會讓自己變高級」,大家反而會對這樣的產品敬而遠之。

四、添加刺激五感的素材

「使用精油後能舒緩身心」這樣的句子,並無法讓消費者有感,若改成「帶有木質香味的精油,只要使用一滴並順著筋絡推開,就能讓肌肉放鬆,而香味能讓您有置身於森林深處的感覺,舒緩您的身心」,有了想像空間,外加觸感和嗅覺的搭配,產品就能在消費者的腦海中產生鮮明的印象。

mountain-backpack-hiking-forest.jpg
文案若能啟動觀看者的想像力,最能夠引起「共感」,也最容易吸引人們駐足瀏覽。
圖/ piqsels

五、給消費者願景

消費者願意購買產品,除了解決問題之外,就是想滿足某種心理。給他心動的理由,才有行動的意義,「文案努力要做到的,就是讓產品特點和消費者綁在一起」。

寫出好的文案,主要就是先吸引目光、引起好奇,再表現出優點、提出證明,建立信任感,最後再加強購買衝動的引導,拿出好處來「誘惑」一下消費者。此外,根據統計,有圖片素材的貼文,互動率比只有文章的高出2.3倍,若再搭配條列式整理優點、各式表情符號(emoji)、標籤(#hashtag)及善用【】等外框來表彰重點,也能抓住瀏覽者的目光。

「沒有糟文案,只有懶文案」,善用大數據分析,準備好素材,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商品的好處(突出賣點),再搭配優惠刺激,就能讓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行銷需要借品牌力使力,透過優質文案來建立清晰的品牌印象,才能成為消費者的優先選擇!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吳佩臻、侯品如

關鍵字: #網路行銷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