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像Google的天使投資人一樣獲得超過兩萬倍的投資回報,那誰還願意拿同樣的錢去投資只賺兩倍的項目呢?兩倍與兩萬倍的抉擇,正是辨識出盈利點與項目爆發力的風險與機會。
天使投資人在看新創項目時,如果就營利點以及商業模式來評估新創項目是否具有市場爆發力,可能會充滿矛盾。好的項目不僅有明確的價值主張以及盈利點,市場需求還能被逐步驗證與確認,甚至逐步擴展,代表在初期已經找出至少一個以上的盈利機會,當市場需求被驗證且能夠持續變現時,投資人也理所當然的期待著項目有更大的「市場爆發力」,這也代表著天使投資人對此項目具有預期的規模及市場天花板。這時常也代表天使投資人對於新創項目有預期的市場規模(Market Size)或天花板。
天使投資風險高,「市場爆發力」是重要關鍵
就天使投資人的角度而言,通常是需要高估投資所面臨的風險,並且低估投資成功所帶來的回報,這和創業者重視市場機會、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觀點截然不同。所以我常聽到創業家會說「和投資人在同一條船上」,但其實不然,對天使投資人來說,不但要考量投資失敗的風險,更重視的其實也是投資成功後的「投資回報倍數」。
到底是要投資A公司或是B公司,有時候講究的不僅是機會,還有在領域中的圈子、人脈與管道,更多時候其實也是一場機緣,如果碰到了人對項目也對的項目,但已經剛投入了其他項目,或正在陪跑其他項目而必須放棄時,或許再好的項目也只能轉介給他人了。
當然預測與評估都是不夠精準的,此時天使投資人過往的投資經驗與市場認知,顯得格外重要。能夠實際參與天使投資,很多時候都是一份機緣,當創業項目已經被市場驗證,也有了初步可行的商業模式,創業者若能進一步說服天使投資人在未來有無可限量的市場爆發力,如BP裡的市場規模(Market Size)和出場規劃(Exit Plan)等等,來佐證市場天花板以及後續的出場機制,那天使投資人在審視投資風險時,項目的市場爆發力,便會直接關係到投資的風險與回報評估。
如何評估創業項目爆發力?掌握三大重點
但這樣的評估與遠見(Vision),往往會需要看到這個創業項目的五年甚至是十年,對於天使投資人的「認知判斷力」而言,頗具挑戰,了解項目時,可以依照幾個過去的經驗來判斷是否適合關注甚至是投入項目的投資:
1.創業者與核心團隊在過去是否有成功創業或是讓投資人出場的紀錄
2.項目所在的市場或產業,是否已經有人取得巨大成功
3.項目是否能補足該市場或產業巨頭的弱點,或是創造不可取代的核心競爭力,讓巨頭有機會併購。
但天使投資人還是得明白,時機往往比人以及項目,更能影響到項目的成功與失敗,不管是創業者或是投資人而言,產業、宏觀的市場趨勢以及社會經濟等趨勢,都需要有獨特的洞察力。
亞馬遜是市場爆發力全球新創最成功案例之一,開始賣書的小型電商,爾後卻變成全球最大生活全零售平台。台灣曾也有個新創項目在Covid-19疫情前或曾具備這樣爆發力—活動通(Accupass),中國大陸稱活動行;他們開始不過是賣小型活動票券做為核心價值單元的營利點,活動行更創下台灣新創團隊有史以來最大募資金額。這對於天使投資人來說,是台灣少數具爆發力項目實例。個人至今仍非常看好其在新媒體領域更廣闊發展。但或許是核心團隊有變化或時機還未至,亦可能受Covid-19疫情衝擊等因素,似還沒有產生更全面性的市場爆發力。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