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新的一年開始。最近幾年來,新年開始的方式,有了一個新的規格:跨年晚會。
根據媒體報導,今年全台21個縣市當中,只有苗栗、台中、南投和宜蘭等4個縣份沒有舉辦跨年晚會,原本就無此規劃的則是只有宜蘭縣,其他三個縣市都是因為經費短缺無力舉辦。說舉辦與參加跨年晚會已快成全民運動,應該不算跨張。在台北市的場子,甚至還創下50萬人參與的歷史紀錄。
這個新年的新規格通常也有個標準規格:歌星獻唱、政治人物致詞、跨年倒數、施放煙火,不同縣市的歌星有時還是原班人馬不同台演出,當紅的明星藝人甚至還要靠摩托車相助,才能完成一個晚上連趕三場的艱鉅任務。
各縣市政府都搶辦跨年晚會,原因不難理解。平常辛辛苦苦經營建設地方,選民未必能夠理解,也未必有興趣知道,歲末年終在縣市政府前來個晚會,年輕人呼朋引伴奔相走告,又有上台致詞亮相的機會,本小利多,何樂而不為呢?
**毫無文化想像力的跨年晚會
**
晚會為何都是如此這般規格呢?一來,唱歌是最容易在年輕人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的娛樂項目,歌星藝人們也樂於這種既下鄉、有電視轉播、也不乏收入的曝光機會;花了千萬公帑的地方首長要他不講話,可是千萬做不到的事;倒數計時,我疑心是繼承自紐約時代廣場的跨年傳統。還有最重要的一項,是這些跨年晚會都相互抄襲,抄襲久了,有趣的很,似乎跨年晚會已變成「本來就應該這個樣子」。
你有沒想過,你的每一年,可能都是以一場毫無文化想像力的晚會為開始?這是一場是商業機制貫穿、政治人物表態、台北抄襲紐約、鄉下抄襲都會、加上你所感受到的同儕與社會壓力——跨年不該一個人過所催生出來的跨年嘉年華,外表雖炫目璀璨,內容卻慘白得可憐。
過年熱鬧一下沒什麼不好,但是當我們每年有近二十場的跨年晚會,卻只有一種規格、一種長相,反映的卻是我們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貧弱。特別是對幾個大都會區以外的縣市來說,不無可能,跨年晚會是該縣市在一年當中最大型的「文化活動」,既有官方經費支持,又有民眾的熱情支持,但是這麼好的「文化創意產業」實驗場,我們卻一年又一年地平白浪費在老套到再不能老套的格式當中。
日本為了振興地方經濟,推行了「一村一品」運動,目的是希望各個鄉鎮村落都能夠發掘出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使其精益求精,最終能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有名聲又有競爭力的產品。我們就算做不到這一點,最起碼,能不能有點不一樣的跨年晚會呢?
多年來成功舉辦國際童玩節、國際名校划船邀請賽等在地節慶的宜蘭縣反倒在跨年晚會中缺席了,主事者不從俗、不跟進的創意思考風格,值得我們為他們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