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EA、好市多都找上門!台灣「沙發王」挺過疫情上市,如何獲國際大廠青睞?
IKEA、好市多都找上門!台灣「沙發王」挺過疫情上市,如何獲國際大廠青睞?

4/25更新
國際一站式家具製造廠商峰源-KY(6807)今(25)日以每股40元正式掛牌上市!另外,預計今年Q4,泰國新廠也會開始投產投產,整體產能可望再增逾50%。

來自北歐,全球最大家具零售商宜家家居(IKEA)是台灣人最熟悉的平價家具品牌,但很少人知道,亞洲IKEA門市裡的沙發,超過5成都來自「新家具台霸」峰源集團。

4月25日以公開申購價每股40元掛牌上市的峰源,去年合併營收41.76億元,且在中美貿易戰、疫情接連爆發,衝擊中國家具外銷業的2019年到2021年,也逆勢交出連續3年每股盈餘(EPS)都超過4元的成績。

國際局勢變化多端時,為何峰源仍牢牢抓住IKEA、日本宜得利(NITORI)、美國好市多(Costco)等知名品牌?

「品牌挑供應商,我們也挑通路,所以合作的客戶都是頂尖的!」峰源集團創辦人蔡文達接受《今周刊》專訪時,一語道破他20多年來的經營哲學。

沙發王光環 兩次創業挫折換來的

如今沙發王的成功,其實是靠兩次創業挫折換來。時間回到1980年代,鰻魚養殖失敗的蔡文達,在友人的邀請下,改合夥投資木製椅工廠,從基層員工做起,學習製造技術和產線管理。後來考量台灣人工昂貴,他們遠赴印尼投資,卻因文化衝擊,又遇上新台幣升值導致成本提高,最後鎩羽而歸。

這次經驗讓他轉戰當時未完全開放,人力、土地取得成本相對低廉的中國,在杭州蕭山設廠,生產辦公椅和相關零件。

他思考的是,當時世界工廠中國才剛開始發展,多數在地業者都不清楚跨國企業的採購規範,若能倚靠自己過去在台灣、印尼的經驗,在製程、價格、品質、交期等條件一次做到位,就有機會爭取到國際品牌訂單。

蔡文達的想法,讓他嘗到先行者先贏的滋味。1997年,IKEA打算進軍中國,卻找不到合適的在地供應商,在台灣和IKEA曾透過貿易商有過間接合作經驗的峰源,因此有了切入的機會。

一開始,峰源從拿手的辦公椅配件做起,因交期準時、品質穩定,後來也拿下IKEA沙發生意。2003年,蔡文達選在嘉興設置沙發製造廠,在此生產出第一張IKEA由中國運送到歐洲的沙發,而光是該品項,就在全球銷售百萬張。

蔡文達取得國際大廠訂單的過程看似一帆風順,但,他坦言,這門生意並不如外界想像中好做。「IKEA雖然標榜平價,但很多企業社會責任原則不願意犧牲。」蔡文達解釋,IKEA有一套自訂的「IWAY」採購和服務準則,當時中國幾乎沒幾家製造商有能力滿足。

IKEA內湖店.jpg
圖/ 圖片提供/IKEA

例如工時方面,IKEA要求供應商得配合當地法規,員工不得加班。「我的員工每周只能工作60小時,別人的員工卻可以加班到90小時,我們還得付差不多的薪資。」他回憶。

為了在符合規範的同時,又能維持產能,蔡文達和團隊自創出一套高效率生產管理模式「VPS」,打破傳統椅子、沙發產線只有一個工作站,從頭到尾由師傅人工製作的模式。峰源從源頭掌握訂單數量,降低原料庫存並細分各作業環節,光從海綿發泡到完成成品檢驗包裝,就有十多個工作站,可提升10%到15%產能。「標準化後,一個毫無經驗的作業員,也能在受訓一兩周後做出品質相當的沙發。」峰源製造長蔡耀賢透露。

不只靠標準化提升品質和產能,峰源積極投入環境永續、降低碳排,更是IKEA20多年來不變心的最大關鍵。

峰源
蔡文達(右一)
圖/ 今周刊

減碳策略 黏住IKEA20年

原來,沙發的主材料海綿體積最大,在出貨時會大幅占用客戶倉儲和運輸空間,也會增加碳排。因此,他決定在公司成立一百多人的研發團隊,每年投入營收的3%,不斷研發材料。如今,峰源生產的沙發都採自行研發的高回彈海綿,包裝時可壓縮到扁平以節省空間,如今每個貨櫃的裝櫃率都可達到90%以上。儘管未統計節省的碳排放,但峰源財務長朱明偉指出,以一個貨櫃而言,過去只能裝84張沙發,改良後可容納112張,相當於幫客戶增加33%的空間,也可以減少運輸次數,對減碳確實有助益。甚至也因品項多元,有高達60%的產品可直接從該公司的工廠送至IKEA門市,符合其減碳策略。

隨IKEA重要供應商口碑發揮功效,峰源一步步收服國際指標家具通路客戶,受惠客戶遍及全球,因此挺過中美貿易戰、疫情等風暴。

台大國際企業學系系主任連勇智分析,光IKEA訂單,每年就可挹注峰源15到20億元穩定營收,由於IKEA長年重視利害關係人,哪怕客戶集中度過高,風險也不如其他產業高,「他們重壓這個客戶確實很聰明。」不過他也提醒,在永續概念尚未被提倡的年代,峰源靠著先行者優勢闖出一片天,但近年國際局勢變化快速,如何維持競爭力、邁向更高業績,仍有挑戰。

在國際化布局和風險考量下,峰源2019年赴泰國設新廠,最快今年完工。展望後市,蔡文達認為,隨著全球化城市比率提高,帶動房地產投資,接下來家具業將迎來榮景,預估今年公司合併營收有機會突破50億元新高。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關鍵字: #企業經營管理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